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情解碼
-
2 #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先看庫爾斯克北正面。
防守庫爾斯克北正面的蘇軍中央方面軍共有71萬餘人,火炮5282門,82mm和120mm迫擊炮5637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783輛。
與之相對的德軍
(注:強擊火炮即自行火炮)
再看庫爾斯克南正面。
防守庫爾斯克南正面的是蘇軍沃羅涅什方面軍。
與之相對的德軍
而且蘇軍還有草原軍區作預備隊。
最後總體比較一下。
另:蘇軍遠端航空兵、西南方面軍空軍第17集團軍的飛機以及波-2式夜航轟炸機未統汁在內。若將上述兵力計算在內,則蘇軍航空兵共有2900架飛機。
同時你們也能看到表上不包括草原方面軍的兵力。綜上,我們基本能夠認定,庫爾斯克戰役的優勢在蘇軍一方。
-
3 # 吸血殭屍lx
庫爾斯克戰役應是東線蘇德戰場最大的裝甲會戰,蘇軍在人員飛機坦克火炮名顯佔優,但德軍裝備精良人員素質極高在戰役中取得了極大的戰損比,若不是盟軍西西里登陸,元首抽走部份裝甲精銳,使德軍主動撤離戰場,蘇軍還要被曼帥和莫帥吊打。
-
4 # 圖文繪歷史
到1943年初,納粹德國經過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慘敗,德國軍隊5月在北非戰場的頭像,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重在挫敗,使得形勢對法西斯非常不利,德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明顯降低,為了扭轉這種局勢,希特勒希望在蘇德戰場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贏得一場大勝利,來奪取戰略的主動權,扭轉戰爭的程序,於是就有了在蘇聯庫爾斯克地區的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中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戰,雙方共有超過1200輛坦克和重炮參戰。
其實此時的德國已經非常窘迫,因為到了1943年6月德軍在蘇聯的用兵已損失超過450萬,而1943年的夏天德國僅徵兵60萬人,遠遠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到了7月庫爾斯克會戰打響前,德國陸軍還有300個師,其中有200個師在蘇德戰場,此外蘇德戰場還有僕從國的35個師;另外德國在1943年上半年生產火炮4.5萬門,坦克5000輛,飛機12000架,還有槍支彈藥等,但是由於德軍損失大,這些生產量很大但是根本無法滿足戰場的消耗,於是從1943年7月開始德軍縮減編制,縮編前,德軍每個師有步槍1萬支,各類炮都是上百門,縮減後的每個師只有步槍6000支,反坦克炮不到15門,迫擊炮50門。
蘇聯稱此戰役,德軍共損失50萬人,坦克1500輛,火炮3000門,飛機3800架。
1943年7月希特勒發動了實施代號為“堡壘”的庫爾斯克戰役,共投入第9集團軍、第2軍團軍、坦克4集團軍等,共計90萬人,重炮1萬門,坦克2700輛,飛機2000架,並裝備了新服役的“虎式”、“豹式”重坦坦克。
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殲滅了德軍大批有生力量,使德軍再也無法對蘇軍產生威脅。
反觀蘇聯,到了1943年蘇聯各方面已經處於優勢了,蘇聯在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後,僅1943年上半年生產火炮12萬門,是德軍的2.5倍,坦克12000輛,是德國的2倍,飛機17000架,是德國的1.5倍,並且蘇聯也有新式的武器,比如CAY-152、122自行火炮、雅克-7、-9殲擊機等。
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聯乘機大反攻,希特勒釋出了代號為“東方壁壘”的防禦戰略。
庫爾斯克會戰蘇聯共投入2個方面軍共計130萬人,火炮2萬門,坦克3500輛,飛機2100架,在資料上蘇聯已經完勝德軍了;其次蘇聯是以逸待勞防守方,還在陣地前構築起了6道,長達300公里的防禦地帶,並且有完善的對付坦克的塹壕工事;再次蘇聯還有源源不斷的支援,並且在戰場周邊已經集結了5個集團軍隨時準備地空支援。所以戰役的結果很明顯,蘇聯不但阻止了德軍的進攻,還在庫爾斯克發起了反攻,德軍不但被擊潰,連預備隊都消耗殆盡了。
-
5 # 右耳濱離
如果不是元首為了等他的動物園來參戰,結果會好很多~慢斯坦因原計劃就是突擊戰爭,結果被元首一個不懂戰爭的氪金大佬強行修改了作戰部署,無限期推遲作戰時間,導致蘇軍方面有了足夠的時間來準備集結軍隊,鞏固工事
-
6 # 貞觀防務
