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媚讀史

    封建社會,許多帝王都習慣以提倡禮儀教化來治國。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按照禮法辦事,經常有人會受到各種利益誘惑,便忘記“君子不黨”的倫理道德,開始結黨營私。

    對陳廷敬而言,朋黨是一個與他完全不相關的詞語,其一在於他為人低調,很少有社交上的往來;其二在於他沒有貪念,不會為了個人私利而擴張自己的勢力,他是康熙王朝少有的公忠體國者。

    互幫互助是傳統美德,而這種美德一旦過多牽扯利益,其原始意義就發生改變。朋黨的產生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一旦不同朋黨出現利益衝突,黨爭就會開始。

    朋黨之爭是古代朝堂上的一大弊端,不但會讓臣子產生“親疏之別”,對“親”者鼎力支援,對“疏”者窮追猛打,還會使朝廷局勢變得動盪。歷史上,許多朝代的滅亡都與黨爭脫不了干係,比如唐朝的“牛李黨爭”、明末的“東林黨與閹黨之爭”。

    陳廷敬心裡十分明白,結黨營私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好處,反而會讓康熙不信任。他也清楚,他已經身居高位,結黨不僅會引起皇帝懷疑,而且會打破原有的平衡勢力。

    雖有不少人試圖拉攏過陳廷敬,借他的地位謀取私力,但他從未開過“一道門”。

    康熙年間,最嚴重的爭鬥是明珠與索額圖之爭。康熙剛即位時,鰲拜雖也“威風一時”,但他畢竟是一介武夫,背後沒有皇子撐腰。而明珠、索額圖就不同,他們背後分別是大阿哥與太子,也就是說,他們的爭鬥背後,事實上就是皇位之爭。

    索額圖與明珠各為其主,且勢力越做越大,為了擴張各自力量,兩人間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由於他們都是康熙所倚仗的重臣兼外戚,在朝廷很有地位,朝堂上的一些臣子便開始盤算哪邊勝算大,明裡暗裡開始“選邊站隊”。

    在索額圖與明珠鬥法時,陳廷敬選擇了明哲保身,始終中立。對於雙方的拉攏,陳廷敬一直無動於衷。他知道索額圖與明珠的行為早已超越貪贓枉法,涉及到大清的國本。所以,陳廷敬只能選擇公忠體國。

    事實證明,陳廷敬的選擇是對的。明珠與索額圖最終都為其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明珠被罷黜,索額圖成了大清第一罪人,連同他們的黨羽也被牽連。而一直保持中立的陳廷敬卻穩如泰山,依舊受康熙的信任。

    以利益為基礎而形成的朋黨看似穩固,其實很脆弱。一旦出現風吹草動,讓他們無法得到好處,很快就會作鳥獸散。

    縱觀朝堂歷史,結黨營私的表現形式很多,但最終卻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身處爭鬥之中,陳廷敬卻一直獨善其身,不為眼前利益所動,終能平安落地。

  • 2 # 小姐姐講史

    康熙年間名臣輩出,那時候的官場關係十分複雜,幾乎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但陳廷敬為官卻善始善終,他為官幾乎貫穿了康熙王朝的全過程。在風雲變幻的政壇,陳廷敬是一顆官場上的長春樹,死後猶獲殊榮,被康熙帝讚揚為“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那他為什麼能夠做到一身正氣,不參與一切朝臣間的爭鬥呢?

    首先,縱觀歷史,有很多朝代因為黨爭而逐漸走向衰弱,最終滅亡。

    唐朝的“牛李黨爭”、北宋的“君子黨爭”、明朝“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爭鬥,以及清朝“明珠索額圖黨爭”,這些都是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黨爭”。在這些黨爭的背後,與很多朝廷中的重要官員都有很大的利益關聯,他們難免都會牽扯其中。

    但陳廷敬卻是官場中的一股清流,他從不參與任何朝臣之間的爭鬥,只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過,這些黨爭的結果也證明了陳廷敬的選擇是正確的。

    康熙年間,明珠與索額圖之間的爭鬥也是十分出名的,他們利用皇帝的信任招攬大全,在朝廷中拉幫結派,可最終的結果呢?明珠被革職,索額圖被處死。

    由此可見,參與到黨爭其中並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那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呢?可能在陳廷敬心中,他也早已料到了這樣的結局所以才不參與這種“不利己”的爭鬥,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

    其次,這與陳廷敬本身的性情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官場裡,很多人都會經受不住利益的誘惑,從而做一些有違“君子不黨”的事。但陳廷敬一生為官清廉,深受康熙皇帝的重用。

