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恐怕沒有明星,只有名人。
謝夷吾,字堯卿,東漢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省紹興)。少為郡吏,學風角佔侯之術。太守第五倫擢其為郡督郵。後舉孝廉,出任壽張令,後任荊州刺史。
謝安(320-385),字安石,漢族,生於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遷居會稽(今紹興),東晉政治家、軍事家,官至宰相。謝裒之子,謝尚從弟,少以清談知名,初次做官僅月餘便辭職,之後隱居在會稽東山的別墅裡,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貴族遊山玩水並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四十餘歲謝氏家族朝中人物盡數逝去,乃東山再起,後官至宰相,成功挫敗桓溫篡位,並且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面對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因此低調避禍,後病逝。
謝玄(343—388),字幼度,陳郡陽夏人,漢族。謝裒之孫,謝奕之子,謝安之侄。東晉名將、文學家、軍事家。謝道韞,東晉才女,會稽(紹興)人,其父是晉安西將軍謝奕,其夫是會稽內史王凝之。她自幼聰識,有才辯。在東晉士族中王謝兩家是北方最大計程車族:謝安以軍功和才能立身,王導則以中庸安命,王謝間明爭暗鬥,但畢竟盤根錯結,才女謝道韞成了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之妻,也正所謂門當戶對,才女配才子。
謝混(?-412),字叔源,小字益壽,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文學家。謝安之孫,謝琰之子,謝靈運的族叔,妻子是孝武帝的女兒晉陵公主。謝混號稱“風華江左第一”,少年時候,就享有大名。他的《遊西池》詩歌對東晉詩風的推移有一定影響。
謝公義(385年-433年),字靈運,浙江會稽人(今紹興),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漢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謝瑍幼子,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謝良佐(1050~1103)北宋官員、學者。字顯道,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人稱上蔡先生或謝上蔡。從程顥、程頤學,與遊酢、呂大臨、楊時號稱程門四先生。神宗元豐八年進士,知應城縣,徽宗時監西京竹木場,坐口語下獄廢為民,記問該瞻,稱引前史,至不差一字。謝良佐創立了上蔡學派,是心學的奠基人、湖湘學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學的發展史上起到橋樑作用。
謝應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學者。字子蘭,號龜巢,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自幼鑽研理學,隱白鶴溪上,名其室為“龜巢”,因以為號。授徒講學,議論必關世教,導人為善,元末避地吳中,明興始歸,隱居芳茂山,素履高潔,為學者所宗,有《辨惑編》、《龜巢稿》等。
古代恐怕沒有明星,只有名人。
謝夷吾,字堯卿,東漢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省紹興)。少為郡吏,學風角佔侯之術。太守第五倫擢其為郡督郵。後舉孝廉,出任壽張令,後任荊州刺史。
謝安(320-385),字安石,漢族,生於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遷居會稽(今紹興),東晉政治家、軍事家,官至宰相。謝裒之子,謝尚從弟,少以清談知名,初次做官僅月餘便辭職,之後隱居在會稽東山的別墅裡,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貴族遊山玩水並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四十餘歲謝氏家族朝中人物盡數逝去,乃東山再起,後官至宰相,成功挫敗桓溫篡位,並且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面對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因此低調避禍,後病逝。
謝玄(343—388),字幼度,陳郡陽夏人,漢族。謝裒之孫,謝奕之子,謝安之侄。東晉名將、文學家、軍事家。謝道韞,東晉才女,會稽(紹興)人,其父是晉安西將軍謝奕,其夫是會稽內史王凝之。她自幼聰識,有才辯。在東晉士族中王謝兩家是北方最大計程車族:謝安以軍功和才能立身,王導則以中庸安命,王謝間明爭暗鬥,但畢竟盤根錯結,才女謝道韞成了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之妻,也正所謂門當戶對,才女配才子。
謝混(?-412),字叔源,小字益壽,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文學家。謝安之孫,謝琰之子,謝靈運的族叔,妻子是孝武帝的女兒晉陵公主。謝混號稱“風華江左第一”,少年時候,就享有大名。他的《遊西池》詩歌對東晉詩風的推移有一定影響。
謝公義(385年-433年),字靈運,浙江會稽人(今紹興),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漢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謝瑍幼子,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謝良佐(1050~1103)北宋官員、學者。字顯道,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人稱上蔡先生或謝上蔡。從程顥、程頤學,與遊酢、呂大臨、楊時號稱程門四先生。神宗元豐八年進士,知應城縣,徽宗時監西京竹木場,坐口語下獄廢為民,記問該瞻,稱引前史,至不差一字。謝良佐創立了上蔡學派,是心學的奠基人、湖湘學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學的發展史上起到橋樑作用。
謝應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學者。字子蘭,號龜巢,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自幼鑽研理學,隱白鶴溪上,名其室為“龜巢”,因以為號。授徒講學,議論必關世教,導人為善,元末避地吳中,明興始歸,隱居芳茂山,素履高潔,為學者所宗,有《辨惑編》、《龜巢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