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藝術形式分類的原則和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
第一種:以藝術形象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區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空間藝術:建築、雕塑、繪畫;時空藝術:戲劇、影視、舞蹈。
第二種:以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為依據,可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聽覺藝術:音樂;視覺藝術:建築、雕塑、繪畫、書法;視聽藝術:戲劇、影視。
第三種:以藝術作品的內容特徵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築、書法;再現藝術:繪畫、雕塑、戲劇、電影。
第四種: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作品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靜態藝術:繪畫、書法、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等。
所謂八大藝術形式就是:繪畫,雕塑,建築,文學,舞蹈,音樂,戲劇,電影。
在這個不時研發新技術,不斷尋求最新表達方式的新時代,藝術家們不斷用新的媒介來傳遞自己的觀念,這些“藝術產物”不僅是“視覺風景”,亦關涉藝術家的意識、態度和存在方式。而當代最前沿的藝術形式為沉浸式藝術體驗。當今藝術發展強調藝術家與觀者的互動性,藝術從高高的金字塔頂端走入大眾,使之成為生活中的只有身臨其境且與觀眾進行溝通,融入大眾,才可讓藝術觀念傳遞至的更廣泛。
浸入式戲劇:《不再入眠》和《夜女王》引進中國市場同樣的,在藝術圈,“浸入式”也是現在備受關注的詞。參與式的大型裝置藝術(或是浸入式藝術)成為了當下的潮流,也成為了美術館吸引觀眾的制勝法寶之一。
草間彌生《無限鏡屋》(Infinite Mirror Rooms)在草間彌生的展覽場地,常常會懸掛巨大的海報,它像乖張的旌旗,張揚在城市中央的樓宇外立面,海報上草間彌生一雙嚴肅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盛氣凌人地注視著你。這個從小不愛笑的人的眼裡彷彿總在做哲學式的思考。
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是一個很好的當代藝術的典範。當代藝術可以作哲學式的思考,但至少不應該忘記藝術的本性。藝術首先是訴諸感覺來被欣賞的,給人以充滿生命力的真實感覺,才是藝術的使命所在。自1965年至今,草間彌生已經制作了18個不同版本的“無限鏡屋”。“我覺得我在星跡穿越,因為那是一個宇宙。”
《無限鏡屋》似乎是一個很好的象徵物。在這個充滿夢幻色彩的小屋裡,佈滿了光怪陸離的鏡子和燈影,它們反射出色彩斑斕的光芒,就像浩瀚的宇宙中繁星點點。當我們置身在這個小屋內,我們和自己的靈魂通靈地連線在了一起。我們好像能夠感受到宇宙的心靈,可以聽聞她的囈語。正因為女藝術家用最原始的方式激發出人們與天地相通的靈性,她的藝術才能呈現出真實可感的生命力。而另一方面,她的藝術所觸及的則是富有哲學色彩的母題,這體現出當代藝術的進步,也體現出人類文明的進步。英德藝術團體蘭登國際大型互動裝置《雨屋》(The Rain Room)
《雨屋》是一件大型互動裝置藝術作品,2012年在倫敦首次展出,2013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亮相。曾吸引6.5萬名觀眾參與,人均排隊時長超過3小時。那麼究竟是什麼引起人們如此的好奇心呢?
“在雨中可以不被淋溼?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沒帶傘了。”
原來《雨屋》的獨特之處在於:當觀展者置身其中時,可自由地在滂沱大雨中穿梭、嬉戲,卻絲毫不被淋溼——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顛覆自然法則的空間中獲得獨一無二的“超現實”體驗。蘭登國際沒有詳細解釋該系統的工作原理,但透露這個設計的成功是得益於隱藏在房間裡的無數3D鏡頭。3D鏡頭會監測遊客的實時運動情況並及時地上傳給控制系統,系統再控制雨水避開遊客。光是想想都稀奇!
