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鍛彰趣義
-
2 # 海明樸記
孔子的意思是,兒子有才能的寡婦,可以明正言順地去勾搭,總得有個開脫的理由。
孔子三天兩頭跑人家後宮,見的那個美后叫啥哩?
-
3 # 子夏故壇
“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出自《禮記·曲禮上》。這句話的意思本很淺顯,本不想多加解釋,但遍觀眾釋家所釋之義,荒謬之極,實不忍典籍被曲解,以訛傳訛於世,故在此發點不同之聲。
這句話的訛誤點在“有見”上。元人陳澔在《禮記集說》中解釋說:“有見,才能卓異也。”據此,後人認為這句話是說:寡婦的孩子,如果不是很有見識,就不要和他成為好友。把“有見”理解為有見地,有見識,實大謬也。後人錯誤解釋這句話,多是受之影響。試想一下,與不與之為友,到底是和其母是不是寡婦有關?還是和其子有見識沒見識有關?如果是前者,不但有歧視寡婦之嫌,也不必多言其子有沒有見地;如果是後者,為什麼還要專門強調是寡婦之子。總之,這樣解釋於情於理皆不合。如果這句話的意思真是如此,這樣可笑可憎的理論怎會登上大雅之堂而入於《禮記》?
在古文中,“見”一般通“現”,出現在外的意思。在內則隱,出外則現。上古“才能卓異”並不稱之為“有見地”,也沒有“有見”這樣的表述。“有”在古文中常作詞綴,用在名詞或動詞之前,起強調作用。如《禹誓》中:“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再如《周易》中有“王假有廟”、“王假有家”之語。“有苗”就是指三苗之族,“有廟”就是指廟,“有家”就是指家。“有”綴於這些名詞之前,只是起強調作用,並無其它實際意義。知道了這些,“有見”就好理解了。
“有見”就是現的意思,“有”在“見”前,就是強調這個“見”字。“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說,寡婦之子,如果不是他自己出門來找你交往,就不要和他交而為友。這裡面的潛義就是說,君子不主動登寡婦之門而與其子交友,除非其子自己出門來才可交往。“焉”是兼詞,“於此”的意思。“有見焉”就是現於門外的意思,也就是走出家門之外的意思。
為什麼非要寡婦之子走出家門才與之為友呢?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寡婦門前是非多”,為避嫌也。一個君子,如果頻繁出入寡婦家門,雖然確實是和寡婦之子為友而交往,但時間久了,別人就會認為你“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寡婦身上也,與其子為友只是藉口罷了。“瓜田李下”,該避嫌還是要避嫌,以免不必要猜疑。“身正不怕影子斜”,未必也,身正未必影子就正。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人言可畏啊!所以《禮記》專門把這句話作為君子的行為規範而列入其中,可謂用心良苦。
-
4 # 豆子人民藝術家
1、明代學者孫緒《沙溪集》中的觀點:
寡婦的兒子可以被看作“孤兒”了,他沒有嚴父教訓,唯有母親小心翼翼地照看,這種家庭(現在被叫做單親家庭)出來的孩子,恐怕很難成為性情健全的人,多半流於“汙下”,驕縱不法,所以不要跟他們做朋友。除非這人真的很好,很有見識,與他當朋友,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2、清代學者姚際恆:
這句話的意思,是“寡婦的兒子,如果不是主動來見我,我就不主動去他家,主要是為了避嫌”。(古人說“寡婦門前是非多”,一個成年男子去一個寡婦家裡,總會遭致嫌疑,你男子被指指點點倒是沒事,一個古代的女子,被人汙言穢語背地裡亂說,是會羞憤上吊的,否則族長也不願意,會代為執行“族法”)
3、清代學者龔煒《巢林筆談》:
如果單說“如果他不主動來找你,你不要主動去他家找他”,這樣是可以的。但是又非強調“寡婦”兩個字,是啥意思呢?說“和她的兒子交朋友,而導致她有嫌疑”,是什麼嫌疑呢?這不是君子能說出來的話。還註釋“好色”二字,真是尤其輕薄了。(另,龔煒也認為“寡婦不夜哭(寡婦不能在夜裡哭)”很沒道理)
4、清代·邵彬儒《俗話清談》:
寡婦對於孩子的溺愛,在民間是很常見的。沒有父親的苛責,有好吃的讓著他,什麼好東西都先讓他品嚐。一旦不用功,又斷不肯打一棍、罵一句,如同母雞護雛。只怕孩子遠去,不肯放行,孩子犯了錯誤,連說一說都不忍心,打又打不過,又怎麼可能教育出好孩子呢?
