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主題閱讀

    老家南陽,我家過端午有三件套:粽子,水煮蛋和大蒜。

    端午節,那麼粽子是必備了,我家裡的粽子是甜粽子,沒吃過鹹粽子。什麼蛋黃、鮮肉,排骨味的粽子我統統沒見過,自小到大,好像家裡只有一種粽子:甜棗粽。

    粽子用蘆葦葉,荷葉和玉米葉的都有,不過以蘆葦葉居多。印象中就把大棗和米用粽葉包好,直接放在鍋裡煮就行,有的喜歡甜食的在裡面再加點白糖。

    由於我不喜甜食,所以對粽子只有這點單薄而又蒼白的回憶。

    水煮蛋的那就是雞鴨鵝鵝蛋隨便煮了,不知道有什麼寓意,可能是表示團團圓圓?

    往往在端午那天煮一盆,對,是一盆,不是一碗,大概有二三十個,反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煮這麼多。

    水煮蛋可以直接下鍋煮,也可以煮早就準備好的鹹雞蛋,鹹鴨蛋,蛋黃流油的鹹鴨蛋是我的最愛,哪怕鹹的難以下嚥,配上饅頭就是美滋滋。

    關於大蒜,我在其他地方沒有見端午吃大蒜的。

    大蒜可以是糖蒜,咬住蒜瓣的根部,一用力,滋溜一下就到嘴裡了,脆脆的,甜甜的,也算我端午的最愛。

    沒有糖蒜的話,直接把整個大蒜放鍋裡煮。大蒜根上的泥去掉,不用剝皮,把大蒜放鍋裡大火開煮,煮熟就行,煮的時間過長就軟爛了。煮好了撈出來可以趁熱吃,也可以稍微放涼,等表面變幹了吃,這是大蒜的另外一種風味,不用佔料,吃飯嘴裡糯糯的,也沒有刺激的味道,沒吃過的朋友可以嘗試下。

    現在在其他地方定居,端午吃的粽子,炸油角和黃瓜。

    俗話說,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我上面分享的主要是我家的端午習俗,也不代表南陽,畢竟南陽那麼大,僅供大家參考。

  • 2 # 海棠知否

    端午已過完,總結一下我的家鄉——湖南的習俗吧~

    一、賽龍舟

    眾所周知,汨羅是屈原的家鄉,這就是湖南的文化地標之一。今年,疫情之下,許多地方的龍舟賽都取消了,但汨羅的龍舟依然如期進行,有幸一睹風采。

    看!眾人划槳賽龍舟。聽!吶喊聲聲震天地。這般威武之師,美哉!壯哉!我中華兒女幾千年的團結、奮進,都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寫到此,我不由再次熱血沸騰。相信屈原在天有靈,也會為我們湘楚文化而自豪!

    二、團圓飯

    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也不例外。因為假期較長,我們有了團圓的機會。在生活節奏加快的現代,慢下來和家人好好吃一頓飯,聊聊家常,本身就是一大享受。當然,吃自己包的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樂事了。

    三、品草木

    這個比較特殊,也相對小眾化。過了芒種,進入夏季,萬物更加生機勃勃。園子裡的蔬菜格外誘人。看著這一片綠油油的景緻,就已經心曠神怡。何況,此時還可以摘菜,這就成了團圓之外又一大樂事。

    當然,像掛艾葉、菖蒲之類的習俗,也是必須的。最近特別喜歡做艾灸,聞到大自然的清香,就是這麼舒暢!

  • 3 # 遙望麥田

    相比端午節來說,我較早知道的是屈原。因為早些年,收音機裡經常播放郭沫若寫的話劇《屈原》,父親非常喜歡。我們也就跟隨反反覆覆地聽了很多遍。許多篇幅都有背誦,父親尤其喜歡那首《橘頌》,經常朗誦。雖然那時不是很明白這些詩詞的含義,但父親那種沉醉的神情,讓我們在內心深處對屈原充滿深深的崇敬。

    關於端午節,小時候的記憶是模糊的,也沒有關於粽子的記憶。只記得,夏天除了“六一”去野遊母親會給煮雞蛋帶上,不再有什麼特別的節日和食物。記得一次母親領我去一位領導家去辦事,正遇上他們家吃午飯,桌上放著滿滿一大盆的煮掛麵,還有一盆煮雞蛋,我當時就睜大了眼睛。我從沒有想過,有誰家可以不受限制的吃雞蛋。不像其他人家只在有人過生日時才能得到煮雞蛋的待遇;或者家裡來了客人,會有一盤金黃的炒雞蛋,那也得等到客人走後家裡人才能動筷子吃。