毋庸置疑,在此裝置中,雨是真正的水。水可以弄溼衣服、頭髮和我們的肌膚,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雨屋》這個作品,要顛覆的是我們對雨水的常規認識,這種顛覆不僅僅是認識上的,更重要的是體驗式的。這是超現實主義思想的具體化,也是一種超現實主義的實踐。在滂沱大雨中欣然起舞,卻沒有淋溼,恣意狂歡,短暫地忘卻俗世的煩惱,和展覽館外面的紛雜世界。這短暫的體驗,我們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心靈體驗。每一個人,在此時,都會感嘆藝術的魅力原來如此親切。
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from - into》
在鹽田千春小的時候,曾經目睹了鄰居家的一場火災,她至今仍清晰的記得鋼琴在大火裡垮掉的聲音。後來,她開始嘗試把這種對她來說刻骨銘心的記憶轉換成相對安全的可見的形式。她在房間裡拉滿無數密密麻麻的棉線,從地板到天花板到牆,為所有東西作繭,包括燒過的鋼琴。這是她對記憶和遺忘的迷戀。除了迷戀棉線,她還無比瘋狂迷戀火、泥巴、鑰匙、椅子和窗戶。
2015年,鹽田千春向公眾募集,蒐集到5000把老舊廢棄的鑰匙,這些鑰匙象徵了提供者長期日常生活中的記憶,使用紅線將人們的思想相連,這就是“浸入式”藝術的常用方法,——“讓我們產生聯絡”。
《手中的鑰匙》
“鑰匙具有人體的形態,而紅線如同我們的血管,此次作品我使用了5萬把鑰匙,紅線的長度也達到400千米,將其相連是想以此去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鑰匙下的兩艘陳舊的小船,那是我們的兩手。當小船由於陳舊而無法向前,上方的鑰匙又會為我們開啟怎樣的大門?鑰匙是否還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未來和機遇又是否由我們自己而抉擇?”
“96年我到德國後,在最初的3年中搬了9次家。漸漸地有一種不知道自己在哪裡的感覺。做夢夢見自己在日本,起床時會分不清這裡是德國還是日本。因此,產生了一種很強烈的想法,希望可以加固自己所在的地方。從而開始在自己柏林的家裡編織床。那之後剛好趕上發表作品的機會,就使用了這個創意。”
《from - into》
2004年,她從東柏林找來的700扇舊木窗和24張床,200㎡,5米高,現場請來24位女士睡在床上。這就是作品《from - into》。
對於普通觀者來說,鹽田千春的作品一貫不需要去深解。因為懂與不懂只停留在知識層面,它並不影響你思想、感受的延伸。在她的作品中常以獨特、視覺性極強的畫面去吸引觀者的眼球,或者乾脆帶領觀者進入作品,再透過作品中的一些小的元素去傾訴或聆聽觀者的感思。此刻,即使不需前期研究,觀者也能很自然能走進其作品中,無論是其行為還是裝置,鹽田千春的作品一貫有如此魔力。
蔡國強《男孩蔡的白日焰火》
作品擁有魔力,讓人感嘆鬼斧神工的,還有蔡國強。2014年8月,他在上海創作國內首個白日焰火,這是他首次以傷感為主題,其共分三幕。第一幕輓歌,用壯烈黑白煙花束、瀑布開啟序幕,猶如送行的隊伍,誦敘人生如歌悲欣交集的情懷。第二幕追憶,以漫天斑斕的顏色煙霧回顧人生往事;第三幕慰藉,表現人們心中對生命所懷希望的溫暖。虛擬與現實的交疊、人與機器的互動、不同類別的新媒體的介入讓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產生強烈的情感碰撞,從而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如果以上浸入式藝術你都沒能親身體驗,那近期在今日美術館正在展出《.zip未來的狂想》,一場聲音與視覺的盛宴,值得週末去看看。
稀薄的紅色霓虹燈在觀者的腳下形成近似熔岩流的效果。輕霧凸顯了整個空間,強調了整個建築的體量,同時也遮蔽了它的地標。低沉的隆隆聲讓人感覺整個建築在顫抖。Claude Lévêque 引領著觀者的感知邊緣,讓觀者重新認識到自己有知覺的身體和久違的想象力。
“無窮之屋”是藝術家Refik Anadol創作的一個沉浸式體驗藝術專案。當沉浸其中的觀眾的客體自我被引人入勝的環境所包圍時,他們的意識狀態就被稱為“沉浸式” 狀態; 這些人造的環境能夠建立一個非現實的世界,並且重新塑造觀者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由於藝術形式分類的原則和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
