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煙閣論史
-
2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諸葛亮釆用的是先除強後鏟弱。他如打吳國,兩敗貝傷,曹操得利,白得鷸蚌。聯吳抗曹,待消滅曹魏,再除東吳。神機妙算,可惜事不隨意。
-
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並非諸葛亮非要打曹魏,而是諸葛亮只能打曹魏。如果諸葛亮便要對東吳動手,那麼蜀漢和東吳會滅亡的更快。從曹操南下攻打荊州和江東之際,劉備孫權抱團取暖聯合起來對抗曹操的吞併,再到周瑜赤壁之戰,一把祝融火擊敗曹操後。三分天下的格局就已經初步形成了。不論是蜀漢還是東吳,他們都非常清楚,合則兩利,分則兩敗。蜀漢只有和東吳抱團取暖才有機會戰勝曹魏。單憑蜀漢或者東吳的個體實力是根本無法擊敗曹魏的。畢竟實力差距太過於懸殊。諸葛亮本身不光是孫劉聯盟的堅定支持者。他還是孫劉聯盟的首先倡導者。
歷史上曹操南下佔據荊州之後,劉備不敵曹操倉皇逃竄至夏口。當時的劉備已經走投無路了,只能堅守等死。正好此時孫權派魯肅前來打探訊息。所以諸葛亮對劉備說,現在我們情況危急,為今之計只有求助於東吳,聯合東吳抗擊曹操了。之後諸葛亮跟隨魯肅來到江東後,開始遊說自己孫權。本身孫權就沒有打算投降曹操,而且孫權也知道曹操勢大,他也正好想找盟友。諸葛亮可以說是來的正是時候。雖然劉備剛剛經歷了慘敗,但多多少少劉備也是一個臂助。所以雙方就達成了孫劉的第一次聯盟。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逃跑後,但孫劉聯盟卻並沒有破滅。因為他們知道赤壁之戰只是讓曹操傷筋動骨了,並不至於滅掉曹操。佔據了整個北方的曹操很快就會恢復過來。所以曹操還是他們的首要大敵。在這種情況下、孫劉聯盟還是很有必要維繫的。即使在後來關羽鎮守荊州時,東吳和關羽之間多次有過摩擦。但雙方也並沒有提出終止聯盟。關羽戰敗身亡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征討東吳。諸葛亮強烈反對劉備征討東吳,並且建議劉備顧及聯盟的情況。畢竟曹魏可不會幹看著她們兩方激戰而熟視無睹。諸葛亮擔心蜀漢和東吳交惡會便宜了曹魏。雖然劉備沒有接受諸葛亮的意見。但是即使在蜀漢和東吳大戰之時,雙方已就沒有明確宣佈聯盟破裂。由此可見,雙方都很清楚聯盟的必要性。當然了,這個聯盟也非常脆弱,畢竟這個聯盟只是針對的曹操一方而已。
劉備征討東吳失敗身亡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大權。當時因為劉備身死,蜀漢南中之地發生暴動,但諸葛亮都沒有去管。諸葛亮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派遣鄧芝和陳震遠赴東吳去和東吳重修舊好。雙方的觀點都是忘記之前的不愉快,雙方繼續堅定的聯盟共同對付曹魏。可見諸葛亮的政治主張,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那就是聯合東吳抗擊曹魏。在諸葛亮看來,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是排在第一位的。孫劉聯盟對蜀漢來說至關重要。起碼在曹魏滅亡之前蜀漢和東吳的聯盟不會破滅。但如果曹魏真的滅亡,那麼雙方勢必就會反目成仇。畢竟曹魏實力在那擺著呢?蜀漢和東吳都害怕曹魏。所以不管是蜀漢還是東吳,在曹魏滅亡之前是絕對不會和對方真正翻臉的。
-
4 # 再言春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曲《臨江仙》,吟誦了千百年的天下興衰,感嘆了多少的英雄氣短。
三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湧現出的謀士猛將,奇謀奇策,治國之法,說是歷史之最也並不為過。
一部《三國演義》更是把三國曆史推向大眾。雖然說同正史有出入,但絕對可以說的上是眾多三國愛好者的入門讀物。
而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中其智近妖的存在,是有些過度誇張了。但諸葛武侯畢竟是被列入武廟十哲之內,其智其謀又怎能是一般人所及。
以諸葛亮的智慧,自然是能夠分析出魏、吳強弱,但他卻並不考慮攻打吳國,而是直接進攻蜀國,這又為哪般呢?
