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小東66

    潮汕地區女人扛旗是屬於一種民間祭祀、祈福風調雨順的傳統民俗巡遊活動。女人所扛的旗子稱為標旗,扛旗稱為騎(拿,扛)標旗。

    騎標旗的民俗活動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騎標旗是潮汕地區每年在正月“營老爺”或祭祖傳統民俗活動中最常見的。騎標旗大多數是出現在“營老爺”的傳統民俗活動中文藝巡遊隊伍中的一支隊伍。祭祖巡遊活動相對來說比較少見,只有個別村子有祭祀祖先的時候會請祖先巡遊的習俗 。這些村子的祖先大多都是有功之臣、民族英雄,受到萬民敬仰的人才有資格出巡。只些村子也不是每年都會舉行巡遊活動,每幾年才舉辦一次。

    騎標旗巡遊的活動至今已經延續了500多年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騎標旗它的產生與明朝、清代潮汕地區的節慶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清代、民國時期,從人們以祈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避邪趨吉的意識演繹而來的,到了現如今在潮汕地區還是十分盛行此風俗。標旗隊伍也是經歷了從小到大、由最先的色彩單一、圖案單簡在到現在的色彩斑斕、圖案華麗;也從舊習俗到了新尚的演繹,到現如今成為了展示潮汕民間傳統藝術的綜合性表演,標旗隊伍聲勢浩大,巡遊場面非常的壯觀華麗,充滿著濃厚的潮汕鄉村傳統民俗文化色彩。標旗隊可以說是整場民俗巡遊活動最大的看點的。

    騎標旗一般是由倆名少女或一名少女來扛一面彩色長方形的旗子,旗子的兩面採用了潮汕傳統的潮繡,旗子的兩面一般都是繡一些美好的祝福話語和吉祥的圖案。用來祈福的,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祝願生活越來越好。

    騎標旗隊伍的標旗一般少則12支至16支,多則幾十上百,標旗數量都是跟據每個村的大小,人口而定,標旗數量一般都是選擇偶數或比較吉利的數字。傳統的標旗是4米寬、1.4米高的長方形彩色的綢緞旗,旗子下方邊緣用彩色小穗帶裝飾;旗面上採用傳統的潮繡、旗面四周繡著花鳥山水、八仙、仙鶴、麒麟、龍鳳、祥雲等吉祥的圖案,旗面的中間繡著祈福語。如有:“堯天舜日”、“福海壽山”、“財丁興旺”、“人壽年豐”、“普天同慶”、“四海昇平”、“生意興隆”、“五穀豐登”、“恭迎聖駕”、“答謝神恩”、“合境平安”之類四個字美好的祝福語。

    傳統的潮汕標旗的旗杆是採用一根五至六米長的剛砍下來新鮮的竹竿,竹竿的尾部要留有新鮮葉子,用竹竿來當旗杆寓意著生活跟竹子一樣節節高。在旗杆兩頭會掛上中國結,繡球,小花籃等做為裝飾。由於現在種竹子越來越少了和竹竿比較重的原因,有的地方採用了比較輕便的不繡鋼管來代替竹竿。

    每個村對於在巡遊活動中參加騎標旗的人選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要求必須是從本村的村民裡精挑細選出來的16至20歲相貌要長得端莊,大方得體的未婚少女來扛。一般一面標旗是由兩位少女來扛,兩人在標旗的一前一後扛著,只有少數地方是一個人扛一面標旗。她們有的穿著彩飾綢緞長衫、旗袍,禾服,漢服、頭帶鳳冠;隨著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提平高了參加巡遊活動的隊伍的服裝越來越多樣化了。標旗隊最大的亮點是排在標旗隊伍中的第一位少女,這位少女由村裡公認長得最漂亮的少女來扛,只有白富美級別才有資格來擔任頭標,頭標相當於標旗隊的隊長。她們扛著標旗既顯得落落大方又楚楚動人。她們跟著巡遊的隊伍走街串巷,她們個個精神飽滿,將自己最好的資態展現在眾人的眼前。美女和精美的標旗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副精美畫卷,她們所到之處人們紛紛駐足觀看。處處洋溢著喜悅的心情,一團和氣為新春佳節添加了喜慶、祥和,活躍了鄉村節日的氣氛。

    能夠參加巡遊活動,可以說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人們認為參加活動的人是離老爺最近的地方,自然會得到老爺的保賀的。整個巡遊活動時間一般都是為期兩到三天,參加巡遊活動的人都是自願參加的沒有任何酬勞的,活動用的道具、服裝都是需要自己購買的。參加活動是非常累的,巡遊活動一般都是天剛亮就開始,參加巡遊活動的人一般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準備,巡遊一走就是整天,整個活動還要連續兩三天。

