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杜坤維

    樓上的李迅雷是我心中一個大專家。做出了詳實的回答。尤其是資料非常的多。

    作為金融行業。最大問題是過度發展。2015、2016年金融增加值佔GDP高達8.4%。要高於美國的8.1%. 美國是世界金融中心。有知名的華爾街。那是世界頂級金融機構雲集的地方。

    金融行業增加值增長佔比過高。不在於金融支援實體經濟有多大力度。在於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套利。像銀行的表外資產膨脹。銀行的同業拆借套利。信託證券過度發展通道業務。因此金融增加值佔比過高在於資金的脫實向虛。實體經濟嗷嗷待鋪。

    因此未來遏制資金空轉的工作依然會逐步推進。去金融槓桿的工作會逐漸推進。減少通道業務的工作會逐漸推進。因此信託和券商的發展會面臨短時期的不利因素。

    從走勢看。券商和信託走勢弱於銀行保險。

    未來銀行主要是股份制銀行。激勵機制更加靈活。發展空間應該大於國有大銀行。像招行稱為零售銀行的領頭羊。寧波銀行依託浙江良好經濟增長成為寧波地區重要地方銀行。

    券商也是如此。未來是人才資源的競爭。而大券商資金實力更加雄厚。能夠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個人成長空間。對人才吸引力更大。加上自身品牌優勢可以承攬更多業務。以券商保薦承銷為例。前十大券商承擔了60%的業務。

    但中國券商與世界大投行相比。業務收入依然不能相媲美。差一個數量級。後市發展空間還是有的。

    保險發展空間要大於銀行券商信託 因此保險估值水平也高於銀行。保險受益於理財和保障功能。保障功能在於生活水平提高和老齡化。

    地產較為複雜一點。一方面是土地依賴。另一方面是資產泡沫引發關注。但地產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加上政策上的調控。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

    因此地產高增長時代已經結束。2017年四季度地產增加值只有4.8% 而2016年高達8.6%。整個17年只有5.6%。四季度也低於全年增速。可見地產增加值環比出現下滑。

    目前金融去槓桿已經波及到地產融資。大地產公司融資渠道和方式多。融資成本低融資能力強。小公司融資成本高融資能力小。後續面臨資金鍊壓力。有可能只能賣身給大公司。自己選擇退出。因此地產併購越來越多。17年是6000億元。一八年肯定超過17年。或許超過萬億元。

    因此未來地產公司是大魚吃小魚。大的越大 小的淘汰。2017年銷售超千億元的地產公司有18家。前十大房企佔據25%市場份額。集中度比去年提高5.7個百分點。

    因此投資地產股就是投資大公司。小公司可能會被資金鍊壓垮。業績不僅不增長。甚至出現虧損。

    像招保萬金就是國內龍頭。萬科更是走向多元化發展。發展空間更大。

  • 2 # 淘牛邦

    最近這十年間可以稱得上是房地產的黃金10年了,激烈的競爭,豐厚的回報,但說起金融地產多數人或許還顯得略為陌生。

    在全新的2018年,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的聯絡越來越緊密,地產行業的傳統模式已經逐漸的作出了改變,金融+地產的模式正在替代傳統的銷售模式。

    未來的金融地產行業或許會將現在的不動產轉變成金融產品,這才是真正的金融資本與地產行業的結合。

    2018年是地產行業的一個新開始,是地產行業正在和金融進行一個深度融合的開始,房地產投資增速和行業利潤率逐漸向靠攏成熟市場,巨頭的金邊效應顯現。

    過去十年間中國地產行業可謂是高產出,高回報,無論是投資還是銷售都是一個高速整張的狀態,開發商利潤空間巨大。

    現在的地產行業已經轉變成了金融行業,隨著現土地價格的不斷上漲,開發商想要拿到更多的土地準備,就需要依賴槓桿,對金融中介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這讓金融、地產成為了“雞與蛋”的關係,互相促進,聯絡緊密,融合程度越來越高。

    目前來看,較大的地產商都正在想金融集團轉型,綠地、萬達、恆大、碧桂園、復星、平安這幾大金融地產巨頭就是典型的地產金融深化模式的代表。

    一方面,巨頭們收購金融牌照的,參股控股銀、證、保、信、基,成立產業基金、併購基金,實現負債多元化。

    另一方面,巨頭們推動房地產的資產證券化不斷髮展,藉助ABS、MBS、CMBS、REITs、類REITs、私募基金等金融平臺,實現輕資產、高週轉,提高資產流動性。

    地產金融集團的出現,也標誌著房地產行業正在朝著金融地產的方向轉變。

    隨著政府的不斷調控,金融地產行業會更加的成熟和完善,一起期待吧!

