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黎明天

    自小喪母,父親棄她而去,為了報答養父的養育之恩,考上大學的她,在離校幾十公里的農村租了一間房子,帶著癱瘓的養父求學。為了給養父看病,她賣過報紙,發過傳單,端過盤子,拿著獎學金的同時還兼做著4份家教。大學畢業後,她又毅然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帶著病榻上的養父來到農村中學任教……這是剛剛獲得“2006年中國年

    度教育新聞人物”稱號的湖北省高中女教師陳敬道的真實事蹟。

    陳老師的故事讓人聯想起不久前鄭州大學某學院給學生布置的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這份主題為“親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業,內容之一就是讓他們在大年初一那天按照中國的傳統禮節向父母磕一個頭,以此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在此之前,某校也曾因給學生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的特殊作業而引起較大的反響。

    從“帶父求學支教”到“帶母遠遊過春節”,從“為父母洗一次腳”到“給父母磕一個頭”,有關“新時期孝道”的話題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孝親敬老緣何知易行難

    給學生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磕一個頭”的特殊作業,並非事出無因。不少學生對如何行孝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是,很多人只是單純地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很好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武漢市一項關於青少年孝親敬老行為的抽樣調查顯示:63%的人能寫出父母生日的準確時間,68%的人知道父母最愛吃什麼;但是65%的人經常與父母頂撞、發脾氣,70%左右的人從來不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孝親敬老知易行難的問題突出。

    “道理其實我也懂,但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畢竟很多想法和父母他們那代人還是不一樣的,一不小心就會吵起來。”浙江大學新聞系的小吳同學認為這種現象還是正常的。

    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分析,造成這種學生孝心與孝行背離的根本原因是轉型期社會的結構斷裂和價值迷失,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孝道教育都有所缺失。比如很多學生從來沒有在家裡聽過有關“孝親敬老”的傳統故事;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課程設定中往往忽視“孝親敬老”的思想教育。同時,家長對子女嬌縱溺愛和言傳身教的弱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夏學鑾建議,家長應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形式對子女進行“孝道”教育,例如在子女生日之時要讓他們瞭解母親的懷胎之苦、生子之難。中小學應該把“孝道”納入學校的道德教育中,要把“臥冰取鯉”、“烏鴉反哺”這樣動人的故事編寫進中小學課本,讓青少年知道什麼是孝順以及如何盡孝道。

    內容與形式孰輕孰重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為“仁之核心”。

    幾千年來,“磕頭”、“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靈”等儀式一直承載著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內容。而當代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家,更是嚴格保留了很多的傳統孝道儀式和規範。例如在南韓,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並相互拜年。拜年時,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長者對成年晚輩低頭彎腰答禮。

    “一定的內容必須透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夏學鑾並不否定當代青少年在春節時給父母磕頭的意義。他說,有選擇地恢復一些體現家庭長幼尊卑倫理關係的傳統社會儀式還是必要的,弘揚孝道需要藉助具體的形式。

    對此,分析人士舉例說,中國的成人在升國旗時常常要面對這種尷尬的場面,不知道自己的手應該往哪放,而美華人一般儀態整齊一致,右手統一放在左胸前以示敬重。這很大程度上是禮儀規範缺失帶來的尷尬。

    長期從事青年理論研究工作的北大新聞中心副主任王浩雷博士則認為,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讓學生學會感恩,理解磕頭後面的價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達愛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個老人內心感到溫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形式上不能也不可能要求統一。

    “平等”的砝碼有多重

    “給父母磕一個頭,有人說從形式上看這是不平等的,我以為最可怕的還是人格上的不平等,”北京大學山鷹社的小媛同學說,“我覺得孝道中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尊重價值觀、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

    小媛的母親至今還儲存著一封女兒寫給她的三千多字的家書。小媛去年申請參加了山鷹社赴新疆科考隊。女兒要遠征去那有雪山的地方,父母自然很是為女兒的安全擔憂,起初怎麼都不同意。

    “親愛的媽媽,我明白你們是因為愛我而不支援我去的,我也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太自私了,不顧及你們的感受。但媽媽,去看看純潔的雪山一直是我心裡的一個夢想,相信女兒,為了你們,我一定會為自己負責任的……”正是這封長長的家書,最後打動了她的父母。2006年暑假,小媛和她的隊友們一起踏上了新疆之路。她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感情上的平等交流,其實這也正是父母所希望的。

    然而,孝道的天平上,“平等”這一砝碼究竟有多重?

    “能夠強調尊重父母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注重和父母的感情交流,這體現了當代學生在行孝上的一種理性和進步。”王浩雷說。但同時,他認為平等也是相對而言的。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雙方所應該盡的責任是完全對等的。

    北京林業大學的成甲同學很贊成“人格平等”一說:“以放棄自身權利和人格自我矮化為代價來行孝,那是封建時代等級關係下被扭曲的意識,實在不可取。”

    “儘管現代家庭教育強調‘民主型’,但是如果這種民主型家長和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沒大沒小,或者甚至出現角色錯位和角色顛倒的狀況,則會滑向‘放任型’的極端。”夏學鑾對這種“絕對平等”表示擔憂。他認為,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是“五常”倫理關係的核心,也是“孝道”的精髓,“孝道”從定義上就不可能是晚輩與長輩之間完全平等的互動關係。

    今天我們如何行孝

    據某報報道,春節臨近,某知名高校的校內廣告欄上赫然出現了“租個女友過年回家見見父母”的告示。究其原因,竟然是“父母年事已高,去年春節已經為我立下‘軍令狀’,要求帶一個女友回家團聚”。為顯孝心租女友回家過年,這看似荒誕的故事卻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思考:什麼才是行孝道?今天我們如何行孝道?

    有專家根據《論語》的論述將中國傳統孝道的內容大致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孝悌並稱不可偏廢(孝養、孝敬、孝容、孝思);二是無違父母(孝順、孝繼);三是為父母守孝(孝喪、孝祭);四是在家盡孝,在國必忠。

    王浩雷認為,繼承傳統孝道應當避免兩種趨向。一是認為孝道是落後愚昧的,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一是忽略孝道的時代性,不加選擇地接受。

    “對父母什麼都順從,一輩子守在父母身邊,子承父業,在事業甚至婚姻上都聽父母的等等,這些都不能說是真正的孝道。”小吳認為,這些傳統孝道中不合理的元素都應該堅決摒棄。

    夏學鑾認為,當代學生踐行孝道,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在當前形勢下,“孝道”包含著對父母和長輩的順從、尊敬和理解。順從是“孝道”的第一境界,聽話、不惹父母生氣就可以說是孝順了;尊敬體現在對父母和長輩的日常態度和行為上,比如吃飯讓長輩先動筷子,出門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訴去向和回家時間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對“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說錯了,自己受了點小冤枉,也不要當場頂嘴,要暫時接受,等事後再行解釋。

    “針對時下孝道衰微的狀況,我們對‘孝道’首先需要有選擇地繼承,其次才是‘超越’。結合時代精神繼承‘孝道’,本身就是對‘孝道’的超越。”夏學鑾說。

    夏學鑾特別指出,“感恩盡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和當前社會所提倡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內容上是有繼承性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不懂得對自己父母感恩盡孝的人,又怎能指望他會忠於祖國,服務人民呢?因此,當前開展孝道教育,對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仿照《手指》的寫法,用一段話說一說你五官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