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於姜姓 : 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因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2、源於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為山東高氏 。3、源於鮮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複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後融合於漢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西有單高樓村和雙高樓村,猜測為鮮卑族樓氏一脈,並在單高樓村存有高氏祠堂。在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末期,鮮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有功,被東魏大丞相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在其子高洋於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廢黜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政權後,於同年即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賜他貴族姓氏為高氏。另外,鮮卑族人元文遙在北齊時期也先後得到國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國王高湛繼位有功,北齊天統二年(公元566年)後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後代就以高為姓氏,亦為河南高氏之一。4、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5、源於羽真氏:出自漢、唐時期遼、北韓半島高句驪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是古燕國扶余氏族的一個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王朝積弱沒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領高朱蒙(高鄒牟)乘機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了高句驪國,朱蒙自稱是高陽氏之苗裔,所以改為單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驪國的統治維持了六百多年的時間,這一歷史時期,有漢史稱其為“夫餘族”。西漢平帝劉衎元始三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高類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遷都城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麗長壽王高巨鏈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麗長壽王又將都城遷至王險城(今北韓平壤)。由於高句驪的國王世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遼東半島、北韓半島高句驪國存在期間,高氏家族一直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鉅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高句驪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時期歸附北魏王朝,世代相傳至今。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高句驪國被唐朝軍大總管徐世勣和安東都護薛仁貴聯軍所滅,唐軍生擒高句麗王及其權相,屠數萬,收戶口六十九萬戶,之後唐王朝在王險城設立安東都護府。其後,有相當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遷居中原內地,世代沿稱高氏相傳。 6、源於冒姓:出自唐朝中葉大時期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於冒姓為氏。由於高力士是個太監,無子嗣,因此曾收養了一大批巴結他的官宦貴族之子為養子,皆私賜其姓氏為高氏,世代相傳。7、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高廟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廟令的後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令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出自晉朝時期官吏高力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力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力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漢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識後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清朝滿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羅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則有西域穆斯林入關後改姓高,如元代學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落籍山西,以高為姓。1、高漸離高漸離,戰國末燕(今河北省定興縣高裡村)人,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築(是古代的一種擊絃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絃),高漸離與荊軻的關係很好。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秦滅六國後,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裡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向秦王的頭部猛砸,想殺死他,但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2、高斌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號東軒,奉天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清朝中期外戚大臣,慧賢皇貴妃之父 ,著名水利專家。高家原為漢族,為內務府包衣。其女受寵冊為乾隆嬪妃後,抬入滿洲鑲黃旗,賜滿姓高佳氏。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歷任內務府主事、蘇州織造、廣東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蘇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寧織造、江南河道總督,官至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務。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卒於任上,終年72歲。追授內大臣銜,諡號文定,命與靳輔、齊蘇勒、嵇曾筠同祭於河神祠,入祀京師賢良祠。3、高弘圖高弘圖,字子猶,一字研文,號硜齋,明膠州(今山東省膠州市)人。明末大臣,民族英雄。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生,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因上書觸犯熹宗,奪俸兩年。天啟初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天啟六年(1626年)因忤魏忠賢而被罷官。崇禎三年(1630年)春復官,任左僉都御史,後升任左都御史,崇禎五年(1632年)改任工部右侍郎,因反對宦官專權,再次被削職罷官。崇禎十六年(1643年)復官,補南京兵部侍郎,繼而升戶部尚書。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擁為新主,高弘圖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南京失守,流寓江南,有感於國破家亡,弘光元年,清軍破杭州,攜一幼孫逃入一野寺中,絕食九日,卒於會稽之竹園。4、高長恭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肅,字長恭,以字行,祖籍渤海調蓨,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一說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高長恭性格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累次升任至幷州刺史。初封樂陵縣開國公,從弟高殷即位後晉爵為蘭陵郡王,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次年,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武平四年(573年),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後主高緯記恨,被後主高緯賜死,時年僅三十三歲。死後北齊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諡號忠武。5、高順高順,東漢末年呂布帳下中郎將。史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所統率的部隊精銳非常,號稱“陷陣營”,平定呂布部將郝萌的反叛。屢次進諫忠言於呂布,呂布雖知其忠而不能用。與張遼一起擊敗曹操麾下大將夏侯惇,又一起攻破劉備的沛城。曹操擊破呂布後,高順被曹操所殺。
