回覆列表
  • 1 # 紅小豆館主

    旗人和滿人其實是兩個概念,所謂八旗,是一種兵民一體的管理體制,從努爾哈赤開始,便把東北地區的所有人都編入到八旗當中,各旗人口也都是皇帝及旗主王爺的個人私產,雖然有正身旗人和包衣旗人的區別,但在雍正以前,這只不過是依附性大小的問題,即便是在雍正以後,他們起碼從名義上依舊是皇上或旗主的奴才。所以說,當初在東北地區所有在法律上是良人的人都是旗人,而當時的滿人如果不是被打入到賤籍,也都被編入到八旗當中。

    所謂賤籍,就是依附在主人戶下的奴,在法律上不是良人的概念,類似於《紅樓夢》裡的茗煙,相當於賈府裡的一件東西,私有財產,世世代代都是奴的身份,都是賤籍,自然也就不是旗人。那麼在清初,滿洲各部之間的戰爭頻繁,加之當時的滿洲社會也相對比較原始,是有一些滿人也被打入到賤籍的,他們雖然在後來也成為了我們今天的滿族,他們早年就不是旗人的身份。

    再說滿族,這是民族國家興起之後才有的族別概念,在清代並沒有滿族,而是“滿洲”,即“manju”,這是一個大的人口管理體制和民族共同體,是八旗最為核心的一個人群,他們當中很多人在民國以後戶口的填報上報為滿族,但填報戶口的時候,已經不再有旗人的身份,因為八旗制度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很多歷史原因,滿族和旗人這兩個概念還是長期混在一起說的。所以說,旗人和滿族是兩個有關聯,但在時間上有先後的兩個不同概念,旗人是被編入到一個體制內的人群,幾乎沒有自主選擇權,而滿族是一個充滿民族體認的觀念性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認不認滿族這個族別,取決於自己,有大量的老旗人在民國時就拋棄了滿族的族別,而有不少未入旗的滿人,出於各種原因,在當年的戶口填報上又選擇了滿族。

  • 2 # 談古論金

    某位答友認為旗人等於滿族人,所以不存在沒有入旗的滿族人,這個觀點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如果把滿族理解為一個現代民族意義上的民族的話。

    但是,有通例也就有例外。旗人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實際可以說有二十四旗。

    其中不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中有人在民族識別的時候沒有自居為滿族,滿洲八旗中也有沒有登記為滿族的——這包括了在清朝入了旗籍屬於通古斯系統而在清朝滅亡後成為獨立民族的赫哲族、錫伯族、鄂倫春族以及索倫系的達斡爾族,也包括為了避免民族迫害而不承認自己是滿族的旗人。

    (滿通古斯語族語言圖)

    所以,本問題更準確的表述或許應該是清代有沒有入旗的滿洲人嗎?

    回答也是有的。這包括了因為犯罪等原因被開除旗籍的人,也有沒有進入官方披甲人系統的巴拉尼雅瑪人即巴拉人——他們是未被滿洲的前身建州女真征服的居住在山中的生女真(野人女真)。

    (巴拉尼雅瑪人也信仰薩滿教)

  • 3 # 夕陽下的晚楓

    這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清代是沒有滿族的,滿族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之時,在提到“民族”這個概念之後才出現的,而民族也是借鑑外國的語言習慣。

    我們今天的所謂的“滿族”實際上與清代的滿洲是不能劃等號的,如今的滿族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民族識別過程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複雜群體。

    早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之後,本著驅除達虜的宗旨,滿州旗人就像水銀瀉地一樣的消失了,在民國時期劃分民族成分之時,很多人不敢報稱滿族,紛紛混入了漢人的行列,而那些曾經的權貴,一般結局都不是特別好。

    人民政權建立後,高瞻遠睹,為保障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少數民族的政策,在民族識別時,滿族的構成中除了真正的清代滿洲旗人後裔之外,還包括大量的漢人報入滿族,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基於以上認識,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們今天所說的滿族與清代的滿洲旗人是兩個概念,而這正是探討這一問題的前題。

    在清代,常常流行的一句話叫做“不分滿漢,但問旗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清代的群體結構是以旗和民進行分野的,在旗的就叫旗人,不在旗的就叫民人。

    八旗制度下的旗人,既包括滿洲八旗,也包括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至於漢軍八旗,常言道“漢人骨,滿人肉”,說的就是漢軍這類特殊的群體,他們表面上隸屬於旗下,但實質上是漢人。當然這類不在我們探討的領域範圍內。

    就這一問題而言,我想題主想問的應該是:滿洲人是否都在八旗制度之內?

