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吧

    其實正常情況下,中醫在開方時就會囑咐患者,開的方劑需要注意,在熬製時的問題,怎麼服用,服用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等。而現在有些中醫開方之後,也就說說怎麼服用,怎麼忌口就沒了。很少會說到熬藥的問題上,也就會造成很多人對熬製中藥過程不太清楚,認為加水進去熬開後喝了就可以了。

    中國的傳統中醫對,煎藥其實有很多講究。只是現代人什麼都講究高速、快捷,也就把很多煎制的過程都簡化了。甚至有的過程也沒有辦法達到那麼精確了,因此我們現在熬中藥時也就沒有那麼多要求了。至於效果會不會減退,這個.....只能說看看下面的對比就知道了。

    一、拿到醫生開出的方劑後,應該先把藥用清水泡一泡。因為藥店裡的中藥,多都是曬乾、烘乾或者人工制乾的藥物,藥裡面很髒。一是為了讓乾燥的藥物充分吸收水分,好讓一會熬製時更容易把藥性熬出來。在則是為了泡出藥物裡的一些髒物。一般泡3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要注意是泡藥,就如泡豆子一樣的泡,不要認為髒就像洗菜一樣去洗藥。

    而現在我們吃中藥人,很多都沒有做這一步,甚至有的為了方便,直接在藥店裡就打成末了。這樣熬的中藥,藥性是吃到了,可藥裡各種細菌等髒的東西也都吃進去了。這就跟在菜市場裡買了菜,回家直接切好就開始炒差不多的道理。

    二、我們看過的書籍、影視劇裡,多是用的土罐子熬藥,就覺得應該是用土罐子熬藥就是最好的,這其實是誤解。正確理解應該是,傳統中醫講究藥性裡的五行生剋,是什麼藥性,就用什麼器皿才是最好。

    不過一般情況的熬製藥物,多是以“銀器為上,瓷器為次”為基準。而古人用銀器來熬藥必須是有錢人才能做得到,瓷器也是貴重的東西,因此一般家庭就用,我們所謂的土罐來代替陶器進行熬藥。

    現代的瓷器已經很普及了也很便宜,所以熬藥選用瓷器為好。但不要用鐵製、銅製、鋁製等的器皿來熬藥。因為很多藥物遇到這些物質後會沉澱,使得藥物的溶解度降低,甚至有的藥物會引起化學反應。

    三、既然是熬中藥,水肯定是最關鍵之一。而傳統中醫對熬中藥的用水是很講究的。甚至取什麼樣的水都有一定要求,比如無根水,就是雨水。朝露水,晚露水,井水、山泉水、河水等等。

    對於我們現代人有了自來水,也就沒有十分的必要去弄得那麼複雜了。然而水質汙染問題,是不言而喻的,雖然自來水是經過各種過濾,但其中也加入了較多消毒類的東西,雖對人體無大礙,但對於病人使用來說還是有必要注意一下。自來水熬藥時應該先裝起來沉澱一天,也就是24小時,最少也沉澱5小時以上為好。倒水時輕輕倒入,最後的3分之1的水不用。

    熬藥的用水量,應該按醫生的囑咐使用。如果沒有囑咐,就以水漫過藥物2釐米左右的樣子即可。如果是不小心熬幹了,千萬不要在加水。不是特別的藥物最好不要重複二次煎,更不能在喝那熬乾的藥水,熬乾的藥直接扔掉重新熬製。

    四、熬藥的火候也是直接影響藥性好壞的關鍵,就如上面說水的問題一樣,火大了熬幹了,整個藥就沒用了,火小了藥性溶解不能完全出來。傳統中醫根據藥理藥性講究“文火”和“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慢煎,武火就是大火急煎。這個也是中醫在開方給患者時會說的問題。

    不過現在有的中醫不會說這類的話。那煎藥時就按先武后文來進行,也就是先用武火把水燒開,然後再用文火慢熬。一般情況15-25分鐘左右即可,這個時間的確定,主要還是以藥性來確定時間長短,開藥時最好問問醫生。熬製期間攪拌2-3次以免糊鍋。

    五、熬中藥過程中的蓋子也很重要。這也是中醫開方時應該囑咐患者的問題。有的藥性不能有蒸汽水倒滴入藥裡,因此不能蓋子。有的需要用,某些葉子做蓋子,有的用紗布做蓋子。有的需要儘量全密封熬製。

    當然最多食用的還是半蓋,也就是拿筷子墊在蓋子上使其有不完全密封,這樣既可以防止蒸汽帶走藥性,也可以不完全密封減少蒸汽形成水滴。

    六、傳統中醫一般來說都是現熬現喝,這樣能保證藥性更好。可現代快節奏社會,很多時候會有某些原因而,一次性熬很多,吃的時候在熱一熱。因為中藥裡的藥性成分非常複雜,二次煎中藥不用燒開,熱了就行,以免破壞藥性。儘量不要用微波爐熱藥。

    過多的中藥儲存儘量密封好,放置陰涼處。最多隻能放置2兩天,但不要超過48小時。如果可以存放冷藏室,可以存放5天左右。過長時間存放最好不要在食用,以免引起毒性作用。

  • 2 # 藥師子漁

    中藥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中國曆代名醫都十分重視中藥煎煮方法。 中藥煎煮過程中要發生兩種變化: 一是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二是藥物中各種生理活性成分進行化合反應。

    中藥煎煮的要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洗,大部分藥物都經過炮製,並不需要清洗。某些全草類藥物可能帶有比較多得泥土可以適當流水漂洗。

    2.器皿。煎煮中藥最好使用砂鍋或者玻璃器皿、不鏽鋼鍋。此外,電子煲藥盅也是懶人的絕佳器具。

    3.浸泡。 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後加常溫水(室溫水 )浸泡 60 min,輕壓藥材時水高出藥平面約 2 cm,以藥材浸透為原則。 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藥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加用最好使用純化水,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 5~8 倍, 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麵淹沒過飲片約 2 cm 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約 0.5~1 cm,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 15~20 min 即可。 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麵淹沒藥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很多中藥說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 其實這是籠統的說法而已。 碗有大小之分,藥物有多少之別,藥材質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簡單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論。

    5.煎煮方法 注意火候 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位或過快熬幹,減慢水分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 至於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於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儘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煎藥次數為2-3次,最少2次。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 故以煎煮兩遍為佳。 但對於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 3 次服用。

    6.煎煮時間 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藥一般先用急火煮沸, 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 一般為頭煎30-40 min,二煎 10~20 min。 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 時間宜短, 煮沸時間為10~20 min 即可 ,並趁熱服用 。 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頭煎為 40~50 min,二煎為 20~30 min,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分沉澱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物煮幹煮焦了,則此藥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7.注意特殊中藥煎煮,礦物類、貝殼類、甲殼類、骨類、毒性大(附子、川烏等)的中藥先煎40-60分鐘;花、葉類、某些含有揮發性的藥材(薄荷、佩蘭等)、久煎失效的藥材(鉤藤、番瀉葉等)宜在停火前5-10分鐘再放入。某些粉狀(海金沙、蒲黃等)、念心大的藥材(車前子、葶藶子等)、有絨毛的藥材(辛夷花、旋復花等)應當包煎。貴重藥材如人參、三七等應該另煎混合。等等

    更多醫藥學知識請關注作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蛋糕做出來很乾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