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ddxc

    氨基酸的作用

    在食物營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類為了生存必需攝取食物,以維持抗體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機能,以及生長髮育、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促進抗體生長髮育、益智健體、抗衰防病、延年益壽的綜合過程稱為營養。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稱為營養素。

      作為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的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即礦物質,含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維生素、水和食物纖維,也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它們在機體內具有各自獨特的營養功能,但在代謝過程中又密切聯絡,共同參加、推動和調節生命活動。機體透過食物與外界聯絡,保持內在環境的相對恆定,並完成內外環境的統一與平衡。

      氨基酸在這些營養素中起什麼作用呢?

      1.蛋白質在機體內的消化和吸收是透過氨基酸來完成的

      作為機體內第一營養要素的蛋白質,它在食物營養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在人體內並不能直接被利用,而是透過變成氨基酸小分子後被利用的。即它在人體的胃腸道內並不直接被人體所吸收,而是在胃腸道中經過多種消化酶的作用,將高分子蛋白質分解為低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後,在小腸內被吸收,沿著肝門靜脈進入肝臟。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臟內進行分解或合成蛋白質;另一部分氨基酸繼續隨血液分佈到各個組織器官,任其選用,合成各種特異性的組織蛋白質。在正常情況下,氨基酸進入血液中與其輸出速度幾乎相等,所以正常人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相當恆定。如以氨基氮計,每百毫升血漿中含量為4~6毫克,每百毫升血球中含量為6.5~9.6毫克。飽餐蛋白質後,大量氨基酸被吸收,血中氨基酸水平暫時升高,經過6~7小時後,含量又恢復正常。說明體內氨基酸代謝處於動態平衡,以血液氨基酸為其平衡樞紐,肝臟是血液氨基酸的重要調節器。因此,食物蛋白質經消化分解為氨基酸後被人體所吸收,抗體利用這些氨基酸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質。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實際上是對氨基酸的需要。

      2.起氮平衡作用

      當每日膳食中蛋白質的質和量適宜時,攝入的氮量由糞、尿和面板排出的氮量相等,稱之為氮的總平衡。實際上是蛋白質和氨基酸之間不斷合成與分解之間的平衡。正常人每日食進的蛋白質應保持在一定範圍內,突然增減食入量時,機體尚能調節蛋白質的代謝量維持氮平衡。食入過量蛋白質,超出機體調節能力,平衡機制就會被破壞。完全不吃蛋白質,體內組織蛋白依然分解,持續出現負氮平衡,如不及時採取措施糾正,終將導致抗體死亡。

      3.轉變為糖或脂肪

      氨基酸分解代謝所產生的a-酮酸,隨著不同特性,循糖或脂的代謝途徑進行代謝。a-酮酸可再合成新的氨基酸,或轉變為糖或脂肪,或進入三羧迴圈氧化分解成CO2和H2O,並放出能量。

      4.參與構成酶、激素、部分維生素

      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氨基酸分子構成),如澱粉酶、胃蛋白酶、膽鹼脂酶、碳酸酐酶、轉氨酶等。含氮激素的成分是蛋白質或其衍生物,如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胰島素、促腸液激素等。有的維生素是由氨基酸轉變或與蛋白質結合存在。酶、激素、維生素在調節生理機能、催化代謝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人體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約為蛋白質需要量的20%,——37%。

      三、在醫療中的應用

      氨基酸在醫藥上主要用來製備複方氨基酸輸液,也用作治療藥物和用於合成多肽藥物。目前用作藥物的氨基酸有一百幾十種,其中包括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和構成非蛋白質的氨基酸有100多種。

      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的複方製劑在現代靜脈營養輸液以及“要素飲食”療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維持危重病人的營養,搶救患者生命起積極作用,成為現代醫療中不可少的醫藥品種之一。

      穀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胱氨酸、L-多巴等氨基酸單獨作用治療一些疾病,主要用於治療肝病疾病、消化道疾病、腦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於提高肌肉活力、兒科營養和解毒等。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在癌症治療上出現了希望。

