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毛線猴子
-
2 # 海山武俠世界
我認為都重要,這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品質的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是人立足之本。關心和付出是給予的智慧,老子說“將先取之,必先予之”,付出與回報是平衡的,即使在短期內看起來是不平衡的,長期來看是平衡的,這也是中國古人說的“吃虧是福”的道理。一個只付出,不要回報的人,這是理想中的聖賢,在現實生活中活不了,因為人活著要物質的基礎,沒這基礎就沒法生存。相反,一個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人,最終他將什麼都得不到,因為這麼自私的做法,會被人看透,被社會看透,想投機取巧,結果是弄巧成拙。
同理,關心也一樣,關心也是一種付出。一個會關心人的人是溫暖的,她就像火焰,照亮了別人,溫暖了別人,這種人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得到關心和愛。就像你在黑暗中點起火把,並把火種無私地傳播給他人,當狂風襲來,你的火把不幸被熄滅時,別人也會把火種重新傳給你。所以說關心他人也是關心自己,溫暖他人,也最終將抱暖取暖。因為關心可以感動身邊的人,關心激發了大家的能量,一群人的力量總比一個力量大。
尊重和包容與關心和付出不同,關心與付出是主動的,是顯性的,尊重與包容是被動的,往往是隱性的。但尊重與包容非常重要,好似尊重與包容只是一種態度,不是付出的行為,其實尊重與包容也是一種付出。只不過,尊重與包容付出的是禮貌,是寬和,是耐心。
關心和付出就像是小溪,是江河,它是活躍的,是流動的,它給予口渴的人,給予需要灌溉的土地,給予貧困的人群,給予渴望的心靈。而尊重和包容更像是海,山不讓塵土故能成其大,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尊重和包容,讓人有安祥,讓人有歸依,讓社會有緩衝,共同構築和諧。
懂得關心和付出的人是積極的,是具有滿滿正能量的;而懂得尊重和包容的人是和平的,是具有深沉大智慧的。這兩種品質都值得稱讚和提倡。
讓我們把關心和付出給予所有需要關心和幫助的人,把尊重和包容給予所有值得尊重和包容的人。特別是對我們愛的人和最親的人。
-
3 # 小李飛槍
謝友邀請。前不久,看過一個對崔永元的採訪。他首先談到了這個話題,作為、每一個華人,都想得到應有的尊重,而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不被尊重的環境裡。被尊重的往往是那些領導,名人,或明星們。普通老百姓首先想的是最起碼的尊重和包容。而不是對他們是否關心和付出。只有社會對每一個群體給予應有的尊重,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更美好和諧。
-
4 # 張文禪
我認為兩樣同等重要。對一個人關心和付出是一種善意的表現,特別是對能力差或已失去家庭溫暖之人尤其顯得重要。
有些人對生活已失去目標,已產生輕生念頭,如得到有人關心,也起碼感覺這世界上還是有愛,還是有人關心自己,效果那就大徑不同,也就有生存的意義,也有了工作的勁頭,那你的關心和付出就有很大的意義。
但在關心別人期間,對人是要尊重和包容,特別是對自尊心比較強的人,尤其要注意。如對方感覺你不尊重他,可能會對你發脾氣,這個時候就要採取包容態度,並和對方認真溝通,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只要對人家尊重和包容,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綜上所述,關心和付出.尊重和包容都是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望天下人共樂之!
-
5 # 宋洋一宋邦文
簡單的說法,一個是瓜,一個是藤,兩者缺一不可。一個光合作用,一個要吸收營養。任何人情感問題都離不開相互作用,彼此之間用心去理解對方,只要在不出局的範圍內,什麼事都可以解決。忍一忍海闊天空,笑一笑風平浪靜。
-
6 # 閒適人家
修養不排次序,感情應該正向!
《老子》提出人性四個概念:致虛、守靜、歸根、覆命!
人性之本是虛靜淡泊,但因為後天的種種慾望使心靈受各種擾亂!
所以,認識到歸根覆命,回到自然規則的長久和重要!
