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扒府
-
2 # linux每日談
我來回答這問題。為何張壽臣反對給相聲段子起名字呢?有如下原因。
我們經常講提出糟粕、取其精華,其實相聲這種從最底層發展起來的藝術和二人轉一樣,最早都是底層老百姓欣賞的藝術形式,由於古代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因此存在很多“葷口”“臭活來吸引觀眾,張壽臣一生都在極力摒棄這些糟粕,致力於淨化相聲藝術。
早的相聲藝人多是走街串巷的表演,因此好多小段、包袱在各個地方可以反覆使用的,主要是根據藝人臨場的能力自由發揮,對於相聲演員是輕車熟路的,但是對於觀眾可是第一次見,但是如果給每一個相聲段子都起上名字,久而久之,觀眾都耳熟能詳後,藝人追求的藝術效果自然就無的放矢,給藝人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這樣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能給藝人多一些壓力,畢竟任何藝術形式都要緊跟時代潮流,推陳出新,才能不被歷史大潮所淹沒。
(老的天橋藝人)
-
3 # 天真君公
這事不瞭解。我覺得壽老是不想後輩學死了,一旦有了名字,容易束縛住了。壽老一直告誡後輩,學者生,像者死!比如地理圖,除了貫口外,入活有很多演法,李伯祥、少馬爺、佟手本都是不同的演法……可惜後輩很少有推陳出新的,基本照本宣科,比如少馬爺地理圖貫口裡有個錯誤,但後輩演員,也是按錯的背,錯的演……壽老這翻苦心也是白瞎。不一定說的對,望大家指正!
-
4 # 使用者11905157991
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張壽臣不是反對給相聲起名字,他是反對在說相聲前報幕,就是提前告訴觀眾,演員接下來要說什麼相聲。
相聲原先沒有報幕一說,解放前的相聲園子是按段收費,延續的是撂地方式,演員醒木一拍,拿著小笸籮挨個要錢。這種盈利方式很注重“攏人”,因為觀眾要是站起來就走,演員就等於沒收入,所以最重要的是“把點開活”,對什麼觀眾說什麼相聲。
解放後在天津五六十年代,相聲演出還是以計時收費為主,好像是十分鐘計一次費,不足十分鐘按四捨五入計。雖然在這時已比解放前要正規許多,但實際上仍然有弊端,觀眾不滿意就會“抽籤”走人,從根本上說還是考究演員的功底,能不能觀察觀眾靈活的“把點開活”。
張壽臣反對相聲報幕就是根據當時藝人的生存方式,報了幕就不能隨便改活。
就張壽臣生存的那個年代,他的理解是正確的,就像郭德綱有時在舞臺上調侃的那樣,“相聲演員絕對不能讓觀眾猜到,他一旦猜到就會認為你一文不值”。
相聲的計時收費其實已經落伍了,在2016年第七屆天津相聲節上就嘗試重現了“計時收費”,但這也僅僅是噱頭而已。
第一、現在的演出場所有嚴格的經營制度,一個劇場進多少人有限制,所以說當某位觀眾不喜歡某個節目準備站起來走人的時候,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座位。於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座位,他不見得會真正走人,那麼這跟原先出售門票沒什麼區別。
第二、計時收費的初衷是希望重現當年相聲行業的競爭機制,演員的收入和觀眾人數直接掛鉤,但是這屬於多此一舉,因為競爭機制在公佈演員“水牌”時已經存在。寫上某某的名字能買滿,或者就是寫上某某的名字沒變化,就這兩種情況,至於說有多少觀眾捧場,最後可能就是比誰家裡親戚多。
-
5 # 橙星娛論
關注陌上橫刀,關注更多精彩 !