5、《禮記》中真正的意思:
《禮記》中“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寡婦的兒子,如果不是特別有見識,就不要和他交朋友”。其中,以1和4兩位學者理解最佳。事實上,單親家庭的孩子,至今也被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謂之“性格有明顯缺陷”。
然而古代之所以說“婦人之見”“寡婦沒文化”,乃是由於根本不讓女子上學,又圈禁在房內不許出門,不能讀書又不能出去,哪裡來的見識呢?至於現代所謂“單親家庭孩子的性格缺陷”,的確也是有的,譬如“此男單親母親帶大,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容易與人爭吵”“單親家庭孩子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不知道媽媽生氣了爸爸還會去哄,也不知道爸爸已經退讓了就不要咄咄逼人,所以當ta戀愛結婚後,只會以吵架和置氣來解決問題”。所以,現在的人們,就會奉勸年輕人:不要和單親家庭的孩子談戀愛。
這和《禮記》上的話異曲同工,《禮記》沒有提出解決方案,那就是令女子從小也讀書,青春期後依然可以出門。而現代的奉勸也有缺陷,只提出了個建議,卻沒說後半句:不要和單親家庭的孩子談戀愛,除非ta人真的很好。
這也不妨礙我說一句廢話:和誰戀愛結婚,都要睜開你的眼睛,除非ta真的很好,否則你不要和ta戀愛。
-
5 # 命理師陳一宏
《禮記》中說:“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話,但很多解釋都沒解通,導致人們感覺怪怪的,便會認為這句話有違常理,是狗眼看人低。所以,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提問,我就很有興趣來談一談。
寡婦之子,便是單親家庭。大家知道,寡婦,在古代農耕社會,既然寡婦,就是家庭缺了勞動力,肯定非常貧困。孩子呢,自然很難得到比較好的培養教育,我們現在話說叫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性格比較特殊,頑固,甚至不務正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因為寡婦媽媽很難有時間精力來教育孩子。
非有見焉,這句話多被錯誤理解,認為見是學識,見識。當然不是這樣,普通家庭的孩子甚至達官貴賈的孩子,要有學識見識,也不會很多啦,執跨子弟,隨處可見,怎麼可能單單來針對寡婦之子呢?所以,不能這麼來解釋,不然顯得猶為牽強。這個見,是正知見,不會有歪心思理念,能心地善良,有禮貌,是我們現在說的好孩子。】
回覆列表
“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這句話,從字面看,只“有見”不好理解。元人陳澔在《禮記集說》中將之解釋為“有見,才能卓異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不妨解釋為寡婦之子,若非有卓越的才能,不要與之交朋友。
為什麼,難道不是史詩級寡婦之子,就連交朋友的權利都沒有了?
這句話的用意,怕是在保護雙方的名節上。好德如好色者少之又少。一個士人,突然頻繁地出入寡婦的家,路上遇到熟人,都欲蓋彌彰地打聲招呼:“我去看看寡婦之子——我的好朋友。”熟人會怎麼想?寡婦家那孩子也沒有什麼特別,隨地吐痰、酷愛摳腳,整話說不出來一句,和他交朋友一定是幌子,怕是好色吧。
本來可能是很正常的事,這麼一琢磨,就顯得不太正常,瓜田李下,能免則免。所以《禮記·坊記》說到男女關係,要有這一句。
孩子無比出色,是人中之龍,與之交往,就不會有人提出疑問。典型的例子,比如歐陽修。歐陽修是老來子,父親去世早,全憑母親鄭氏。鄭氏出身不低,見識不短,將歐陽修教得很好。歐陽修小小年紀就有才名,與閭里士人做朋友,也並沒有人避諱嫌棄,他因此得借書以觀。
古代頗重男女之別,“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別也。”這種心態培養出無數道德探子,要求別人堅壁清野,不要讓自己的窺視欲得到滿足,方可謂之德。關於這種文化心態,魯迅先生說得很好了,“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膀,……,立刻想到私生子。華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