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小帥778
-
2 # 電影鯊
《水形物語》這部電影,說到底講的是個“孤獨”的故事。
廣告插畫師吉爾斯身為同志,不被那個時代所接納,由於這個原因,在職場上也頗受排擠;
黑人清潔工澤爾達的婚姻生活形同虛設,與伴侶沒半點兒精神溝通;
女主艾麗莎身體殘疾,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慰藉,一旦陷入情感聯絡,即便對方是異物種也在所不辭;
人魚被迫脫離自己的原始生活環境,作為異生物備受人類摧殘;
甚至那個大反派,冷血的理查德也在被上司勒令,如果找不回人魚,就將他投放到一個異世界,告別所有體面生活的恐嚇中變得愈發癲狂......
其實,“孤獨”是現代社會里,人們必須接受和麵對的一個現實,科技的進步和社交形式的改變幾乎將每個人都變成了孤島。《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本書裡,有一段寫的很不錯:
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
寂寞是尋求普通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
社會認同感缺失的外人:
代表影片
《怪房客》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丹麥女孩》
人的孤獨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社會認同感所決定。無論職業、身份、意識形態、民族宗教等,一旦我們的行為被認為是符合大眾行為的,不屬於另類獨行的,總是在大眾可理解的規範中的便可以得到社會認同感,而以上幾部影片的主人翁明顯不在此列。
《怪房客》明明是再正常不過的男人,被鄰居們僅憑著一副人為製造的“你已經不能為社會所接納”的假象,外加因為外國口音在內心造成的與社會的疏離感便導致他墜樓自盡。影片無處不透露出導演波蘭斯基對當時法國社會的控訴;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因為成長在缺少關愛的原生家庭,松子一輩子都生活在低三下氣地尋求真愛,低三下氣地尋求依賴,低三下氣地逃避孤單的惡性迴圈中,扭曲壓抑的人生觀將她變得越來越邊緣化,越來越不被社會所接受;
《丹麥女孩》世界上第一位透過手術轉換性別的案例,主人翁是100年前出生在丹麥的普通男孩Lili Elbe,故事即便放在現在,也仍充滿著離奇和邊緣色彩,是大部分人所無法接受的。
內心世界無比強大的另類:
代表影片
《海上鋼琴師》
《香水》
《黑暗中的舞者》
音樂、香氛、舞蹈,這裡聚集了眾多內心世界與眾不同的另類人群。他們的心大如宇宙,美如天堂。任你說聖賢皆寂寞也好,亦或天才皆孤獨也罷。他們懷揣對內心熱愛的堅定不移,生活在自己強大的精神空間裡,很難說這份“孤獨”對他們而言是種折磨還是享受。
《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從小就生活在船上,從未踏上任何一塊土地,這暗示著他不具備任何社會屬性,是一個寄居在音樂孤島上的奇人;
《香水》裡天賦異稟的少女殺手格雷諾耶,純粹為了找到生命中最後的味道而活,不惜犧牲他人性命。很難說這種執著是變態還是偉大;
《黑暗中的舞者》幾近失明的女工塞爾瑪,讓她能有力量對現實的心酸與艱難報之一笑的原因是她擁有一個純粹屬於舞蹈和音樂的世界。
渴求知己渴求理解的悲觀主義者:
代表影片
《一一》
《深海長眠》
《愛》
總聽人說“熱鬧中的寂寞是最大的寂寞,人群中的孤單是最深的孤單。”為什麼家中一片熱鬧景象,枕邊有人陪伴還會感覺到孤獨,很可能是因為你和伴侶之間有陪伴沒理解。
《一一》展現給大家一個普通臺灣家庭熱鬧的人際交往,實則這個大家族中的每個人彼此間都不能理解,誤會屢屢產生,在這個以“家”為單位的集體中,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深海長眠》男主高位截癱的生活現狀,讓他無法承受生命之重,他渴望有人能對他抱有這種超越常規道德觀之上的同理心,希望有人能明白,“安樂死”從某一角度看,其實是對他權利和意願的尊重;