張老先生反對給相聲段子起名字,主要是因為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環境決定的。
以前老藝人撂地演出,或茶館演出,如果昨天、今天、明天來的觀眾不一樣,那就敞開了說,說啥都是新的,開心就好。如果遇到老主顧多了,那就得察言觀色了,老段子聽膩了沒有“笑果”,要麼走了顧客掙不著飯錢、要麼被人“刨活兒”顯尷尬,得趕緊使新活。這得有真功夫,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靈活的應變能力和肚子裡豐富的儲備,在舊社會會被餓死,能活下來的都是有真本事的。這也是現在經常被人提及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舊時候大師輩出,而現在一將難求?【達爾文的“適者生存”法則,在所有生物圈都適用,環境越惡劣越管用】
到了現代社會,相聲起不起名字根據具體演出環境來決定,如果是大型綜藝晚會或電視欄目,必須得起個名字,不然主持人不能張口閉口就是“這段相聲、那段相聲”吧,起個名字說著方便。觀眾回頭聊天的時候也能說的清楚、明白,媒體記者寫報道也方便宣傳、炒作。
有的場合則不需要名字,知道是誰說的就行。經常聽德雲社相聲的朋友都知道,他們一段相聲就是30、40來分鐘,有時更長,郭德綱、于謙的相聲非常隨意,根據現場反響隨口都是段子,臺本都沒有。岳雲鵬、孫越等幾組優秀搭檔也在往這個方向奔,用老郭的話形容他們就是站在臺上“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觀眾愛聽什麼,他們就說什麼,這就是對傳統相聲的迴歸!
刀刀就用“人體”來比喻一下對相聲的認識。
人的骨骼就是一段相聲的架構,這段相聲能不能在舞臺立住、立多久,就看這“骨骼”的強度和韌勁。
肌肉、脂肪就是相聲的說、學、逗、唱,就是具體的內容表現方式,是骨瘦如柴還是豐腴動人,這就看演員的功夫了,當然這也得看觀眾的喜好,要不怎麼會有環肥燕瘦兩大美女呢?
四肢就是一段相聲裡面的小段包袱,有骨有肉但不能脫離軀體獨立成活兒,比如貫口、小曲小調都只能是展示技藝、吸引觀眾的,不能單獨成為一段相聲。
血液就是相聲的語言說辭,呼吸就是相聲的節奏、靈魂就是相聲思想內涵(藝術性),當然還會有糟粕——排洩物!
大家可以嘗試用這個方法來欣賞相聲相聲!前輩大師作品就不在這賞析了,就看某些主流相聲“演員”的作品,很多都是“人幹”,甚至是木乃伊式的“人幹”。要麼四肢不全、要麼沒血沒肉、要麼四肢獨活、要麼就是一副空皮囊,臺上的演員自說自嗨,臺下的觀眾冷臉以待,整個演出演員和觀眾沒有關係。
沒有互動的相聲那是屍體!
(想上張相關圖片,怕噁心大家啦!)
好像說跑題了!!跑就跑吧,改天繼續跑!!!相聲可以沒有名字,但相聲小段可以有!這個包袱好笑果好,小本子記著,為了方便整理就起個名字,它可以自由出現在任意一場觀眾需要的演出中!
今天有點忙,斷斷續續的寫,思路不清,表達不好,湊篇作文吧!
回覆列表
是有這麼一說
老一輩的相聲藝人把這種地攤文藝帶進大雅之堂的時候,需要和其他的藝術門類放到一起報幕
所以,相聲在那個時候才有了名字一說
什麼《報菜名》、《白事會》、《叫賣圖》等等
張壽臣為什麼反對給相聲起名字?早年間的相聲藝人之所以選擇說相聲,是因為相聲能給他們帶來活命錢。
活命錢誰出?
當然是聽相聲的老主顧。
所以,相聲藝人為了能夠留得住聽眾—這些個衣食父母,他們每個人會的段子也多,基本功也都很紮實。
所以,再給聽相聲的表演的時候一般就是看現場的情況來確定今天的主題是什麼。先逗上幾個小碎包袱,如果聽眾的反應好那麼就說這個題材的,如果現場的反應不好,捧哏的一遞話,那就得換個段子。
這樣的表演方式對於相聲演員的功底要求很高,要演員隨機應變,還要儲備足夠的相聲段子。
不然的話,晾在臺上,那一天的吃食就沒有了著落
這也是為什麼張壽臣反對給相聲起名字的原因。
如果都起了名字,觀眾都知道你要說什麼了,就沒有了新鮮勁兒
演員照本宣科,的確好乾。可是,既然要進大雅之堂,就必須有名字。所以,就這樣的培養了一大批只會單個的相聲段子的主流相聲藝術家
在有名字的情況之下,相聲表演更為輕鬆了
對於相聲藝人的功底要求也不是那麼的嚴格,反正大的框架在哪裡
怎麼說都不會錯
不管有觀眾沒觀眾都有人給發工資,何樂而不為呢?
一代單口大王極力倡導的相聲進入大雅之堂
萬沒想到他的徒子徒孫們差點就把相聲說沒了,著實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