    現在想想,可能母親領我去領導家那天就是端午節吧。

    再大些,就知道了端午節,知道了端午節要吃粽子。可是對於經濟拮据的我們家來說,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包粽子需要花錢買江米,買粽葉,還要買蜜棗。母親是捨不得錢去買這些東西的。家裡的孩子多,買五彩線也得花不少錢買,我們也不會系的。不過在五月節前一天我們會用彩紙疊一些葫蘆,到五月節這一天父親會領我們起的很早,去很遠的野外採一些艾蒿,在太陽剛升起的時候,把鮮豔的紙葫蘆和艾蒿一起掛在大門,房門兩側,房簷下。

    後來,鄰居家四姑總是在端午節那天早上端著裝著粽子的盆,樂呵呵的出現在我們家門口。這是最早吃粽子的記憶。

    後來,離開家去外地上學、工作,每到端午節時也就在食堂買幾個粽子和雞蛋,過節的氣氛不是那麼濃。

    直到自己成家、生子,也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自己生活條件的改善,還有這些年國家越來越提倡發展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這五月節的習俗也越來越多。

    包粽子,吃粽子,是五月節這天不可或缺的。現在,在距離端午節還有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早市上、超市裡、糧店裡就開始賣江米、粽葉、蜜棗這些東西了,有的人家也早早就準備好。在早市的攤位上也陸陸續續地擺上了大大小小的裝著粽子的盆,粽子有大點的,有小點的,大的貴點,小的便宜點。也有的人家早早就把米和粽葉泡好,早早就煮上吃了。大多數人家還是在節前四五天泡米和粽葉,在端午節前一天家人聚在一起包粽子,然後煮好。人們還會提前煮很多的雞蛋、鹹鴨蛋、鹹鵝蛋,或者茶葉蛋。在端午節的早上,家人們就能吃上墨綠竹葉包裹的香甜、糯軟的粽子和煮蛋了。

    北方的粽子幾乎都是江米蜜棗的。後來家裡有侄子和外甥去南方上學,他們說南方的粽子和北方的不一樣,南方的粽子裡面包很多東西,有的裡面包臘腸,有的包鹹蛋黃,還有的包肉塊……品種很多,但是他們還是喜歡吃蜜棗的粽子,不是很膩。不僅感嘆,咱們國大家大,南北飲食習慣有很大差別。

    同樣,在端午節前幾天或者更早的時間,早市和夜市上就有賣葫蘆和五彩繩的攤位了。今年因為街上可以擺攤,在街上就隨處可見大的小的電動車,車的四面都掛著紅色和多顏色的紙的或者塑膠的葫蘆;五顏六色的用五彩繩編織的手鍊、項鍊;還有大大小小的各種布料縫製的、五彩繽紛、多種形狀的裡面裝著香草的香包;還有用竹絲做的小掃帚,上面用紅繩繫著一把小斧子,小斧子上面寫著“福”和“一斧壓百禍”的字樣。

    這些東西在端午節之前和端午節這天都賣的非常快。過了端午節,基本就見不到了。

    五月節這天早上,天剛矇矇亮,大人們就起床去野外採艾蒿。回來的時候,天還很早,家裡的孩子還在沉睡。這時,大人們會把五彩繩系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腳腕上,把香包給孩子們戴好。再把艾蒿和葫蘆一起插在大門、房門、窗戶兩邊和屋簷下,。把包好的粽子和雞蛋擺上桌。孩子們醒了,看到手腕、腳腕和脖子上的五彩繩和香包,高興地蹦、跳、叫。

    吃過早飯,親朋好友還會一起去公園或者野外踏青,人們都相信端午節這天出去走走,這一年都會健健康康,順順當當。

    包粽子、採艾蒿、掛葫蘆艾蒿和小掃帚,吃粽子、雞蛋,出去踏青,這是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的事情。現在家家也會在中午或者晚上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豐盛的午餐或者晚餐。

    和南方相比,北方由於受氣候,水域、水系的限制,在端午節這天,沒有划龍舟的習俗,這可能會減少一些熱鬧的氣氛。但當我們在影片上看到南方賽龍舟的場面時,會和現場看比賽的人們一樣激動不已。雖然我們不能親自參加划龍舟比賽,不能親自體驗在現場看比賽那種親臨其境的激動人心的場景,但是當我們在電視畫面上看到隊員們喊著口號協調並進地滑動著船槳,龍舟在水面上飛快地破浪前行的時候,人們會真正地懂得什麼是齊心協力,什麼是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屈原已經不在兩千多年了,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些傳統風俗,更給我們留下了高潔的節操,愛國的情懷。

    不知不覺,2020年的端午節已經過去了,在以後的歲月裡,希望我們的國家,國泰民安,人人安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開車對脊椎有什麼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