第一種:以藝術形象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區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空間藝術:建築、雕塑、繪畫;時空藝術:戲劇、影視、舞蹈。
第二種:以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為依據,可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聽覺藝術:音樂;視覺藝術:建築、雕塑、繪畫、書法;視聽藝術:戲劇、影視。
第三種:以藝術作品的內容特徵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築、書法;再現藝術:繪畫、雕塑、戲劇、電影。
第四種: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作品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靜態藝術:繪畫、書法、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等。
所謂八大藝術形式就是:繪畫,雕塑,建築,文學,舞蹈,音樂,戲劇,電影。
在這個不時研發新技術,不斷尋求最新表達方式的新時代,藝術家們不斷用新的媒介來傳遞自己的觀念,這些“藝術產物”不僅是“視覺風景”,亦關涉藝術家的意識、態度和存在方式。而當代最前沿的藝術形式為沉浸式藝術體驗。當今藝術發展強調藝術家與觀者的互動性,藝術從高高的金字塔頂端走入大眾,使之成為生活中的只有身臨其境且與觀眾進行溝通,融入大眾,才可讓藝術觀念傳遞至的更廣泛。
浸入式戲劇:《不再入眠》和《夜女王》引進中國市場同樣的,在藝術圈,“浸入式”也是現在備受關注的詞。參與式的大型裝置藝術(或是浸入式藝術)成為了當下的潮流,也成為了美術館吸引觀眾的制勝法寶之一。
草間彌生《無限鏡屋》(Infinite Mirror Rooms)在草間彌生的展覽場地,常常會懸掛巨大的海報,它像乖張的旌旗,張揚在城市中央的樓宇外立面,海報上草間彌生一雙嚴肅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盛氣凌人地注視著你。這個從小不愛笑的人的眼裡彷彿總在做哲學式的思考。
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是一個很好的當代藝術的典範。當代藝術可以作哲學式的思考,但至少不應該忘記藝術的本性。藝術首先是訴諸感覺來被欣賞的,給人以充滿生命力的真實感覺,才是藝術的使命所在。自1965年至今,草間彌生已經制作了18個不同版本的“無限鏡屋”。“我覺得我在星跡穿越,因為那是一個宇宙。”
《無限鏡屋》似乎是一個很好的象徵物。在這個充滿夢幻色彩的小屋裡,佈滿了光怪陸離的鏡子和燈影,它們反射出色彩斑斕的光芒,就像浩瀚的宇宙中繁星點點。當我們置身在這個小屋內,我們和自己的靈魂通靈地連線在了一起。我們好像能夠感受到宇宙的心靈,可以聽聞她的囈語。正因為女藝術家用最原始的方式激發出人們與天地相通的靈性,她的藝術才能呈現出真實可感的生命力。而另一方面,她的藝術所觸及的則是富有哲學色彩的母題,這體現出當代藝術的進步,也體現出人類文明的進步。英德藝術團體蘭登國際大型互動裝置《雨屋》(The Rain Room)
《雨屋》是一件大型互動裝置藝術作品,2012年在倫敦首次展出,2013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亮相。曾吸引6.5萬名觀眾參與,人均排隊時長超過3小時。那麼究竟是什麼引起人們如此的好奇心呢?
“在雨中可以不被淋溼?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沒帶傘了。”
原來《雨屋》的獨特之處在於:當觀展者置身其中時,可自由地在滂沱大雨中穿梭、嬉戲,卻絲毫不被淋溼——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顛覆自然法則的空間中獲得獨一無二的“超現實”體驗。蘭登國際沒有詳細解釋該系統的工作原理,但透露這個設計的成功是得益於隱藏在房間裡的無數3D鏡頭。3D鏡頭會監測遊客的實時運動情況並及時地上傳給控制系統,系統再控制雨水避開遊客。光是想想都稀奇!
