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道君行晚

    這與兩位聖人的著述有關,在《論語》中,記述了孔子的不少學生,人們讀《論語》,便了解了孔子的學生,也就是說,孔子的學生是隨著《論語》而出名的。而《孟子》就很少提到自己的學生,所以孟子的學生不如孔子的學生出名。

  • 2 # 楊某人609

    所謂失道而後德,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刑,失刑而後兵。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雖然好象是儒家一脈相承,但春秋與戦國;時代政治背景已大不相同,春秋旡義戦,戦國時則上下交徵利,禮崩樂壞,人心思変,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常言道最親莫如父子,堯之賢也,丹朱之不肖,性理心法及技藝,父尚且未能傳子,何況師徒?更何況氣稟不同,天賦有異,時移勢易,一代不如一代,或許亦是情理之中,未知然否?

    正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苦蒼生五百年!

  • 3 # 思想加29454

    孟子本來就沒有孔子名氣大,其學生又沒有超越老師,自然孟子的學生不如孔子的弟子也就順理成章。

    人們在思想中都有一種要求平等的思想,可是實際上社會上的人天然的就不平等,就像人的四肢一樣都是整個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瞪眼睛說都是平等的,結果會造成更大的不平等。

    當然人確實也有平等的成分,但不可絕對。要說平等我認為人在時間上看基本是平等的,經過幾代人後人還能夠在社會中一起生活,沒有脫離這個社會,是因為生物的多樣性,和整體性在共同的發揮作用。

  • 4 # 王德軍的家國情懷

    我倒是覺得一是孔子名氣本來就大,二來他在各種場合不遺餘力地誇學生,推學生,而在《孟子》中就很少讀到孟子誇自己的學生,第三,我覺得更主要的是,孔子的學生有故事,形象很鮮活,像曾子殺豬,子路負米,子游絃歌不綴,子貢手植楷等,廣為民眾所熟知,故事傳播快且廣,且久,相比之下,孟子的學生就差很多。

  • 5 # 看透古今

    人之出名,需有人著文載事,加以吹捧方能出名,乃至流傳後世。孔聖弟子之事,有本派好事者錄載成文傳於後世。故多有名。而亞聖第子則未有此類人士,雖彼時出名,久必軼也。且二聖思維行事方式各異,孔聖以教學見長,側重於授業。而亞聖則是長於辯論,唯恐本尊敗北於他論,獨顯辯才於世。人稱侫孟。雖有弟子,然侫不及師,才亦遜色多多。故名遜前賢。

  • 6 # 九月風滿樓

    ① 物以稀為貴。孔子時代,像他那麼有名氣的少,差不多隻有個老子和孫武(見下圖),孟子同時代的名人就多了去了。老師不“稀”,弟子也就不“貴”了。

    ②《論語》由孔子的少量弟子(一說為曾子、有若)及再傳弟子編寫,所以有很多再傳弟子的師父、師叔、師伯被寫了進去。《孟子》由孟子本人及弟子所編,老師尚在,弟子估計也不好多寫自己,如同《論語》很少出現再傳弟子。

    一一純個人見解,望友友指正。

  • 7 # 雄雞唱曉LM

    很福義,一言難盡。如果高度概括說的話,即:一是孔孟二老的思想直達社會問題的核心,起點太高,在古代其他很難超越;二是時代與歷史的客觀侷限,缺少思想攀越的現實物質基礎;三是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特有的一種文化心理自然衰減規律所致等。

  • 8 # 國學新知堂

    為什麼時代為出現眾多弟子隨師遊學之風呢?我個人的理解是,由於周代以前的社會階級對立森嚴,知識和受教育的權力只是統治階層的特權,普遍民眾是沒知識,也沒有接受過識文斷字的教育。東周以後,諸候國的地方勢力抬頭,新興的地主階層逐漸取代日漸沒落的周朝舊式貴族的地位,導致其社會地位日趨平民化。

    舊式貴族向平民轉化,便亦將知識和受教育的權利帶入平民階層。孔子就出生於沒落的舊式貴族的家庭中。平民初次接觸到知識這一新鮮事物,自然會激發極大的熱情,他們亦渴望透過知識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周王室日漸衰落,舊式貴族的社會地日趨落,而新興的地主階層的社會地位日趨高漲。高岸為谷,幽谷為陵。社會的鉅變,導致了文化和道德標準的喪失,新興的地主階層急需新的文化工具來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主客觀兩方面相結合便導致了遊學之風。