隨著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以蘇聯的勝利最終宣告結束,蘇聯軍隊伴隨著美國的軍援和烏拉爾地區生產的坦克開啟了戰略反攻,1943年北非戰場的徹底失敗和美國海軍加入大西洋護航線使得德軍在各個戰線的形勢越來越不明朗。為此,德國最高統帥部制定了在東線反擊的戰略計劃以為德國謀取戰略空間好繼續將戰爭持續下去,這個計劃的最終樣本就是對庫爾斯克地區蘇聯軍隊的圍殲計劃。
為了此次戰役,納粹德國集合了1107000人的兵力,3600輛各型坦克,12200門各種火炮以及2050架各型飛機來獲得這次戰爭的勝利,其中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以及費迪南反坦克殲擊車都是第一次參戰,義大利軍隊、羅馬尼亞軍隊也有相當部分參與此次戰役。而蘇聯此次戰役投入的總兵力為2555435人,11545輛各型坦克裝甲車,55117門各型別火炮以及超過4000架的各型作戰飛機,從實力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朱可夫手中的牌遠遠好於曼施坦因。
庫爾斯克戰役正是蘇聯用士兵的生命拖住了德國兩大鐵鉗的合圍,在其他方向的蘇軍才能騰出手對深入重圍的德國裝甲力量形成包圍,並獲得這次戰爭的最終勝利。值得一提的是德軍雖然傷亡32萬人左右,但戰死的僅有5萬人,並且大部分都是被來得及撤退的義大利軍隊和第六集團軍。而蘇聯的損失雖然數倍於德軍,但是得益於強大的動員體系和工業生產能力,86萬人的傷亡和6000輛坦克的損失今年才過了兩個月之後就獲得了完全的補充,蘇聯強大的造血能力是德國最終被蘇聯反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回覆列表
題主指的是庫爾斯克會戰麼?如果是的話,我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
庫爾斯克會戰是德軍在東線進行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此戰之後德軍徹底喪失戰場主動權,這次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也是東部戰線的又一個轉折點,自此之後德軍幾乎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第三次哈爾科夫會戰後,德軍在曼施坦因元帥的指揮下,以少勝多,成功收復了哈爾科夫。但此戰過後,由於蘇軍中央方面軍在德軍防線上以庫爾斯克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為了消滅這個突出部,希特勒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進攻計劃——“堡壘”行動。
德軍為此投入了68萬4900名官兵,以及2828輛坦克和突擊炮。德軍計劃從突出部的南北兩翼實施鉗形攻勢,這項計劃由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共同完成。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是此次進攻的主力,它總共集結了1700多輛坦克和突擊炮,並且黨衛軍的王牌——第2裝甲軍(下轄“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髑髏師”、“帝國師”)也被希特勒配屬在了曼施坦因的麾下。
蘇軍憑藉其出色的情報工作,幾乎同步地得到了德軍發動進攻地日期,所以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進行了精心地部署。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集結了6個方面軍共計100多萬人,並且斯大林還將朱可夫元帥調到了庫爾斯克地區。在庫爾斯克地區,蘇軍構築了多道防線,並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可以說是以逸待勞靜候德軍。
儘管蘇軍判斷錯了德軍進攻地重點方向,但整體而言,蘇軍的實力要遠強於德軍。其實在制定“堡壘”行動之時,古德里安上將甚至希特勒都不太贊成這次行動。不過,希特勒還是決定冒險一試,他可能還在希望德軍能夠像在哈爾科夫一樣,憑藉裝甲力量再一次創造奇蹟吧!
這一次幸運女生沒有再度垂青德軍,由於蘇軍準備充分,德軍的進攻十分艱難。再加上盟軍在義大利登陸,希特勒不得不將德軍的部分裝甲精銳調往西線,而“堡壘”行動也被迫中止!
一方以逸待勞,一方盲目進攻,根本不需要看雙方的兵力武器對比,就能夠知道誰佔優勢。其實德軍的這次進攻本就意義不大,正如古德里安上將所說“我們拿下庫爾斯克與否,對全世界而言,不過是一件無關痛癢的事情。”因此,從德軍發動“堡壘”攻勢的那一刻起,失敗的命運就已經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