    對此,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清朝有入旗與出旗之說,凡是滿洲人,無論貴族旗人、普通旗人,還是旗下奴僕,均在旗內。即使獲罪貶為奴隸,也不能出旗,這是對與滿洲人人身控制的最重要的體現。

    八旗又有內外之分,外八旗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鑲黃、正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這八旗,他們是清朝統治的基礎。八旗之中包括披甲、閒散、幼丁以及旗人家口。

    按定例,清朝有三年一比丁的制度,比丁實際上就是為了尋找清朝的常備軍和預備役,他們負責為清朝征戰。披甲便是透過各方面的考核達到目標的軍人,他們由國家發放糧餉,為國家服兵役。

    另外,閒散也是在比丁制度範圍之中的人,只不過因年齡不夠或其他原因,尚未得到披甲資格,他們不是軍人,不用服役,散居於家中,所以稱為閒散,閒散可以通過當差得到一部分收入。

    至於幼丁,滿語又稱為西丹,這批人是沒有參與比丁的人,雖然稱之為幼丁,實際上與年齡無關,檔案中記載甚至有五六十歲的西丹。除此之外,旗人家中也在旗內。包括婦女、奴僕等。

    一般而言,一家中主要有一二人披甲,能夠得到固定的收入,隨著生齒日繁,而糧餉是固定的,旗人也便陷入了生計危機。

    以上所說的是外八旗。

    此外還包括內八旗,內八旗便是所謂的包衣佐領或管領,他們實質上是由皇帝或王爺的奴僕構成的。皇帝所管轄的包衣佐領稱之為上三旗包衣,即鑲黃、正黃、正白旗包衣,而王爺所佔有的包衣佐領則稱為下五旗包衣。

    他們較之外八旗,與皇帝或王爺的關係更為親密。特別是上三旗包衣,多隸屬於內務府,是為皇帝專門辦差的人員。如曹雪芹一家,便是內務府包衣。他們往往比外八旗的官員更為皇帝所器重。

    總體而言,旗人與滿族是兩個不對等的概念。所有的滿州人均在旗人之內,而後期所形成的滿族便並非均為旗人了。而且就滿州與八旗而言,八旗的範圍要大於滿洲的範圍。

  • 4 # lipuren

    所謂滿族八旗,應就是滿人實行全民皆兵制度。但任何社會任何歷史時期,個別例外總是會有的,儘管比例很小。

    如有的男子身體特差,沒能力入旗當兵征戰或當差,流落原始的自然環境苟且偷生,這是否屬沒入旗的滿人呀?

    再如,某位滿人,對當年滿洲實行全民皆兵對外征戰擴漲政策極為不滿,不肯入旗當兵打仗,抵制逃避,過著隱居生活,是否也屬沒入旗的滿人呀?

  • 5 # 洛水清風

    八旗制度最早是有努爾哈赤創立的,剛開始他只建立了四個旗,即紅黃白藍。隨著努爾哈赤帶領這四旗人馬征服其他地方女真,四旗就裝不下這麼多人了,於是又添了四旗,紅旗鑲白邊,其餘三旗鑲紅邊。這些旗人平時是老百姓,打仗時是全民皆兵,而且是自帶乾糧、馬匹、武器。因為女真人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因此,交戰中給明朝的軍隊造成極大的傷亡。

    皇太極登基後 ,又增加了蒙古八旗與漢八旗,但這可不是24旗,新增蒙漢八旗都歸於原八旗之中。正黃旗鑲黃旗有皇太極直接掌控,其餘六旗旗主分別有其兄弟或兒子擔任。八旗起初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後來,順治帝奪多爾袞的正白旗,這樣就形成了正白、正黃、鑲黃上三旗, 其餘為下五旗。通俗的說就是上三旗護衛京師,下五旗分散守衛各地。

    剛入關時,旗人社會地位很高,他們圈佔大量漢人的土地,使大批的漢人淪為他們的奴隸或佃戶。這些擁有大量土地的旗人不用交賦稅,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這也是後來八旗戰鬥力驟降的主要原因。

    滿族應該是後來的叫法,清朝都自稱旗人或滿人。滿即使旗人,旗即使滿人。那時,旗人都享受高福利,基本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伴隨著清朝的滅亡,他們中有一部分融入漢族,有一部分改為漢姓,比如老舍先生、閻崇年、那英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喝豆漿會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