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透古今

    蘇東坡的政治主張,是在守舊派與革新派之間的改良主義。這種不甘守舊,又不想邁出變革創新步伐的改良思想,以及自視甚高,藐視一切的個性人品,限定了他的仕途艱難,命運多舛。其在初入仕途時,正趕上王安石改革。原本,王要將蘇納入麾下,予以重用。可由於王蘇政見相左,再加上蘇少不更事,恃才傲物,開罪於恩師。王安石想礪練青年才俊,多次差其就任基層職位。白白耽誤了大好青春。拗相公改革失敗以後,守舊派司馬光主政。蘇軾本就反對守舊,又因與王安石的師生關係,再加上他那至死不改的臭脾氣。守舊派的人可沒慣著他,讓他吃夠了發配流浪的苦頭。蘇東坡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再有才華,也不要自視甚高而小瞧他人。要想對社會有貢獻,就要融入到社會中去,不要只做挑眼挑刺的看客,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方略,並將好的方略提供給可以實施而有益於社會的執政者。否則,本事再大,即便是天才,最終也不過是繡花枕頭而已。

  • 2 # 我的小小讀書筆記

    一、天賦奇才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曆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希望透過仕途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且從仕也是古代學子最好的出路,至於說從仕帶來的其他現實利益嘛,姑且不論,畢竟人也是要生活的。我們的東坡先生天資聰穎、勤奮專注,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科研能力那都沒得說,傳說蘇老先生出生之時,眉山上鬱鬱蔥蔥的草木全都枯萎了。為啥?因為蘇軾降生吸收了眉山的精氣。你看牛人的降生就是不一般,當然了,傳說是虛構的,主要為了表達蘇軾才華橫溢。

    二、名動京城

    這麼才華橫溢、風流豁達的蘇同學不去從政,那就是國家的損失啊,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也必須去啊。所以二十一歲的蘇軾在父親的帶領下赴京趕考,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他一看到蘇軾的答卷,不禁感嘆寫得真牛,以為是其弟子曾鞏寫的,為了避嫌就把蘇軾排在了第二,放榜之日便大吃一驚,隨後感慨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文壇領袖歐老都如此評價,想想蘇軾不火都難。正當蘇軾想大幹一番時,母親逝世的噩耗傳來,不得不回家奔喪。守喪回來,蘇軾參加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眼看大好前程就在眼前,可惜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三年守孝歸來,朝廷又是另一番風景,他不得不捲入一場政治波瀾之中,他的一生都與此有關。

    三、新舊黨爭

    中學課本上介紹宋朝歷史的時候都會提到北宋的三大弊病——冗員、冗兵、冗政,為了挽救這一政治危機,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宋神宗便任命王安石為宰相,以“理財”、“整軍”為核心推進社會改革,這場改革涉及到北宋社會各個方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定的社會問題,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而且觸及到部分官員的核心利益,因此遭到不少人的反對。朝中的政治力量就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王安石為首主張變法的新黨,一是以司馬光為首反對變法的舊黨。新舊兩黨最初只是政見不同,後來逐漸演變為政治鬥爭。變法初期,新黨得勢,大力打壓舊黨。蘇軾腦袋也是硬,極力反對王安石的新政,私下說說就完了,非得上書給皇帝分析分析新法的弊病。宋神宗授意王安石變法,你再去反對,那不是自毀前程麼?結果遭到王安石、謝景等人的彈劾,沒辦法了,只有離開京城去做一個地方官,圖個清靜。

    四、烏臺詩案

    在地方做官,蘇軾也是展現出自己的政治才能,勤政為民,得到老百姓的稱讚。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可他不知道湖州的那片天已經愈發的陰沉。上任後,他隨即給皇帝寫了《湖州謝表》,本來是感激皇帝,但蘇軾是大文豪啊,寫文章必須抒發點個人情感,這不抒發還不要緊,一抒發就惹出了大亂子。新黨官員從他文章裡面挑出很多疑似諷刺朝廷的語句大肆攻擊,說他目無法紀、嘲諷朝廷,蘇軾表示無辜啊。最後被御史臺逮捕,受牽連者達數十人。舊黨多人紛紛上書解救蘇軾,就連新黨中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蘇軾便有大量時間寄情山水抒發心中鬱悶,寫下了《赤壁賦》、《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佳作。此外,生計困難之時,他還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五、舉步維艱