《愛》他給她講兒時的故事,忍受她越來越壞的脾氣,幫她儲存最後的尊嚴。做完這一切,他安靜地躺下,不吃不喝,因為他知道,理解只存在與他和她之間,失去知己,自己一個人無法苟活。
依賴科學技術的現代人:
代表影片
《AI》
《她》
上一條提到要找到一個能彼此傾訴,互相理解的人類知己已經是很困難的事兒,於是就有人制造了替人排解孤獨的機器人。一想到在這偌大的世界裡,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卻只是機器人,不禁叫讓人黯然神傷。
《AI》未來的人類被安置在一個極度嚴峻的生存環境下,溫室效應導致冰川融化,部分城市已經被海水所淹沒,人類的科技卻前所未有的發達,人們已不滿足已開發的智慧型機器人,而要進一步開發出一個會愛的機器人,一個有心智和情感的機器人;
《她》網路媒體的發達將我們變成孤獨的怪人。我們依賴網路的虛擬人生,不喜歡自己的生活,我們愛上機器人,不能忍受真實伴侶的瑕疵,網路的縹緲和不真實讓現代人愈發上癮,不可自拔。
對愛與理解徹底絕望的吉爾莫·德爾·託羅導演:
代表影片
《水形物語》
《潘神的迷宮》
《潘神的迷宮》女孩兒被繼父的子彈打死,死後進入地宮冥界,當上公主;
《水形物語》女主被實驗室負責人槍殺,死後落入水中世界,和人魚男主雙宿雙飛。
人是生而孤獨的,但又恐懼孤獨,導演們便是注意到了這些孤獨與科技、與社會、與家庭的聯絡,在電影中塑造了一個個孤獨者,並讓他們在同樣身為“孤獨者”的觀眾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
3 # 大象音樂空間
奧斯卡似乎特別青睞反映底層群眾、小眾人群生活和情感的影片,從今年的兩部大熱影片《水形物語》和《三塊廣告牌》來看,批判美國本土白人的種族優越感,凸顯中底層民眾(尤其是婦女及黑人)骨子裡的善良和堅忍似乎成了電影行業裡的政治正確。
《水形物語》裡也搞了個大反派,一個好勝、殘暴、虛榮,熱愛在底層婦女和黑人中找優越感的美國政府中層工作人員,被女主角艾麗莎、兩棲不明生物、落魄的畫家、心存善念的蘇聯間諜折騰得團團轉,在殺死艾麗莎之後又被深愛著艾麗莎的不明生物送上西天。影片傳輸的價值觀也很好萊塢,殘暴者弱,善良者強,暴戾最終敗給善良。如果不是加入了冷戰背景、殘障人士與黑人婦女、非人類生物等因素造成更多戲劇衝突,《水形物語》可能也只是一部乖巧的漫威型電影。
以孤獨與愛這樣的人類永恆話題來作為故事核心,常見得很。《水形物語》的大膽之處在於啞女與非人類生物之間的相愛,讓愛情能還原所有生物本來的模樣,正如艾麗莎所說:“他看我的眼神,不是把我當成有缺陷的人,而是我最初的模樣。”這樣的話放在俊男美女的口中說出多少有矯情的成分,但在艾麗莎和非人類生物之間卻能妥帖地安放。
影片夾雜了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軍事競賽,但都不是主打因素。那個聲稱自己是間諜的博士顯得那麼慈眉善目與感情用事,而從蘇聯來的兩個特工又顯得那麼笨拙而粗魯,其中也許有導演的戲謔成分,一個清潔工都比國家間諜來得心思細密和勇猛。
回覆列表
故事很簡單,宣揚一下反對歧視,政治正確,就劇本本身真的沒什麼很出彩的,就是一成人童話,還是通俗易懂的那種
技術上,工業水平也不拔尖,真沒見過幾個格局這麼小的奧斯卡...佈景就那麼幾個
唯一好的就是演員表演。個人認為,水形物語能得奧斯卡,應該是某種政治正確,或者這一屆整體質量不高(但事實並非如此),甚至比不上去年的 海邊的曼徹斯特。按理說海邊的曼徹斯特才應該是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可惜在去年只得了後二。說回水形物語,其實後續的影評會跟出來,但是電影歸根結底是講個故事,並不是導演所運用到的技巧就能改變了,什麼色彩,符號,水形物語裡面比比皆是,故事卻是一個乏善可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