分析“聯吳抗魏”是國策
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早在諸葛亮沒有出山之前,他已經分析出了天下的局勢。《隆中對》更是為劉備指明瞭奮鬥的方向。
如果劉備想發展,那只有一條路可以選,也就是“聯吳抗魏”。事實證明,這個策略沒有問題。赤壁之戰的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給了劉備安身的地盤,也讓東吳拓展了勢力。
從此,天下三分的局面基本上就註定了。劉備以荊州四郡為基地,下益州,攻漢中,這個昔日的草鞋商人,成為了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是國際政治中永痕不變的真理,隨著蜀漢集團的飛速發展,孫權與曹操自然不會坐視不理。
這才有了吳魏聯盟,奪荊州,殺關羽,孫劉聯盟破裂。之後,劉備為了報仇,不顧一切的發兵征討東吳,更是讓已經破裂的孫劉聯盟又多了一個口子。
最終的結果是,劉備征討東吳失敗,蜀漢的有生力量在戰爭中損失殆盡,劉備也亡於白帝城。從此,蜀漢集團開始了諸葛亮輔政時期。
輔政後的諸葛重啟“聯吳抗魏”計劃,同東吳交好。他並不希望東吳可以在抗擊魏國的過程中出多大力,只是希望東吳不背後捅刀子就可以了。
可以說,諸葛亮的“聯吳抗魏”計劃沒有任何問題。三國之中,魏國最強,作為最弱的蜀漢集團,自然是應該與最接近的東吳形成聯盟。
只不過國際關係會隨著發展而發生變化,雖然後來吳蜀聯盟破裂,但這個根本國策也並沒有任何問題。
諸葛亮無論想和誰作戰,都要拉攏另一方。而吳魏之間,那與吳國關係搞好也相對更加有利。
“興復漢室”是諸葛亮的夢想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非是諸葛亮對蜀漢集團所許的諾言,而是諸葛亮對漢室的諾言。他之所以選擇劉備,是因為他內心對漢室的堅守。
北伐,是諸葛亮為漢室復興而謀劃的棋局。無論成功還是失敗,諸葛亮都不會放棄這個想法,這個初心諸葛亮從來沒有拋下過。
所以,他必須要伐魏。一個是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性,而另一個也是為了政治需要。
興復漢室是諸葛亮的執著,他這個執著雖然有些固執,有些不切實際,但他依然堅信天下和他一樣想法的人有很多。
因此,在諸葛亮的角度來說,伐魏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的一次征伐。他希望以此能獲得天下人的支援。
而如果伐吳,諸葛亮的政治制高點則會喪失。要知道,蜀漢建國之本就是以“匡扶漢室”為己任。
無論是荊州集團還是益州集團,他們所看重的也是劉備的漢室身份。所以,諸葛亮想要得到集團內部的支援,也必須要去伐魏。
結語:天下三分,當時的國際形勢的確是吳弱,魏強,但這並不代表諸葛亮去伐吳更有利。
“聯吳抗魏”和“匡扶漢室”是蜀漢的兩個國策,無論是哪個國策,都表明了魏國才是蜀漢的真正敵人。
-
5 # 白璧青錢
這個很簡單啊,聯吳抗魏,這是諸葛亮一直的既定國策,蜀國本來就弱,再打吳國,那不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嘛。不然諸葛亮為什麼在劉備死後修好吳國啊,只有吳蜀聯合,才能抗擊魏國,三分鼎立,兩國都不滅亡啊。
回覆列表
諸葛亮攻打魏國而不打吳國,這與蜀漢的立國根基和戰略是直接相關的。
首先,劉備建立蜀漢的目的,就是繼承漢室、消滅篡位者。可以說確定了革命目標和打擊物件。
劉備在即位詔書中說(大意):
曹丕繼承了其父曹操的凶逆,竊取了漢家天下;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群臣將士以為,既然漢家社稷被逆臣毀壞,那麼我劉備應該把它修好。我劉備為了不讓漢家的祭祀停止,就勉為其難登壇受命,繼承漢家江山,讓漢家神主得到祭祀,以安定天下。
其次,在立國詔書定基調以前,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指明瞭革命路徑,聯吳滅曹。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
孫權據有江東,可以作為盟友,不要去圖謀它。荊州是好地方,用武之地,應該奪下來。還有益州,四面險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益州的主人劉璋闇弱,可以奪取。最後,劉備要做到跨有荊州和益州,對內賢明,對外結好孫權。然後等天下有變,可以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擊中原;這樣一來,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結語:
其實,劉備的立國詔書基本上體現的是《隆中對》的思想,諸葛亮不愧於是蜀漢的總設計師。
蜀漢進攻曹魏,諸葛亮一直是師出有名(曹魏竊取了漢室江山);而蜀漢如果進攻東吳,除了實現擴張疆土的野心,還能有什麼道義理由呢?
因此,吳國不是蜀漢的革命物件,諸葛亮不打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