  • 3 # 孫建波

    金融地產,是永恆的,就像食品。封建時代需要房子,也有借貸金融;到了近現代,仍然如此。將來只要人類需要居住,人類有經濟活動,就需要地產金融。就像人類需要吃飯,就一定有食品和餐飲行業一樣。當然,具體形式,不同時代,略有不同。

    如果有誰要是認為金融地產進入存量博弈的時代,那就是沒有歷史發展觀。試問:美國都這麼發達了,其金融地產進入存量博弈了嗎?難道中國就沒前途了,金融地產只能存量博弈了?

    什麼是金融?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資金融通服務。如果一個國家的實體經濟在發展,金融也就會水漲船高。當然,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也決定了金融這個產業的體量。

    當然,也有的國家,實體經濟的體量不大,但金融的體量卻很大。那是因為這些國家的金融,為其他國家的實體經濟做服務了。例如,瑞士、美國、英國,就為全球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這個就像國際貿易一樣,直觀地看,一個國家的製造量和消費量大,國際貿易量才會大。但也有例外。例如,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區,本地製造量和本地消費量不大,但為全球其他國家提供國際貿易服務。

    很直觀,如果經濟在發展,尤其是新產業在崛起,就一定會有新的金融服務機會。金融產業這麼可能是存量博弈呢?就拿股票市場來說,新的獨角獸的崛起,也會提供新的機會啊。不僅如此,中國金融市場的衍生工具還不發達,金融創新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間。

    金融不可能是存量博弈,這個很直觀。那麼,房地產市場為什麼也不是存量博弈呢?不是說房地產的建築量已經達到空前絕後的巔峰,以後要走下坡路了嗎?

    的確,從每年的年度建設量來看,是要往下走的。但房地產業,不是建築業。如果我們看房地產業的資料,不僅要看開發商銷售了多少房子,也要看當年二手房交易,當年的出租市場規模。同時,城市商業中心的變遷、功能區的更迭,乃至高鐵時代不同城市地位的變化,都體現了房地產這個產業巨大變化。

    房地產業不是建築業,即便不蓋新房子了,房地產業也會發展。只要經濟在發展,一個城市的商業價值在提升,城市的經濟活動更頻繁,這個城市的房地產業就會發展,在價值量上,絕不是存量博弈。如果把房地產業僅僅理解為蓋多少房子,那就太low了。房地產業,更重要的是房子背後的商業價值和服務價值。

    這樣看來,金融地產,會隨著GDP的發展,同步發展。只不過,曾經的瘋狂,要收斂了。但絕不是存量博弈,而是在發展中成長。

  • 4 #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首先是金融行業,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金融的存在將是永恆的,因為金融是萬業之王,他自身所具有的“普世交換價值”特點是其他任何商品都不具備的,而且人類社會的所有活動都離不開“衣、食、住、行”,而金融則是支撐人類活動的最基礎的產品。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金融行業的細分領域也在進一步擴大,金融的發展呈現出更加多元化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模式。

    而對於地產,過去20年的財富增長特點會進一步弱化,房產的“投資屬性”將會轉變為“居住屬性”,房產會進一步由資產轉變為負債,比如房產稅的增收、房屋的維護成本等都會進一步加重房產價值的降低,所以未來除了極少數如深圳等人口持續流入的地區,經濟不活躍的地區房產的價值都會進一步降低。

    所以從就業的角度看,金融行業方興未艾、很有發展前途,但是地產行業發展就會停滯,就業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90年陰曆九月二十二出生所對的陽曆是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