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花銀葉

    他不是一代雄主,他的業績是拖了武則天的福,所謂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

    他的種種行為包括對楊貴妃的寵愛也說明了他不是一位明君,也許在性格還有些缺陷,經常感覺他斷奶沒有斷乾淨似的。

  • 2 # 中孚鑑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之子,唐中宗李顯駕崩後,皇后韋氏專權,韋后想學武則天,大唐天下又面臨著危險,這時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除去韋氏集團,之後擁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唐睿宗後來又禪位給太子李隆基。

    李隆基登基後,除去他最大的對手太平公主後,李隆基大權在握,開始勵精圖治,天下呈現出太平盛世的局面,同時大唐國力也達到強盛。

    大唐強盛後,李隆基就開始貪圖享樂了,同時李隆基為做了幾十年的太平天子。那一代明主李隆基在面對安史之亂後,為什麼表現的不像以前呢?

    首先,安史之亂髮生時,那時的李隆基已經是年齡很大,思想也不如年輕的時候。精力也不從前。

    因為他的年老昏庸,過於信任和重用安祿山,沒有對他提防,所以才發生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開始的時候,叛軍又節節勝利,因此年老的李隆基就出現了畏懼的情況。

    其次,李隆基年輕時雖然是一代明主,開創盛世,但在天下太平後,李隆基開始貪圖享樂,不在像以前那樣勤懇。

    開始的時候還好,因為天下是太平的,雖然李隆基貪圖享樂,也沒有什麼大的事發生,在到後來李隆基得到楊玉環後,就更加的不問政事。

    等安史之亂突然發生的時候,打的李隆基措手不及,此時的李隆基為沒有以往的雄心壯志,所以表現的就不如從前。

    最後,李隆基早年開創盛世,讓李隆基為做了幾十年的太平天子,大唐幾十年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所以大唐士兵雖然名聲高,但已經是很多年沒有經歷過大的戰爭,所以唐軍軍力並不是很高。

    李隆基在面對安史之亂時,唐軍節節敗退,叛軍攻下很多城池,李隆基也怕了,所以才決定出走蜀地的。

    因為李隆基開始的部署不當,所以李隆基決定蜀地,在路上兵士譁變,楊玉環無奈自盡,而太子李亨又在別處登基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就這樣李隆基在吃驚和無奈下離開了大唐的最高權利中心。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大名鼎鼎的天寶十節度就是在唐玄宗統治年間,在大唐帝國處於強盛的擴張時期,然而,很明顯,和以後宋朝軍隊的“強幹弱枝”相比,此時的唐王朝是“強枝弱幹”。

    這些邊境藩鎮的節度使們權力龐大,擁有一大批直接指揮的部屬和軍隊,對規定數目的邊州軍務有完全的管轄權,並且能指揮該地區所有獨立的軍,鎮,和小分隊。

    為了在應付外敵提高組織軍隊的效率,節度使的權力是拓伸得越來越寬,實質上儼然成了一方土皇帝,此時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在節度使在財政權上的包攬以及地方軍事機構愈來愈明顯的自給自足傾向。

    在以前,後勤供應由支度使負責,他們受權掌控大量中央政府的資金,以購買軍糧軍衣以及其他軍用裝置。許多軍隊高度依賴軍隊自己耕種的地方屯田,這些田地由營田使管理,而這些本來可以分化藩鎮大權的職務在8世紀20年代卻是由節度使兼任了。(屯田駐軍)

    舉兩個例子,729年,范陽的軍隊部分透過海運得到供應,因而范陽節度使另負海運的專責,而朔方節度使則控制連線其各地軍隊的黃河上游的河運,同時還掌握地方鹽的生產。同時有的時候各地方節度使還能管理比他們藩鎮之外其他地區的民政。(古代採鹽和漕運是極其牟利和重要的產業,這種經濟支柱式的產業掌握在節度使手中對於皇室來說是極其危險的)

    725年,政府正式承認把節度使的藩鎮納入行政體系的做法,節度使獲准使用“木契”,使他們正式有權進行重大的財政轉賬和個人指揮大軍。非軍事職能在節度使手中的聚集讓皇帝在地方的權威越來越淡,士兵們忠誠或者賴以生存和升遷的物件越來越傾向於節度使。

    隨著節度使權力的增長,其反過來開始由地方藩鎮開始向中央施加政治的影響,這個標誌就是牛仙客。

    牛仙客既不是出身名門,也沒有任何擔任文官的經驗,甚至也沒有在中央政府或者任何軍事部門任職的經歷。他是第一個透過邊鎮體制而升任宰相的人,而他的任命也標誌著邊陲將領日益捲入朝廷政治時期的開始。