1、源於姜姓 : 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因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2、源於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為山東高氏 。3、源於鮮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複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後融合於漢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西有單高樓村和雙高樓村,猜測為鮮卑族樓氏一脈,並在單高樓村存有高氏祠堂。在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末期,鮮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有功,被東魏大丞相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在其子高洋於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廢黜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政權後,於同年即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賜他貴族姓氏為高氏。另外,鮮卑族人元文遙在北齊時期也先後得到國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國王高湛繼位有功,北齊天統二年(公元566年)後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後代就以高為姓氏,亦為河南高氏之一。4、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5、源於羽真氏:出自漢、唐時期遼、北韓半島高句驪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是古燕國扶余氏族的一個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王朝積弱沒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領高朱蒙(高鄒牟)乘機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了高句驪國,朱蒙自稱是高陽氏之苗裔,所以改為單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驪國的統治維持了六百多年的時間,這一歷史時期,有漢史稱其為“夫餘族”。西漢平帝劉衎元始三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高類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遷都城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麗長壽王高巨鏈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麗長壽王又將都城遷至王險城(今北韓平壤)。由於高句驪的國王世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遼東半島、北韓半島高句驪國存在期間,高氏家族一直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鉅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高句驪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時期歸附北魏王朝,世代相傳至今。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高句驪國被唐朝軍大總管徐世勣和安東都護薛仁貴聯軍所滅,唐軍生擒高句麗王及其權相,屠數萬,收戶口六十九萬戶,之後唐王朝在王險城設立安東都護府。其後,有相當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遷居中原內地,世代沿稱高氏相傳。 6、源於冒姓:出自唐朝中葉大時期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於冒姓為氏。由於高力士是個太監,無子嗣,因此曾收養了一大批巴結他的官宦貴族之子為養子,皆私賜其姓氏為高氏,世代相傳。7、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高廟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廟令的後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令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出自晉朝時期官吏高力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力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力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漢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識後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清朝滿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羅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則有西域穆斯林入關後改姓高,如元代學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落籍山西,以高為姓。1、高漸離高漸離,戰國末燕(今河北省定興縣高裡村)人,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築(是古代的一種擊絃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絃),高漸離與荊軻的關係很好。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秦滅六國後,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裡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向秦王的頭部猛砸,想殺死他,但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2、高斌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號東軒,奉天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清朝中期外戚大臣,慧賢皇貴妃之父 ,著名水利專家。高家原為漢族,為內務府包衣。其女受寵冊為乾隆嬪妃後,抬入滿洲鑲黃旗,賜滿姓高佳氏。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歷任內務府主事、蘇州織造、廣東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蘇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寧織造、江南河道總督,官至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務。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卒於任上,終年72歲。追授內大臣銜,諡號文定,命與靳輔、齊蘇勒、嵇曾筠同祭於河神祠,入祀京師賢良祠。3、高弘圖高弘圖,字子猶,一字研文,號硜齋,明膠州(今山東省膠州市)人。明末大臣,民族英雄。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生,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因上書觸犯熹宗,奪俸兩年。天啟初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天啟六年(1626年)因忤魏忠賢而被罷官。崇禎三年(1630年)春復官,任左僉都御史,後升任左都御史,崇禎五年(1632年)改任工部右侍郎,因反對宦官專權,再次被削職罷官。崇禎十六年(1643年)復官,補南京兵部侍郎,繼而升戶部尚書。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擁為新主,高弘圖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南京失守,流寓江南,有感於國破家亡,弘光元年,清軍破杭州,攜一幼孫逃入一野寺中,絕食九日,卒於會稽之竹園。4、高長恭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肅,字長恭,以字行,祖籍渤海調蓨,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一說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高長恭性格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累次升任至幷州刺史。初封樂陵縣開國公,從弟高殷即位後晉爵為蘭陵郡王,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次年,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武平四年(573年),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後主高緯記恨,被後主高緯賜死,時年僅三十三歲。死後北齊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諡號忠武。5、高順高順,東漢末年呂布帳下中郎將。史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所統率的部隊精銳非常,號稱“陷陣營”,平定呂布部將郝萌的反叛。屢次進諫忠言於呂布,呂布雖知其忠而不能用。與張遼一起擊敗曹操麾下大將夏侯惇,又一起攻破劉備的沛城。曹操擊破呂布後,高順被曹操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