      四、與衰老的關係

      老年人如果體內缺乏蛋白質分解較多而合成減慢。因此一般來說,老年人比青壯年需要蛋白質數量多,而且對蛋氨酸、賴氨酸的需求量也高於青壯年。60歲以上老人每天應攝入70克左右的蛋白質,而且要求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且配比適當的,這樣優質蛋白,延年益壽。

      

    賴氨酸的作用

    賴氨酸通常是豬飼料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常用的飼料中,除了大豆及其餅粕外,賴氨酸是最易缺乏的氨基酸。在玉米?豆粕型日糧中新增賴氨酸可顯著提高飼料轉化率和生產效能。徐錫良(1991)研究結果表明,用豆餅和棉仁餅為主要蛋白源配製的基礎飼料中,新增0.1%-0.3%的賴氨酸和0.1%-0.2%的蛋氨酸,肉豬日增重可達734-755克,料肉比為2.95-2.85:1,瘦肉率為57.21%-58.05%,比不加的對照組分別提高6.5%、7.6%和1.2%。

    Coma等(1990)進行的育肥豬試驗指出,在蛋白質為14%的日糧中新增賴氨酸從0.15%到0.45%,平均日增重增加14.49%-42.34%。Goihl(1993)也總結了許多試驗得出,豬日糧中增加賴氨酸可以降低背膘厚度、增加眼肌面積和瘦肉率,這種作用在青年母豬更明顯,呈線性分佈。Coffey(1996)也總結了美國九個試驗站的報告指出,透過新增賴氨酸使豬日糧中的賴氨酸由0.58%增加至0.8%時,小母豬背膘厚度下降9%,瘦肉生長率提高12%。Coffey還指出,在新增高量的賴氨酸時,應注意提高代謝能水平,最好能同時新增油脂,賴氨酸/代謝能的比率通常以生長豬為10.46g/MJ、肥育豬為8.37g/MJ為宜。

    Gatel(1992)在小麥?大麥?豆粕型日糧中降低蛋白質水平,同時新增賴氨酸,這對生長肥育豬的生產效能無影響,而總氮排除減少。總氮排出量在生長期減少13.85%,肥育期減少19.32%。Kerr(1995)報道,在豬日糧中新增0.35%賴氨酸、0.16%蘇氨酸和0.07%色氨酸可降低日糧蛋白質4個百分點卻不影響生長速度,而氮排出量和能量排出量分別減少29.3%和4.4%。張興洲等(2000)所進行肉豬的試驗結果表明,新增賴氨酸可提高整個飼糧中粗蛋白的利用率,從而在降低高成本蛋白質原料豆粕用量的同時,保證了肉豬的正常生長。總之,在低蛋白日糧中新增賴氨酸及其它限制性氨基酸,不僅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同時可以節約蛋白質資源,降低飼養成本。

    Kerr(1987)報道,用低蛋白日糧補充賴氨酸的飼糧餵豬,在熱應激條件下產熱量比正常蛋白水平的低,這是因為喂低蛋白日糧時,豬的肝重下降(約8%),而肝臟對產熱起很大作用(Koong等,1982)。Easter也認為,減少蛋白質而補充賴氨酸及其它限制性氨基酸,能提高熱應激條件下的生產效能。總之,新增賴氨酸使日糧的氨基酸更平衡,使整個氨基酸的利用率提高,減少以尿素形式的氮排出,從而緩解了高溫應激的影響,更有利於肉豬的生長髮育。

    此外,賴氨酸與免疫也有一定的關係。Williams等(1997)研究了不同免疫水平對賴氨酸需要量的影響,指出賴氨酸的需要量與免疫系統活性間有明顯的互作關係。Klasting等(1988)也早已證明,飼餵日糧賴氨酸充足或缺乏的雞,對免疫刺激反應不同。另外,小鼠或大鼠試驗表明,賴氨酸缺乏使大鼠胸腺和脾臟萎縮,日糧中新增賴氨酸和蘇氨酸可以使胸腺重提高,面板對異源移植的排斥反應增加(Sidranshs,1972)。總之,要提高肉豬的生長效能,就必須降低肉豬體內的免疫系統活性,而同時也要相應地提高肉豬日糧中賴氨酸的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酸菜丸子粉條最正宗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