行善忍小必有後報。古有小當鋪,年關近,來人無理取鬧,無憑據要回典當物。不給就破口大罵!老闆尤翁從容說,不就是幾件棉襖,不就是渡年關嗎!不值一爭!拿走!尤翁拿了棉襖說,這件抗寒不能少,又送一件棉袍,說:這件算我給你拜年,贈你的!
尤翁的寬容,使來人自覺理虧走了!這是滋事之徒!尤翁說,來挑釁之人必一定有所依仗。如果不在小事上忍著,寬容別人,就會大禍臨頭,尤翁的關心和付出也使人灰溜溜離開!
後來這人轉到另一家滋事!兩家打了一場官司!
-
7 # 十八分之二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關心和付出重要還是尊重和包容重要?
個人感覺學會尊重和包容是一個人擁有良好教養和素質的前提。關心和付出只會對特別的人才會做的事情。
試想,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想法,不包容別人錯誤的人,如何能真正關心到別人?他即使付出的再多也很有可能是別人不需要的東西。
所以對於每個像提升自己的人來說,首先學會尊重和包容還是比較重要的。
-
8 # 高山仰止1808
關心和付出重要還是尊重和包容重要?筆者認為關心和付出與尊重和包容存在著橫向與縱向範籌上的不同。
關心和付出有利益的關心和付出,也有非利益的付出,並且,這個關心和付出,有時會受到被關心和付出物件的態度和境遇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在尊重和包容的範籌裡包括著關心和付出,集中體現在:沒有尊卑,人人平等,付出不計回報,有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於仞,無欲則剛‘’胸襟和情懷。
-
9 # 源頭的風景
這個問題就是扯淡,但是很多人就喜歡扯淡,還扯的一本正經的。
關心與付出,尊重和包容,實際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必須和相應的物件產生良性互動才能有意義,和結果。只有結果才能評判過程是否合適或者按你所說的重要與否。不談結果,只談過程,怎麼評判?如何判斷?
那個沒有意義那個沒有作用?關心也好,付出也好,尊重也罷,包容也罷,實際都是與人相處的方法,是否是好的方法則取決於物件是否適用,如同從大理到北京,做飛機也行,做汽車也行,做火車也可以,當然步行不怕累不怕苦也可以到。這些都是方法,而用什麼方法到達取決於行動者的意願和目的。在不確定行動的意願和目的時,你不能確定那個方法更好或更重要。
-
10 # 暮雨秋茗
從深層次而言,我認為尊重和包容更重要,而且尊重和包容裡面已經暗含了關心和付出。
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和包容,但並不是每個人對他人的關心和付出都是他人想要得到的。你的關心和付出要建立在尊重和包容他人的基礎上,而不是一味地主觀認為他人需要,然後你強加給他人。
這種感受從我當志願者和想要當一名社工的經驗中尤其感受頗深。雖然我現在還不是持證社工,但我常常以嚴格的要求來約束我自己。因為我希望自己的關心和付出是別人真正想要得到的,而不是我個人自以為的善心播撒。
其實現在的社會公益氛圍還算不錯,但是很多組織或者個人做公益做慈善往往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去給他人關心,去一味付出,卻往往不知道自己關心和付出的人最希望最迫切需要得到的是什麼。而且有時候,外界的這種關心和付出還有可能根本不是他人所需要的。
我們都是平等的,即使你去幫助他人,你也沒有比你幫助的人高人一等,施捨的姿態往往會給你幫助的人帶來二次傷害,而這種傷害你可能當即自己感受不到,時間長了之後對你幫助的人的心理會有非常深的影響。
如果我們從尊重和包容的立場出發,關心和付出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更多地應該是賦能和助人成長。
回覆列表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對人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僅可以讓他自信滿滿而且還能高興快樂的接受你。
過於付出和關心難免會害一個人,人心貪婪,不知知足。
你對他付出之後他就會認為你的付出之是理所應當不用回報你的付出,最後你們之間的那根“線”就會崩斷,一發不可收拾。
過於關心一個人會使他一直的依靠你,離你而去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他的社會“抵抗力”就會慢慢下降,感覺到還是依靠一個人活著比較輕鬆,從而社會“抵抗力”慢慢的下降。
本人認為與其受人以魚,還不如受人以漁,與其過於關心和付出的話,還不如尊重他和包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