    經過了這一系列的變故,蘇軾已無意仕途,只想與家人覓得一清淨處,了此餘生。可現實又給蘇軾開了一個大玩笑。1085年,哲宗繼位,這種年有,高太后掌權,重新啟用司馬光為相。司馬光上任大力打壓新黨,廢除新政,並大力提拔舊黨。本來蘇軾是因為反對新黨被貶,按道理屬於舊黨,只要利用好此次機會,便可以東山再起。但當他看到舊黨“復辟”帶來的腐敗,他又一次上書抨擊,遭致舊黨的極力反對。從此以後蘇軾政治處境更加艱難,既不容於新黨,也不容於舊黨。

    六、惠州、儋州

    蘇軾從黃州調往杭州,在任杭州,這也許是仕途中最美好的日子。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湖,有一大半是蘇軾在任期間治理的成果,築蘇堤、建三塔、疏通西湖,將西湖打造成一道明媚的風景線,杭州百姓大為稱讚。可好景不長,高太后去世,哲宗掌權,新黨又一次執政,蘇軾被貶惠州,隨後又被貶儋州,此時蘇軾以六十二歲,幾乎就是有去無回。現在的海南是旅遊勝地,以前的海南是邊境荒涼之地,生活條件十分惡劣,放逐海南堪比滿門抄斬的處罰。在海南,蘇軾也沒閒著,大興教育,至今海南人民都把蘇軾看作文化的開拓者,對他懷有深深的敬意。

    哲宗去世,徽宗繼位,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享年六十五歲,一代文豪就此隕落。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 3 # 文史哲趣味談

    蘇軾年少時候,慨然有天下志,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年紀輕輕文章就名聲鵲起,34歲之前只做過兩三年地方官,也不是行政主官,對於地方上的事情是瞭解不多的。

    所以他在丁父憂之後,到朝廷任官的時候,對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很不以為然的。加上朝中重臣老臣對蘇軾的影響,蘇軾連續上書否定王安石的變法,得罪了王安石,然後他請求到地方上任官。恰好是被貶到地方上,蘇軾一些執政理念發生了變化。

    從36歲到44歲,他先後做了杭州通判、密州知府、徐州知府、湖州知府等地方官員。在此期間,他對於新法是有自己的意見的,並且寫詩文反對,得罪了新黨,被誣陷,差點沒命。

    從45歲到50歲是貶官生涯,基本上是擔任無關輕重的小官。然後宋神宗去世,舊黨得勢,蘇軾在朝廷擔任機要職務。因為前些年在地方上接觸了民間疾苦和實際狀況,知道了王安石變法中有些措施對於基層是有用的,所以他反對司馬光全部廢除新法,本來作為舊黨而被新黨攻擊,現在舊黨和新黨一起攻擊他了。

    有一天蘇軾指著自己肚皮問小妾,裡面是什麼,有人答道是一肚子的學問,只有朝雲說是一肚皮的不合時宜。這個是很切合當時蘇軾在朝廷的情況的。他很無奈,在朝廷無法待著了。於是再次請求到地方上任職。

    然後去杭州做了太守。就是這次貶官杭州,他修築了蘇堤。還沒有滿兩年,就被召回,再次卻遭到了洛黨舊黨的攻擊,出知潁州,後又知揚州。一年多後被召回,可惜沒有多久高太后去世,新黨重新上臺。

    這次被打擊得更厲害,新黨對於舊黨的攻擊更猛烈,要不是宋哲宗死了,估計蘇軾就死在海南島了。新黨和舊黨相爭,很難考慮政策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只要你支援,我就反對,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隨便貼標籤,劃陣營。

    像蘇軾這樣考慮實際情況,進行調和折中、有中庸思想的就沒有生存餘地了。黨同伐異的時候,沒有中立的機會。蘇軾很無奈,晚年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芝麻木耳茶的做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