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說歷史課

    軍功爵法規定,無爵計程車伍斬首一級就晉爵一級,想做官的可以做五十石之官(相當於伍長),斬首二級就晉爵二級,有資格做百石之官(相當於什長)。當你成為伍長時,會增加一個指標。全伍殺敵多過損失才記軍功,殺敵和損失相當則無功無過,損失多於殺敵則集體有罪。

    當你升遷到屯長和百將級別的指揮官時,自己不得到敵兵首級就要被斬首。而且你個人斬首二十三級,也不能確保自己能晉爵。因為商君之法規定,你的百人隊必須擊敗敵軍並斬首三十三人以上,才能“盈論”(達到獎勵條件)。百將和屯長才能晉爵一級。

    當你做將軍時,盈論標準變為攻城戰要斬首八千以上,野戰斬首二千。只要達到標準,上至統兵大將,下至後勤雜役都能得到獎賞。也就是說,秦將不僅要打勝仗,並且殲滅至少數千敵軍才有晉爵的資格。大多數軍官受限於指揮能力,永遠停留在較低的層級。

    二十級爵製出現晚,十八級軍功爵才是初始設定

    另外,《史記》按漢所承的二十級秦軍功爵制來倒推商鞅“為列侯(徹侯),號商君”,跟商鞅時的實際情況不符。因為商鞅設計的軍功爵1.0版只有十八個層級,沒有徹侯、關內侯和駟車庶長。軍功爵1.0分為兩個序列。第一個序列是賜給軍中的校、徒、操、出公等勤雜人員的爵位,由“小夫”和一級公士兩個爵組成;第二個序列是賜給戰鬥兵的爵位,包括二級上造、三級簪嫋、四級不更、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十級客卿(左庶長),十一正卿(右庶長),十二級大庶長,十三級左更,十四級中更,十五級右更,十六級少上造,十七級大良造(大上造)。兩個序列總共十八級爵位,其中二級上造至四級不更都是“卒”,五級大夫及以上都屬於軍官。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把原先的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又把關內侯、徹侯等納入軍功爵體系,才正式形成擁有二十個層級軍功爵2.0版。

    早期軍功爵的爵位和職務不太分明,庶長爵幾乎是將軍的代名詞。隨著爵職進一步分離,即便擔任高階武官的人,也未必能得到大良造爵。滅蜀名將司馬錯功勞大吧?但他做邦尉時只是相當於左庶長的客卿爵。白起攻克新城後從左庶長遷為左更,爵位高於司馬錯。白起任邦尉沒多久,再立戰功遷為大良造。司馬錯已經改任秩級二千石的上郡守,但他只是軍功爵1.0中的左更。而長平之戰時的秦軍副將王齕才是左庶長,首攻邯鄲的將軍王陵只是五大夫。

    由於早期軍功爵最高只到大良造,白起雖屢立奇功,卻多年沒能再晉爵。其他武將做到左庶長後,也只有立下重要戰功的幾位佼佼者能繼續晉爵。武安君封號和商君一樣,是隻有極少數人在軍功爵封頂後,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這是王翦抱怨封侯難的根本原因。

    秦軍勝仗那麼多,朝廷有那麼多土地和爵位封賞嗎?

    這個其實大家不用擔心。秦國變法之初地廣人稀,國家掌握的土地很多,後來又透過戰爭掠奪大量土地。關中因遠離戰事而人口猛增,秦國透過大規模移民來給關中爵戶騰地,新爵戶則成為新領土的鎮守者。更重要的是,秦國不像六國動輒賜給貴族幾十萬畝田,為獎勵軍功留足了資源。

    魏惠王曾經一次性賞賜丞相公叔痤四十萬畝,吳起後人二十萬畝田,巴寧十萬畝,爨襄十萬畝,共計賜田八十萬畝,摺合八千傾田。商鞅在秦國推行普遍授田制,每戶平民都有一傾(1頃=100畝,1畝=240平方步)基礎授田。秦制:二十五戶家庭以上可以立社,成為一個裡(行政村)。魏惠王賞賜給大臣的八千傾田,可以在秦國設定320個村莊。考慮到秦畝比魏畝大,打折計算也能增加上百個村莊。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兵源和稅源啊。