    孔子時代,此風氣剛剛抬頭,競爭沒有孟子時代激烈,人才匱乏,受重視的幾乎也高,個人發展的空間也大。到了孟子時代,這幾方面的優勢都沒有了,學問雜了,老師多了,一個老師學生相對的少了,各方面的人才多了,競爭日趨烈,具體到個人,發展空間愈來愈少,我想這是孟子學生不如孔子學生出名的原因。

  • 9 # 陳廣逵

    孔子是第一位開辦私人講學聚徒授業的人,是在《詩》《書》《禮》《樂》《易》《春秋》上都有造詣的人。他少年貧賤,做過許多雜役,也做過儒,也正因此成為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是承前啟後的學者,是偉大的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藝術家、易學家,他的思想和功業傳承千古。孔子是個隨和的人,溫良恭儉讓,無可無不可,不樹敵,不偏執。孔子的弟子們也很優秀,影響很大。

    孟子是孔子孫子孔伋的徒孫,繼承了孔子思想的衣缽。孟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傳承人和發展者。孟子沒有孔子的功業,勝於雄辯,不善變通,表現得過於強硬。孔子的弟子們都是孟子的偶像。孟子曾說:“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以前我私下聽到這樣的說法:子夏、子游、子張都各有孔聖人的某方面的長處,冉伯牛、閔子騫、顏淵都是一個個小孔聖人。)連孔子的弟子都是孟子仰慕的人,可見孟子去孔子遠矣。

    孟子之時,百家爭鳴局面已經形成,孟子的影響力受到削弱,孟子的弟子成就也不大。是唐代的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才逐步確立了孟子的地位。元代尊其為“亞聖”。

  • 10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看待歷史人物,我們需要結合歷史背景看待。

    1.首先我們明確,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聖人,孔子被稱為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當然這些都是後人赴會的,但是毋庸置疑,儒家經常被稱為孔孟之道,由此可見二人是儒家學派的核心人物,比如王陽明的心學,其實就是傳承自孟子之學。

    2.籠統的說,孔子和孟子都是先秦時代的人物。但其實二人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物,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物,彼時三家分晉才剛剛開始。而孟子是戰國初期的人物,比如在《孟子》這部書裡,他經常找魏王嘮嗑,魏國就是晉國分裂出來的。

    孟子不僅比孔子晚,其實他比張儀還要稍微再晚幾年。

    3.如何區別春秋和戰國呢?如果說春秋時代,諸侯們還在遮遮掩掩的使壞,那麼到戰國就是光明正大的使壞了。

    注意,這兩個時代背景,儒家的仁愛在春秋時代還可以作為諸侯們偽裝的窗戶紙,那麼到戰國則完全不需要了,有個成語叫“禮樂崩壞”說的就是這麼一件事。

    4.我們言歸正傳,孔子有孔門十哲,有七十二賢人,孟子咋就沒教育出那麼多學生呢?

    孟子表示很委屈,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戰國時代盛行的是王霸之道,比如法家,兵家,縱橫家這些可以幫助諸侯們稱王稱霸的學問。而孟子呢?提倡的是仁義之道,仁義之師,舉個例子:

    孟子多次去魏國面見魏惠王,結果呢?魏王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孟子。

    不是孟子的學問不行,而是他的儒家學問不能幫助諸侯解決實際問題。不僅是魏惠王,據《孟子》中記載:子思曾被魯繆公、費惠公尊為賢者,以師禮相待,但終未被起用。

    相比孔子及其弟子們還有機會登堂入室,到了戰國時代,孟子連做官的機會都沒有了。

    5.因此,當景春問孟子:張儀,公孫衍不是大丈夫嗎?孟子對此是拒絕,並且否認的。

    但是,並不能否認孟子的能力和他對儒家的貢獻。孟子作為孔子的再傳弟子,實際上他對於儒家的思想體系的建立和推廣,走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實際上,孟子門下授業弟子眾多, 最有名的有萬章、公孫丑、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孟仲子萬章:萬章。

    萬章是孟子的弟子。一生追隨孟子,為孟子所喜愛。

    雖然他們對於後世的影響力不如孔子和弟子們,有一方面是因為,戰國時代正是諸子百家們的鼎盛時代,人才輩出,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四個字形容:時也命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近幾天俄羅斯的確診人數,會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