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納蘭若香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孤獨是最高貴的自由。我很贊同。

    當下的社會是浮躁的,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真正的孤獨者並不多,大多數是寂寞的人,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孤獨是自身與精神靈魂的交流,他善於觀察外物而能反求諸己,內省修心,提升認知,做到超然物外。真正的孤獨者內心是強大的,他沒時間有寂寞的感覺,也不會輕易為社交而社交,所以他們的孤獨是高貴的自由。而寂寞者是脆弱的,玻璃心,沒有多少精神需求,更不會反省自己,內心常常因無聊空虛而呼朋喚友社交應酬,以打發時日,喜歡八卦。單位喜歡打探別人隱私再串科室宣揚的"小喇叭”便是寂寞者典型。

    尼采說:“孤獨,你也配?"便是對寂寞的人的鞭策。

  • 2 # 為夢想書寫人生

    因為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有靈感,才有東西可寫。看到自己的作品才有成就感,所以更喜歡獨處,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的自由,行動自由,思想自由。喜歡一個人看書,寫字,聽音樂。

  • 3 # 茶語心理

    獨處而不孤獨,這是境界,有的人很享受一個人的狀態,吃飯看書旅行,覺得人多了反而束縛,這是獨處而不孤獨。有的人是害怕結識陌生人,或者說不知道如何跟陌生人打交道,而被迫的“獨處”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社恐”而被動獨處,這個需要再分析了。

    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分一般和特定,前者是大部分場合都恐懼 後者是特定的場合恐懼,屬於焦慮的一種。

    形成的原因除了先天的氣質,從出生就比較敏感膽怯(BBC紀錄片有專門針對6個月孩童的調研分析,從一出生就氣質不同:膽大自信的,敏感膽怯的,平靜平淡的)。後天的成長環境,被父母過分的比較,過度要求孩子外向開朗,攀比不如同齡人等等,性格會越發的膽怯敏感,久而久之會社交恐懼。未成年人和青年居多,有的甚至到中年危機之後才爆發。

    針對此類情況有幾個建議:

    1,微博上有這麼一個段子,在一個飯局上,一個人說他有社交恐懼症,另一個人說:我也有耶。然後倆人相見恨晚,很快成為了朋友。

    不知何時起,社交恐懼症成為許多人迴避社交的一個藉口,真社恐or真逃避?

    2,接納自己,性格外向內向都允許,沒有好壞之分,不用強迫自己跟其他人一樣,不用強迫自己被很多人喜歡。世界無奇不有,人當然要有不同才精彩,不是嘛。

    3,先從朋友和親人開始嘗試,慢慢的敞開心扉,可以作為聽眾,可以發表意見,不一定要精彩要出眾,先感說話,想說話而已。

    4,寫封信給未來的3年後的自己,當做一個知心朋友去傾訴你的苦悶,讓自己更放鬆。

    6,可以找心理諮詢師聊聊,也可以試試讀幾本溝通的書,總之彆著急,慢慢來。

    彆強迫自己跟他人一樣,生活因不同而精彩

  • 4 # 樂隱者而山居

    感謝邀請: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活得也非常自我,能耐得信寂寞,說句心裡話,我還是很尊敬有這行為的人。人往往最大的敵人就是不能和寂寞交朋友,當你要想做一些事的時候,還真的靜下心來,慢慢的體會和學習,所以喜歡獨處是優點,是您成功路上的經歷,當然適當的與人交往也不是一個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為銀行黑戶後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