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聯墨點畫
-
2 # 三點文墨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溪沙草堂寫的,歷代名家都有點評,尤其是其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
當時杜甫的生活狀況應該是非常的不好,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
先說說當時杜甫的年齡這首詩創作與公元761年,當時的杜甫已經是49歲近知天命的年紀,在當時年代已經是步入老年了,要知道不算夭折率的話,盛唐時期國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平均年齡也就在55歲左右。
再說說杜甫一家當時的杜甫可以說是衣食無著,身無分文,就連這所茅屋,也是在親友的幫助下建造起來的。吃飯穿衣的生活來源主要也是靠著親友的救濟,可以從同時期的作品《狂夫》得知“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這裡面的恆飢稚子就是描寫自己的孩子。
在另外一首《百憂集行》中“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也描寫了自己家徒四壁、老妻幼兒的困頓生活。
生活的困頓不能代表精神上的卑微再這樣的情況下,老妻無聲暗垂淚,孩子餓了要吃飯,外面有狂風暴雨,唯一的棲身之地,也被狂風席捲的茅草亂飛,大雨之下屋裡面沒有乾涸的地方,徹夜難眠之下,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不過偉人之所以和普通人不一樣,還是體現在精神方面,這樣困頓的情況下,杜甫的筆下依舊在吶喊“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不能不讓人佩服。
-
3 # 暖洋洋大叔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了。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中原一帶生靈塗炭,杜甫亦陷於動亂之中,飽受戰亂之苦。
杜甫棄官之後,先後到秦州、同谷一帶逃荒, 後到達成都。
杜甫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的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這裡環境優美,詩人和鄰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生活相對地平靜。
上元二年(761)的秋,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茅屋為秋風所破,此時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雖然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在這首詩裡雖然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全詩之後,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透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裡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
4 # 桃花塢裡桃花扇
我們如若從現代物質文明的盛世榮華、去猜摸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生活境況,也許根本不會相信他竟會窮困落魄到起居無室的悲涼局面,好不容易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才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名詩。這首詩乃是紀實,由於寫得真實,曾博得一代代讀者深刻的印象與對作者深切的同情。這時的他,無權無勢,舉目無親,草草吃點東西,便在剛建不久的這所茅屋的一間破陋的房裡,冰涼的木板床上躺了下來,只有一盞不明不暗的油燈相伴。…“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老人(杜甫),拄杖立於屋外,眼巴巴地哀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層地捲起,又吹過江去,灑落在江郊各處;他既為大風破屋產生了焦灼與怨憤之情,實質上更融合了對自己一生飄零身世的隱痛。即為“跡顯淚悲,怨悱纏綿″。……但是,人的可敬可貴與否、仍應歸結於“境界″這個底蘊,在“歸來倚杖自嘆息″之後,作者會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個層次,這種念及世間無數苦人的氣勢與豪情,實在是太難得、太激烈了!令人肅然起敬,且由衷景仰。……“風雨不動安如山”,又何嘗不是指人!?當然亦只是失意情緒在偶爾作崇,方會“初弦圓滿下弦缺”!剛開始的時候,落地的嬰孩,人生如飽滿花蕾,有無限期許。然後漸漸地,綻開了,損傷了,最後才會老去。…希記住那個單純美好吧,那就是須具備杜甫心中的理想與渴望,不僅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謝謝啦)!!
-
5 # 樊虛
杜甫安家成都,歷經劫波暫時穩定下來。
此前,杜甫遭遇安祿山叛亂,長安陷落,被叛軍羈留,目睹國都淪喪敗象:“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後伺機逃走,投奔在風翔的新皇帝唐肅宗,被授予左拾遺,不合為逞能兵敗的丞相房琯辯護,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蹉跎兩年餘,棄職流落隴西秦州。
再往前,杜甫混跡長安十年,申志尋門求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好不容易謀得個看管兵器的小官。其時,唐朝表面繁榮,掩蓋了廣大困頓,杜甫自家就因照看不周,餓斃小兒,由此推己及人,概嘆民生多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社會危機暗流湧動,權貴不知是蠢還是傲慢不在乎,依舊奢靡享樂,杜甫在《麗人行》中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詩寫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兩位姐姐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和族親楊國忠丞相,春日冶遊宴飲,威風架勢,人畜勿近。整個唐朝政治、經濟、軍事失衡,導致安祿山作亂,國運驟轉。
杜甫就這樣被時勢裹挾,幸得苟全性命於亂世,期間當過一陣朝廷言官,不懂官場三味而遭貶,一時心灰意冷自暴自棄,輾轉來到成都,追隨西川節度使嚴武。
嚴家與杜家是世交,現在嚴武位高權重,照拂落泊的世交家人是舉手之勞,他表奏杜甫為工部員外郎,杜甫甚感榮光,後來在詩中經常唸叨曾任左拾遺和員外郎;以嚴武勢力,可以輕而易舉在成都城中體面安置他人,大概是遵從杜甫的詩人詩心,在西郊浣花溪畔建一所草堂,這不是一般草廬,是茅屋中的豪宅,房闊地幽,杜甫很滿意,又自行種桃植柳樹松柏,更添意趣。
草堂抱朴素雅,不足是茅頂抗風性差,有一次秋風秋雨肆虐,掀走一些屋頂茅草,村童頑劣,搶走建材,漏水受寒,狼狽了一夜;杜甫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記錄當時情景,從個人遭際想及相似和更加不堪的大眾,發出悲天憫世的心聲: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是杜甫在成都生活的一個插曲,總的說來,有高官看顧,員外郎職位有俸祿,衣食不愁,清靜恬淡。那段時間,杜甫詩歌創作進入高產期,賦詩數以百計。
回覆列表
此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