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裡「百家爭鳴」的局面。 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後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裡來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華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他在40歲以前,主要活動是教書。42歲那年,帶著車子數十乘、侍從弟子數百人遊說齊、魏等國。晚年回家著書立說,今存《孟子》7篇就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體現。孟子宣揚「仁義」提倡「仁政」,主張「法先王」。他說:「仁政必自經界始」,就是說實行「仁政」首先要恢復周代奴隸社會的井田制。他認為古代比當代好,要人們「遵先王之制,守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著《荀子》一書,他讚揚富國強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讚揚秦國。他對孟子等的陳舊學說有過激烈的批判。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華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要求有一個社會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要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墨子提出「兼愛」的理論,使「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對卑賤的人也要給予平等的地位。這種抹煞階級界限的抽像的人類之愛,在階級社會里,只能是幻想。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的說學,雖然主流是進步的,反映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要求,但存在軟弱改良的一面。如他把政治革新的希望寄託在「聖君」身上;提出「明鬼」學說,相信鬼神,鼓吹鬼神的作用,反映出他的思想侷限性。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華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華人編纂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兩種,是研究道家思想的珍貴資料。在《老子》一書中,提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柔弱勝剛強」這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是非常可貴的。由於老子站在沒落奴隸主的立場上,反對新興地主階級的「有為」措施,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一種反動的、倒退的主張,反映了奴隸主階級對前途喪失信心的思想傾向。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莊周對老子唯心主義的「道」解釋得更加神秘。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道」是無限的東西,它生出天地萬物,連鬼神也是「道」生出來的。只有「真人」才能得「道」。他認為事物萬變無常,沒有什麼是非標準。莊周把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演化成相對論,這是道家思想的大倒退。他認為社會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毀滅,人活著也沒什麼意思,只不過是一場大夢,不如死了痛快,死了才是「大覺」。這種厭世思想表明奴隸主失掉政權後的絕望。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南韓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秦始皇讀了《孤憤》、《五蠹》這些文章,曾感嘆地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從旁介紹說:「此韓非之所著書也。」不久,韓非來到秦國。李斯妒其賢能,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了韓非。然而,韓非的學說卻成為秦代的官學,對秦始皇統一中國、鞏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 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他認為「法」是根本,就是說,新興地主階級的政策、法令是社會的準則,要大張旗鼓地宣傳,使之深入人心。「術」是政治鬥爭的策略手段,包括按照人的才能來派定官職,對群臣暗中考察。「勢」是指君王的地位和權力。韓非認為只有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就是主張「罷黜百家」,崇尚法制。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鬥爭的激烈和複雜。雖然流派很多,但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裡「百家爭鳴」的局面。 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後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裡來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華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他在40歲以前,主要活動是教書。42歲那年,帶著車子數十乘、侍從弟子數百人遊說齊、魏等國。晚年回家著書立說,今存《孟子》7篇就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體現。孟子宣揚「仁義」提倡「仁政」,主張「法先王」。他說:「仁政必自經界始」,就是說實行「仁政」首先要恢復周代奴隸社會的井田制。他認為古代比當代好,要人們「遵先王之制,守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著《荀子》一書,他讚揚富國強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讚揚秦國。他對孟子等的陳舊學說有過激烈的批判。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華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要求有一個社會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要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墨子提出「兼愛」的理論,使「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對卑賤的人也要給予平等的地位。這種抹煞階級界限的抽像的人類之愛,在階級社會里,只能是幻想。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的說學,雖然主流是進步的,反映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要求,但存在軟弱改良的一面。如他把政治革新的希望寄託在「聖君」身上;提出「明鬼」學說,相信鬼神,鼓吹鬼神的作用,反映出他的思想侷限性。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華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華人編纂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兩種,是研究道家思想的珍貴資料。在《老子》一書中,提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柔弱勝剛強」這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是非常可貴的。由於老子站在沒落奴隸主的立場上,反對新興地主階級的「有為」措施,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一種反動的、倒退的主張,反映了奴隸主階級對前途喪失信心的思想傾向。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莊周對老子唯心主義的「道」解釋得更加神秘。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道」是無限的東西,它生出天地萬物,連鬼神也是「道」生出來的。只有「真人」才能得「道」。他認為事物萬變無常,沒有什麼是非標準。莊周把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演化成相對論,這是道家思想的大倒退。他認為社會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毀滅,人活著也沒什麼意思,只不過是一場大夢,不如死了痛快,死了才是「大覺」。這種厭世思想表明奴隸主失掉政權後的絕望。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南韓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秦始皇讀了《孤憤》、《五蠹》這些文章,曾感嘆地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從旁介紹說:「此韓非之所著書也。」不久,韓非來到秦國。李斯妒其賢能,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了韓非。然而,韓非的學說卻成為秦代的官學,對秦始皇統一中國、鞏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 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他認為「法」是根本,就是說,新興地主階級的政策、法令是社會的準則,要大張旗鼓地宣傳,使之深入人心。「術」是政治鬥爭的策略手段,包括按照人的才能來派定官職,對群臣暗中考察。「勢」是指君王的地位和權力。韓非認為只有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就是主張「罷黜百家」,崇尚法制。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鬥爭的激烈和複雜。雖然流派很多,但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