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紫姐姐

    我們在別人的面前總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對陌生人來說,因此出門在外一個人少不了對自己進行包裝,這種包裝包括形象的包裝,也包括將自己內心真實的一面給隱藏起來。

    但在職場上和同事或領導應酬的時候,不勝酒力的你有可能只喝了兩杯小酒就開始臉頰通紅,然後自己彷彿找回了“真我”,絲毫不顧對面坐的是自己熟悉的人還是剛認識的人,就開始“敞開心扉”大說內心歷程。

    這時候一旁的同事會說你喝多了,然而你還不認輸,較起勁來說自己沒醉,還能喝。這樣的場景不僅發生在熒幕上,現實生活中也頻頻發生,只不過很多人酒醒之後忘記了。

    那麼問題來了,當別人說你喝醉了,你踉踉蹌蹌地反駁說我沒醉,這時候你到底有沒有醉呢?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一個人喝多了之後,體內會出現什麼情況。進入體內的酒精麻醉作用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腦區產生明顯的影響。特別是前額葉皮層,那裡存在著大量抑制性受體,它們可以讓輔助大腦對人體發出約束性行為。然而在酒精的作用下,這些受體紛紛“罷工”了,於是這個人開始出現控制力、判斷力以及注意力的暫時性缺失。

    此外,酒精還是一種脂溶性物質,它能夠自由地在血液中穿梭,並且隨著血液迴圈進入大腦系統,逐漸對神經系統的正常工作產生影響。在輕微的情況下,大腦還是存留著一定的控制能力,盡力控制著平時自己內心真實的一面不顯露出來。但在攝入酒量過多的情況下,大腦控制約束性行為的功能就會被迫關閉,這個時候身體彷彿得到了片刻的“自由”,於是各種酒後醜態就開始上演了,常見的就有一會哭一會笑,一會說自己能走直線,一會就倒下了。

    實際上別人認為你醉了和你自認為沒醉,是自我和他人之間的認知出現了差異,醉沒醉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看自身是否還有意識自控能力。即使在感覺說話不流利、走路搖搖晃晃的情況下,你還能意識到自己在說什麼,在做什麼,那說明你還沒有完全醉。如果你當時連這些基本的情況都沒有概念的話,那麼說明醉得還不輕。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酒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好東西,而有人認為它會誤事。酒可以說是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而發展,歷朝歷代都存在著關於酒的故事,其中有因酒而平步青雲的故事,也有因酒而淪為階下囚的故事。關鍵是我們怎麼去真正認識酒的本質,而不是輕易聽信別人的“安利”,然後就認為酒真的這麼好,從而失去了自主判斷能力。但筆者始終認為,喝酒會對身體造成負擔,還是少喝為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腸炎的人可以吃什麼,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