    “老爺”在潮汕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的守護神,民族英雄或者是為當地做出了很大貢獻的人去世後。當地人念其他的功績,村民為其塑造金身,建廟立祠祭祀,這些廟俗稱為“老爺宮”。“老爺宮”供奉的例如有:媽祖,天公(玉帝),珍珠娘娘(潮汕媽祖),佛祖(玄天上帝),城隍爺,關帝,伯公(福德老正神),保生大帝(吳夲),隴尾爺,雙忠聖王(許遠、張巡),木坑聖王(介子推),風雨聖者,宋大峰祖師(電影大峰祖師原型),註生娘娘,三山國王(三山國王文化也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對外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一個視窗。被列入國家祭祀典的神,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仙神,無論是位列仙班的神還是地方本土神,男神女神他們來到了潮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名稱“老爺”。

    營老爺:潮汕各地區口音有所不同,“營老爺”有的地方叫“迎老爺”,雖然叫法不一樣但是意思是一樣的。“營老爺”即是將“老爺”神像用八抬大轎請出“老爺宮”,將神像安放在村裡的祠堂或者在灰埕(廣場)臨時搭建的“神廠”(巡遊期間老爺的行宮)舉行祭拜儀式俗稱拜老爺,每家每戶都會準備一些供品進行祭拜。拜老爺的同時戲臺上還有傳統潮劇演出,待祭拜儀式完畢後開始“營老爺”,用八抬大轎抬著神像按照事先規劃好的路線巡遊村裡每一個地方。村民們會在自家門口擺設香案,等待巡遊隊伍的經過自家門口時燃放鞭炮,焚香祭拜以示對“老爺”的歡迎。巡遊完全村後,巡遊隊伍回到了出發的地方將神像安放在祠堂或者“神廠”,在巡遊其間接受村民每天早晚的上香請安。待巡遊結束後,會擇定一個吉時巡遊隊伍將神像抬回老爺宮中安放,整場活動才算圓滿結束。

    拜老爺(圖)

    營老爺(圖)

    潮汕“營老爺”傳統民俗巡遊活動隊伍中除了標旗隊還有青壯年用八抬大轎抬著老爺神像,鳴鑼開道,牌手,儀仗隊,潮汕大鑼鼓隊,潮劇中的經典人物,花籃隊,排在隊伍最後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大(族老)身穿唐裝。標旗只是旗類中的一種還有:五鋒旗,新婚旗(去年剛結婚的新郎扛的),添丁旗(去年剛生小孩的父親扛的)。除了這些隊伍每個地區還會增加一些有當地的特色隊伍例如:男/女英歌舞,布馬舞,舞龍,醒獅,蜈蚣舞,各色花車,武術,舞蹈隊等隊伍。巡遊隊伍中的角色基本上都是由本村村民來扮演的,整支巡遊隊伍少則上百人多則上千人 。參加巡遊隊伍中年齡最小隻有五、六歲小孩最大的有八、九十歲老人,老青中幼跨越幾代人共同參與的盛會。整支巡遊隊伍綿延數公里浩浩蕩蕩的巡遊全村的大街小巷。潮汕大鑼鼓(圖)女英歌舞(圖)

    巡遊活動期間還會邀請來潮劇團來村裡演出和鐵枝木偶戲【鐵枝木偶戲潮汕人稱為抽皮猴/做紙影。其實就是以木偶的方式表演傳統的潮劇;每個木偶後背和手部有三條鐵枝操控著木偶進去表演潮劇】,劇團每天晚上都會演出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結束。有的村子晚上還會舉行營燈活動,潮汕話燈與丁諧音,營燈寓意添財又添丁。

    潮汕地區範圍較廣可能存在一些差異;每個村的人口規模大小也不一,所有巡遊隊伍的組成是跟據每個村的實力而定,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各自的特色,各有看點。雖然巡遊隊伍會有所不同但還是儀式上還是差不多。潮劇演出(圖)營燈(圖)

    “營老爺”巡遊活動的時間大多數都集中在每年正月到二月份舉行。在農曆十二月廿四“老爺”會上天述職,直到了正月初四“老爺”落天。正月初四過後潮汕各地就會開始擇定吉日準備迎接聖駕出巡,在元宵節前後進入了高潮期。有的村子每年都會舉行營老爺活動;有的村子是一年一小慶(只舉行祭拜活動,不舉行巡遊)、每幾年一大慶。潮汕人選擇在正月“營老爺”就希望把“老爺”哄得高興了,老爺會保佑風調雨順今年能夠有個好的收成。因此潮汕有了一句俗語“營神正二月”。“營老爺”的意義:“辭舊迎新、巡境安民”,祈求新的一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營老爺相當於北方的廟會,也可以說營老爺是一場新年祈福法會。布馬舞(圖)鐵枝木偶戲【抽皮猴/做紙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歲的孩子該怎麼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