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水平均鹽度為35‰,但各個海區含鹽量的多少懸殊很大。該大洋表層海水鹽度的分佈特點是赤道附近(略偏北),由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因此鹽度低,從西部的34.5‰降到東部的33‰;在南北副熱帶海域,因終年處在迴歸高壓帶控制下,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海水鹽度較高,尤其是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更高,北半球一般在35~35.5‰,南半球一般在36~36.5‰;高緯度地區,因氣溫低,蒸發減弱,鹽度變小,北太平洋北部在32‰以下,南太平洋南部為33.5‰。太平洋西部黃海、東海,因受大陸徑流的影響,鹽度小,不足34‰,而且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靠近中美地峽和智利南部沿海,因降水大於蒸發,故海水鹽度也低,小於33‰。總之,太平洋表層海水鹽度之分佈規律是副熱帶海域鹽度較高,由此向赤道和兩極漸低。從東部和西部海域來說,西部亞洲大陸沿海鹽度較小,東部南北美洲大陸沿海凡寒流經過地區和多雨地區,鹽度也較小。
大洋海水的平均鹽度是35,即每千克大洋水中的含鹽量為35克。但是,海洋各處的鹽度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洋水中鹽度的變化很小,近海水域的鹽度變化較大。
在大洋水中,鹽度的變化主要與海水的蒸發、降雨、海流和海水混合這4種因素有關。近岸海水的鹽度主要受陸地河流向海洋輸入淡水有關,所以鹽度的變化範圍較大。中國長江口海域,在冬季的枯水期可以測到海水的鹽度為12;但是,洪水季節,同一地點測得得鹽度僅有2.5。此外,在地球的高緯度地區,冰層的結冰和融化對這些海區海水的鹽度影響很大。不過,從整個世界大洋看,海水的鹽度呈"M"狀變化:赤道附近,降雨量大於蒸發量,這一海區的年淨得雨水約22釐米,雨水使海水的鹽度降低。在南緯20度和北緯20度附近使地球的信風帶,天氣乾燥、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大高於降雨量,海水的鹽度自然增加。位於南極和北極附近的高緯度地區,氣溫交底,蒸發量小,降雨量增加,鹽度相對小一些。
太平洋海水平均鹽度為35‰,但各個海區含鹽量的多少懸殊很大。該大洋表層海水鹽度的分佈特點是赤道附近(略偏北),由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因此鹽度低,從西部的34.5‰降到東部的33‰;在南北副熱帶海域,因終年處在迴歸高壓帶控制下,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海水鹽度較高,尤其是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更高,北半球一般在35~35.5‰,南半球一般在36~36.5‰;高緯度地區,因氣溫低,蒸發減弱,鹽度變小,北太平洋北部在32‰以下,南太平洋南部為33.5‰。太平洋西部黃海、東海,因受大陸徑流的影響,鹽度小,不足34‰,而且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靠近中美地峽和智利南部沿海,因降水大於蒸發,故海水鹽度也低,小於33‰。總之,太平洋表層海水鹽度之分佈規律是副熱帶海域鹽度較高,由此向赤道和兩極漸低。從東部和西部海域來說,西部亞洲大陸沿海鹽度較小,東部南北美洲大陸沿海凡寒流經過地區和多雨地區,鹽度也較小。
大洋海水的平均鹽度是35,即每千克大洋水中的含鹽量為35克。但是,海洋各處的鹽度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洋水中鹽度的變化很小,近海水域的鹽度變化較大。
在大洋水中,鹽度的變化主要與海水的蒸發、降雨、海流和海水混合這4種因素有關。近岸海水的鹽度主要受陸地河流向海洋輸入淡水有關,所以鹽度的變化範圍較大。中國長江口海域,在冬季的枯水期可以測到海水的鹽度為12;但是,洪水季節,同一地點測得得鹽度僅有2.5。此外,在地球的高緯度地區,冰層的結冰和融化對這些海區海水的鹽度影響很大。不過,從整個世界大洋看,海水的鹽度呈"M"狀變化:赤道附近,降雨量大於蒸發量,這一海區的年淨得雨水約22釐米,雨水使海水的鹽度降低。在南緯20度和北緯20度附近使地球的信風帶,天氣乾燥、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大高於降雨量,海水的鹽度自然增加。位於南極和北極附近的高緯度地區,氣溫交底,蒸發量小,降雨量增加,鹽度相對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