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7190991969

    這個處理器還是考慮安裝個win7系統吧,這樣執行起來應該還可以的,用系統盤或是製作的u盤安裝系統,安裝前最好是格式化系統盤c盤後在進行安裝系統。

    1998 年,AMD的低價政策奏效,以 1/3 於 Intel 處理器的價格,成功的大舉入侵低價處理器市場,當時基本型電腦 (NT$:30,000~25,000-) 大行其道,加上 AMD 的 K6-2 處理器本身的整數運算能力優秀,非常適合一般家庭的基本需求,各大廠紛紛推出 Socket-7 平臺的低價電腦。  這段期間,Intel 為了完全主導下一代處理器走向,宣佈放棄 Socket-7 架構,和美國國家半導體共同發表了新一代架構 - Slot-1,並且推出全新架構的處理器 - Pentium II,雖然這款處理器,成功的打入主流市場,不過昂貴的 Pentium II,加上昂貴的主機板,使得 Intel 完全失去低價市場的這塊大餅。

    為了入侵這塊市場,推出新款的低價處理器投入戰場,是必須的,但設計一款新的處理器,所需要投資的初期研發成本相當高,所以 Intel 打算從原有的 Pentium II 處理器著手,在 1998 年3月的時候,Intel 正式推出新款處理器 - Celeron。

    當初推出的 Celeron 處理器,架構上維持和 Pentium II 相同 (Deschutes),採用 Slot-1,核心架構也和 Pentium II 一樣,具有 MMX多媒體指令集,但是原本在 Pentium II 上的兩顆 L2 快取則取消了。

    Intel拿掉 L2 快取,除了可以降低成本之外,最主要是為了和當時的主流 Pentium II 在效能上有所分別,除了 L2 快取,處理器的外部工作頻率(Front Side BUS),也是 Intel 用來區分主流與低價處理器的分水嶺:當時 Intel Pentium II 處理器的外頻為 100 MHz (最早是 Pentium II 350),而屬於低價的 Celeron 則是維持傳統的 66 MHz。

    Celeron 的核心架構,和 Pentium II 完全相同,只是少了 L2 快取,這對整體效能上的影響,到底大不大 ? 看看今天的 P3c 大家心理應該就有個底了,舉例來說,核心時脈同樣為 500 MHz 的 P3 處理器,外頻相同的狀態下,On-Die 256K 全速 L2 快取的 P3 500E,效能上硬是比 P3 500 的半速 512K L2 快取要來的快,光是 L2快取的速度,就有如此大的影響 (先撇開 ATC 以及 ASB 不談),更何況是‘沒有’L2 快取。

    Cache-less 的 Celeron 低價處理器,剛剛推出時,目標放在低價電腦上,由於採用 Slot-1 架構,當時可以搭配的主機板晶片組只有 440 LX 以及 440BX,不過這型別的主機板,都是以搭配 Pentium II 為主,價位上也難以壓低,加上 Cache-Less 的 Celeron 處理器,在 Winstone 測試中,成績低的可憐,所以,Intel 最早推出的 Celeron 266/300 MHz,在效能上一直為大家所唾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右下角有個歎號,顯示無線網路受限制或無連線,按照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