    陳廷敬出身名門世家,飽讀詩書。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他身上有種不同與其他人的官場氣息。他19歲考中進士,22歲成為翰林院的學士,39歲已是康熙皇帝的老師。他熱愛文學,擅長寫詩作賦。陳廷敬為官盡職盡責,極具政治智慧。陳廷敬手下其實有很多弟子,如果他想玩弄權術的話,肯定也可以在官場掀起一場“腥風血雨”。但他卻從來沒有這樣的野心,他只為君想,只為天下百姓著想。從而這也避免了很多的政治風險,也為自己在康熙帝的心中樹立了一個幾近完美的角色。

    “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卻精明能幹;能官多專,他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他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這是後人對他的一段評價,從這段話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他的政治智慧。

    在陳廷敬的為官生涯中,他一步一個腳印,從文淵閣大學士到吏部尚書,仕途坦蕩。他勤勤懇懇,不爭不搶,忠心不二,深得聖心。也正是做到如此,才能讓他最終保全了自己,從而在政治風雲中獨善其身。

    (陳廷敬為官生涯)

    《清史稿》中記載,陳廷敬去世後,康熙皇帝深惜之,親筆為他寫下了輓詩:

    “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勵,國典玉衡平。儒雅空階嘆,長嗟光潤生。”

    在清朝很少有朝臣能夠像他一樣得到皇帝如此眷顧。這除了與他的政治智慧有關外,也與他的為人有很大的關係。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做那顆官場上的長春樹,屹立於政壇之上而不倒。

  • 3 # 澳古說歷史

    陳廷敬怎麼可能沒有參與到朝臣之間的爭鬥。他從政五十三年間,歷經二十八次升遷,從秘書院檢討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你認為這是他無慾無求,不參與爭鬥,老老實實,渾渾噩噩的可以做到的嗎?怎麼可能呀!

    陳廷敬他只是不參與到索黨、明黨、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等這些派系的相互爭鬥中罷了。他不屬於任何一個派系,不忠於任何一個派系,他不為任何一個派系效力,只聽從於康熙,只忠於康熙和大清,只為康熙和大清效力。誰對康熙有威脅,誰對大清有危害,他就與他們爭鬥到底。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陳廷敬上疏《勸廉祛弊請敕詳議定製疏》,其言:“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當先使儉”,就是他認為現在官場上普遍存在著奢侈之風,而奢侈必將導致貪汙,只有節儉才能清廉。很明顯陳廷敬是針對朝堂上的那些貪官汙吏的,而這不就是屬於朝臣爭鬥嗎?

    同年,陳廷敬又上奏疏《撫臣虧餉負國據實糾參疏》彈劾雲南巡撫王繼文,說他在戰時不用富商百姓捐納的糧草,卻去挪用庫銀,而過大軍凱旋之後,他又用富商百姓捐納的糧草以官俸的形式抵押給雲南上下官員,可這樣以糧草代替官俸的形式,就等於是少發將近九十萬兩的俸祿。如此,陳廷敬懷疑王繼文中飽私囊,於是並彈劾於他,最終導致王繼文被罷官。而這不也是屬於朝臣爭鬥嗎?

    此外,當時陳廷敬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還向康熙上奏:“總督巡撫的人選應該要慎之又慎,一定要身正,且不為利慾所動的正臣,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安定”,同時陳廷敬還建議朝廷應該給總督巡撫下一道嚴令,凡其要保薦的州府縣官,必須嚴格考察他們有沒有不法行為,一旦督撫保薦的官員在任上出現任何的問題,督撫也要嚴懲。

    此外,對於總督巡撫也要定期進行考察,看他是不是廉潔奉公,如果不是就要嚴加懲處。如此陳廷敬的這般做法就已經將自己放在了各地督撫的對立面,這不也是屬於朝臣爭鬥嗎?

    其實總得說,陳廷敬並非不是不參與到朝臣的爭鬥中,只是他的這種爭鬥於國於民都是好事,而非是禍國殃民的那種爭鬥。也正是因為陳廷敬這般忠君愛國的爭鬥,才讓他贏得了康熙“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這般幾乎完美的評價。

    “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就是陳廷敬,一位能臣幹吏,一位鐵骨錚錚的忠臣。他也熱衷於爭鬥,但這爭鬥確是為國為民的爭鬥,為的天下,為的是大清,而不是為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湖人隊新星庫茲馬錶示其本是無名小卒,喝了一款神奇飲料成為了如今的自己,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