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源出不錯,屬主流姓氏。在2008年中國姓氏排名是第88位,2011年中國姓氏排名是第78位,人口已達到369萬餘,大約佔全華人口的0.22%,是個歷史悠久的姓氏。雷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四川、湖北、陝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約佔全國漢族雷姓人口的53%。 我們通常稱華夏民族為炎黃子孫,炎帝是姜姓,黃帝是姬姓。 雷姓的主要來源就是姜姓,炎帝神農氏的後裔。 據史籍《風俗通義》及《世本》等的記載,相傳上古帝王神農氏之代孫帝榆罔之子雷,在黃帝與蚩尤大戰之時立下大功,封於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氏,稱為方雷氏,後逐漸省文簡化分衍為方氏、雷氏。《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也記載,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為複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到了西周宣王時,方雷子孫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將軍,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中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後世不少方姓宗譜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方氏在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時就承詔定譜,《方氏血脈譜》早在東晉成帝鹹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為“名家盛典”,並敕諭方氏子孫,“世代藏傳,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中記載:“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無別出也。江南、閩廣之方,俱自歙之東鄉,無別出也。歙之東鄉,則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譜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難序耳,世祖黟侯之墓與廟在淳者,子孫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廟,郡志載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鄺姓,廣東及海外許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鄺溯源堂組織,方、雷、鄺三姓“源同一脈,衍以三宗”。
雷姓源出不錯,屬主流姓氏。在2008年中國姓氏排名是第88位,2011年中國姓氏排名是第78位,人口已達到369萬餘,大約佔全華人口的0.22%,是個歷史悠久的姓氏。雷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四川、湖北、陝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約佔全國漢族雷姓人口的53%。 我們通常稱華夏民族為炎黃子孫,炎帝是姜姓,黃帝是姬姓。 雷姓的主要來源就是姜姓,炎帝神農氏的後裔。 據史籍《風俗通義》及《世本》等的記載,相傳上古帝王神農氏之代孫帝榆罔之子雷,在黃帝與蚩尤大戰之時立下大功,封於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氏,稱為方雷氏,後逐漸省文簡化分衍為方氏、雷氏。《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也記載,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為複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到了西周宣王時,方雷子孫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將軍,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中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後世不少方姓宗譜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方氏在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時就承詔定譜,《方氏血脈譜》早在東晉成帝鹹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為“名家盛典”,並敕諭方氏子孫,“世代藏傳,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中記載:“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無別出也。江南、閩廣之方,俱自歙之東鄉,無別出也。歙之東鄉,則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譜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難序耳,世祖黟侯之墓與廟在淳者,子孫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廟,郡志載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鄺姓,廣東及海外許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鄺溯源堂組織,方、雷、鄺三姓“源同一脈,衍以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