毋庸置疑,在此裝置中,雨是真正的水。水可以弄溼衣服、頭髮和我們的肌膚,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雨屋》這個作品,要顛覆的是我們對雨水的常規認識,這種顛覆不僅僅是認識上的,更重要的是體驗式的。這是超現實主義思想的具體化,也是一種超現實主義的實踐。在滂沱大雨中欣然起舞,卻沒有淋溼,恣意狂歡,短暫地忘卻俗世的煩惱,和展覽館外面的紛雜世界。這短暫的體驗,我們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心靈體驗。每一個人,在此時,都會感嘆藝術的魅力原來如此親切。
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from - into》
在鹽田千春小的時候,曾經目睹了鄰居家的一場火災,她至今仍清晰的記得鋼琴在大火裡垮掉的聲音。後來,她開始嘗試把這種對她來說刻骨銘心的記憶轉換成相對安全的可見的形式。她在房間裡拉滿無數密密麻麻的棉線,從地板到天花板到牆,為所有東西作繭,包括燒過的鋼琴。這是她對記憶和遺忘的迷戀。除了迷戀棉線,她還無比瘋狂迷戀火、泥巴、鑰匙、椅子和窗戶。
2015年,鹽田千春向公眾募集,蒐集到5000把老舊廢棄的鑰匙,這些鑰匙象徵了提供者長期日常生活中的記憶,使用紅線將人們的思想相連,這就是“浸入式”藝術的常用方法,——“讓我們產生聯絡”。
《手中的鑰匙》
“鑰匙具有人體的形態,而紅線如同我們的血管,此次作品我使用了5萬把鑰匙,紅線的長度也達到400千米,將其相連是想以此去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鑰匙下的兩艘陳舊的小船,那是我們的兩手。當小船由於陳舊而無法向前,上方的鑰匙又會為我們開啟怎樣的大門?鑰匙是否還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未來和機遇又是否由我們自己而抉擇?”
“96年我到德國後,在最初的3年中搬了9次家。漸漸地有一種不知道自己在哪裡的感覺。做夢夢見自己在日本,起床時會分不清這裡是德國還是日本。因此,產生了一種很強烈的想法,希望可以加固自己所在的地方。從而開始在自己柏林的家裡編織床。那之後剛好趕上發表作品的機會,就使用了這個創意。”
《from - into》
2004年,她從東柏林找來的700扇舊木窗和24張床,200㎡,5米高,現場請來24位女士睡在床上。這就是作品《from - into》。
《from - into》
對於普通觀者來說,鹽田千春的作品一貫不需要去深解。因為懂與不懂只停留在知識層面,它並不影響你思想、感受的延伸。在她的作品中常以獨特、視覺性極強的畫面去吸引觀者的眼球,或者乾脆帶領觀者進入作品,再透過作品中的一些小的元素去傾訴或聆聽觀者的感思。此刻,即使不需前期研究,觀者也能很自然能走進其作品中,無論是其行為還是裝置,鹽田千春的作品一貫有如此魔力。
蔡國強《男孩蔡的白日焰火》
作品擁有魔力,讓人感嘆鬼斧神工的,還有蔡國強。2014年8月,他在上海創作國內首個白日焰火,這是他首次以傷感為主題,其共分三幕。第一幕輓歌,用壯烈黑白煙花束、瀑布開啟序幕,猶如送行的隊伍,誦敘人生如歌悲欣交集的情懷。第二幕追憶,以漫天斑斕的顏色煙霧回顧人生往事;第三幕慰藉,表現人們心中對生命所懷希望的溫暖。虛擬與現實的交疊、人與機器的互動、不同類別的新媒體的介入讓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產生強烈的情感碰撞,從而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如果以上浸入式藝術你都沒能親身體驗,那近期在今日美術館正在展出《.zip未來的狂想》,一場聲音與視覺的盛宴,值得週末去看看。
稀薄的紅色霓虹燈在觀者的腳下形成近似熔岩流的效果。輕霧凸顯了整個空間,強調了整個建築的體量,同時也遮蔽了它的地標。低沉的隆隆聲讓人感覺整個建築在顫抖。Claude Lévêque 引領著觀者的感知邊緣,讓觀者重新認識到自己有知覺的身體和久違的想象力。
“無窮之屋”是藝術家Refik Anadol創作的一個沉浸式體驗藝術專案。當沉浸其中的觀眾的客體自我被引人入勝的環境所包圍時,他們的意識狀態就被稱為“沉浸式” 狀態; 這些人造的環境能夠建立一個非現實的世界,並且重新塑造觀者對這個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