    那麼與邊境藩鎮強大的枝相比,唐王朝中央政府這根軀幹明顯是顯得過於單薄了。

    公元8世紀40年代唐王朝的將近60萬大軍中,受節度使控制的超過85%,邊防軍也改成了由長期服役計程車兵組成。禁軍制也同時在這裡開始改變,禁軍的主力位置被稱為“北軍”的御林軍所替代,然而其兵員素質卻是很明顯地下降了,很多士兵只是長安城的居民和商人,參軍的目的是為了免稅的特權以及不用去邊境服役的便利。

    況且,在玄宗晚年,也根本沒有盛年時期的勵精圖治和睿智了,諸如李林甫等人大手大腳地中飽私囊,同時提供大量錢財給玄宗奢侈享樂,深得後者寵愛,對於真實政局是越來越看不清晰了。雄主暮年,往往如此。

    至於玄宗的軍事才能,可以說實在一般,遠遠不能和太宗相比,太宗不僅自身精於騎射,武力過人,而且也是實打實指揮過那支著名的玄甲軍在虎牢關大敗過王世充和竇建德的。

  • 4 # 理工男讀歷史

    首先,唐玄宗算不上一代雄主。用毛主席的話說,前半輩子會做皇帝,後半輩子不會。唐玄宗也就是個政客,離雄才大略差遠了。

    1、唐玄宗會做皇帝的階段,是吃了李治、武則天的老本。

    首先,李隆基是個靠政變起家的政客,誅殺韋后和太平公主,才穩固了他的位置。前提是他掌握了一定的軍權,在軍隊中有一定影響力。這是借武則天第一個光,所有人都不希望女人掌權;

    第二,武則天在位期間,依靠酷吏實行高壓政治,清洗了一大批人,把開國以來形成的多個利益集團都消除殆盡,給了李隆基施政的空間;

    第三,高宗、武則天時期,國力始終強盛,高宗時期也是唐王朝版圖最大的時期,雖然經歷變亂,但國力損失並不大。只要理順朝廷高層,就能享有前人的全部成果。

    2、唐玄宗也就是個團長水平,讓他統率一個集團軍,必然要出問題。

    李隆基在位前期,名相輩出,整治吏治,嚴明法制,開元盛世李隆基領導有功。但要看到,李隆基時期並未有影響後世的長遠國策出臺,反而埋下了宦官亂政、藩鎮割據的種子。府兵改募兵尤其明顯,解決了當時缺少兵員的問題,但對背後的土地兼併問題絲毫沒有涉及。

    也就是說,李隆基在位前期,是一種低水平的敬業和勤奮,他不具備管理一個六千萬人口的超級大國的能力,戰略方面不過是個兒童水平。

    3、唐玄宗晚年居功自傲,多疑猜忌,放縱了安史之亂髮生和興起。

    李隆基在位後期,連年輕時低水平的敬業和勤奮都已經做不到了。如果李隆基保持30歲的狀態,安史之亂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也不會蔓延半個中國。前期李隆基堅持的用好人、整治吏治、考核基礎官吏三個最大的優點,在後期已經蕩然無存。宰相從張說、張九齡換成李林甫、楊國忠,從兢兢業業的官僚體系變成貪汙腐敗欺上瞞下。很多問題不可能在開元前期出現,天寶年間卻成為普遍現象。

    安史之亂是李隆基親手培植出來的,他輕易的被安祿山矇蔽,利用設立節度使的戰略錯誤積攢了實力,等發現無法控制的時候已經晚了;之後在平亂過程中,又體現了他殺自己三個親生兒子的多疑猜忌,影響一線指揮官哥舒翰的決策,導致長安失守。

    總之,李隆基在安史之亂表現窩囊是正常的,他的性格、能力都決定了這個結果,野心和能力不配套。李隆基早死20年就好了。

  • 5 # 湮滅的歷史

    本人自己的看法是,唐玄宗並不算一代雄主,他是站在前幾位帝王的肩膀上的,並且沒守住基業, 可以說唐朝的衰敗就是在唐玄宗在位時開始的,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經濟衰退,人口急劇下降。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很窩囊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唐朝太久沒有戰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軍隊戰鬥力低下。第二個,親外戚,遠賢臣,聽信楊國忠外戚,懷疑房玄齡等賢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許巍十大經典歌曲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