    秦軍功賜田是在普通授田基礎上逐級遞增。每賞爵一級就增加一頃田產和九畝宅,申請一名無爵的庶民給自己當庶子,可以擔任與爵位相對應的官職。秦漢律令規定1宅大30方步,恰好是9小畝,九畝宅恰好是“一宅”。秦漢的宅包括園圃、庭院。根據楊振紅教授的計算,秦漢普通住宅約為30—40平方米,而1宅的總面積為1713.96平方米。

    按照早期軍功爵,最高爵位的大良造最多也只能在基礎授田上再增加十七傾田。不過,從第九級五大夫開始會得到三百家稅邑,立功之後會再增加三百家稅邑。爵位越高獲得的稅邑(食邑)越多,但得到的授田還是不多。即使到了秦朝,二十級軍功爵制中的徹侯、關內侯雖能得到數量巨大的稅邑,但直接掌握的田產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多。

    對比一下漢初的授田標準,與秦大良造對等的漢大上造有八十六傾田。可見秦軍功益田制消耗的土地,遠比漢制小得多。商鞅的制度設計思想更傾向於節約土地,優先保障低爵軍民的權益,限制貴族階層過分膨脹。所以他推行軍功爵的初衷,本質不是讓秦軍變成虎狼,而是挑戰世襲貴族的特權。這也是為什麼他最後會被車裂的重要原因。

    後來,王翦向始皇帝“請善田者五輩”,實際上是在法定授田標準外申請足夠子孫五輩享有的田產。除了秦軍功爵益田數量有限的原因外,另一個因素是秦的侯爵不世襲,最多是降爵繼承製。田產會隨著爵位降低而減少。如果子孫無軍功,五輩之後只比平民略多一點。

    史書沒說始皇有沒有破格賜田,王翦最終如願封侯,其子王賁、其孫王離都是帝國的徹侯。皇帝對自己的老師還是很夠意思的,但沒有改變商君設定的底線。漢朝人繼承了秦制,但操作上已變為優先滿足軍功大貴族。軍功爵也因此走向了它原本的反面,直至消亡。

  • 2 # 綠巨人講史

    商鞅設立的軍功爵制是秦國特色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具體從低到高”包括: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 左庶長、 右庶長、 左更、中更、 右更、 少上造(一稱少良造)、大上造(一稱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通侯)。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官員等級評定建立在其客觀貢獻的基礎上,在當時具有不可比擬的先進性和民族性。那軍功爵制讓秦國是如何踏上“武力擴張”道路的,還得從下面說起。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一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佈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

    2、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婢。

    4、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準量器,有利於稅收和經濟。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它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仇視和頑抗。因此,變法從開始到最後,一直是在激烈的鬥爭中進行的。但其在鼓勵秦軍士氣、提高軍隊戰鬥力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從此也讓秦國踏上了“武力擴張”道路。

  • 3 # 馳者劉悅

    軍功就是砍了腦袋拿到長官那裡領取相應的報配和得到事先約定了的好處。是一種國家與個人之間的買賣,約定和兌現。商秧愚民,弱民,使秦國除耕戰之外別無生計,所以天下以秦為虎狼。以暴虐而橫行天下,誰還想得到除了呻吟與狂笑之外,其實還有更美好的生存方式?理智一但在人類中缺失,人類與虎狼無異。

    迴歸到動物狀態,並且是在讚歌中迴歸,有言論,法律,獎金的支援,即商君喪失了人性的軍功。孔夫子只好奔走列國,呼天搶地,老淚縱橫了。

    在人慾之外,理智在徘徊,有誰願意去思考呢?

    真是笨鳥,還不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設計害死了徐達,為何最後還讓徐達的墓碑高過自己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