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老爺子總這麼說,媽媽用心做的……女朋友用心做的……與其說老爺子吃的是味道,不如說他吃的是感情。

    小說《風雲》裡,聶風喝幽若(劍舞)煮的豬肺湯。幽若做的湯難喝至極,但是按書裡聶風的說法,“若論味道,我從來也沒喝過任何一種我最滿意的湯……我喝湯很少喝它的味道,而是喝它當中所包含的——-人味”。什麼是人味?其實也就是感情吧。

    現在總是會經常提到所謂“媽媽的味道”,到底是什麼味道呢?本來每一家的烹飪都不相同,根本無法評斷“媽媽的味道”之廚藝水平究竟如何,所以,大家追求的本質也並不是味道,而是值得懷念的親情。

    當然了,這個說法根本是敷衍,是蔡瀾先生在《談吃》裡自己說的:【敷衍又是很行貨的答案,我回答:“和朋友吃的東西,都是最好。”或者:“媽媽燒的菜,最好。”】——不過之後他又說,吃過最好吃的是“豆芽炒豆卜”。

    所有的答案,媽媽做的,戀人做的,跟朋友一起吃的,包括電影《飲食男女》裡朱老爺子最後留著淚喝的女兒做的湯,並沒有真的在說誰做的最好吃,而是在向人展示,什麼樣的感情最值得珍惜。

    蔡瀾先生吃的是情懷,是品味,是哲理,是人生。

    他作弄人,給週中先生吃的魔鬼魚,或是在倪匡先生湯里加的白糖豬油渣,想來亦知,定然算不得美味。但是若有人問週中先生、倪匡先生,那一頓飯是否好吃,是否開懷盡興,我想他們一定都會回答“是的”。

    反之,比如有一次,蔡瀾先生要些一篇有關鄭板橋潤筆的事,又想不起鄭板橋的中幅字畫賣多少錢,只得自己邁開老腿去香港一書局查詢,問到女店員“有沒有鄭板橋的書”時,那“平胸又毫無姿色的女子”(原文)反問:“臺灣作者?還是大陸作者?”老爺子火上心頭,這時候就算給他喝珍之寶燉了三天的佛跳牆,他也品不出美味來了。

  • 2 # 美食餘掌門

    媽媽做的菜最好吃,這並不是哪個美食家或者哪個名人才這麼認為。普天之下的人我想都應該會有這樣的想法,已經超越了菜的味道好不好吃,而是一種愛——母親對子女的愛。這種愛不分地域、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就那麼平淡而又偉大的存在著!

    當我們在母親子宮裡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的營養是透過臍帶從媽媽身體裡獲取的。也許這位母親三餐豐富,吃著山珍海味;也許這位母親朝不保夕,吃著野菜樹皮。但她們都知道自己肚子裡還有一個生命,她們就得想辦法攝入食物來保住這個生命。

    很慶幸你順利出生了,來到了這個神奇的新世界。那麼你獲取第一口食物是什麼,是媽媽的乳汁。李時珍說過::乳是陰血所造,生子脾胃,攝於衝任。未受孕則成月經,受孕後則留而養胎,產後則由紅變為白色,成為乳汁。它讓你不捱餓,它讓你成長。而偉大的母親呢,就得吃更多東西來供應你這個整天嗷嗷待哺的小淘氣。

    當你成長到一定月數時,就會擺脫媽媽的乳汁。而這全新食品就是媽媽或者爸爸親手喂到你的嘴巴里,讓你又多了種填飽肚子的選擇。而這種感覺,我們根本記不住,但在潛意識裡有忘不掉,也這也可以用好吃來來表達吧。

    當我們離開父母,離開了媽媽做的美味飯菜。走進了社會,所接受到的食物又是一個全新的味道。可能你覺得好神奇,開始忘我的享受這些珍饈美饌。可是時間一久,總有一種對家鄉想念。不止是想念家鄉的親人,還有家鄉的味道,還有媽媽的做的粗茶淡飯。

    你回去了,回到了家鄉,回到了母親身邊。吃到了讓你想念已久的味道,那是媽媽做的菜。而此刻,無論你是大富大貴,還是貧窮無奇。在母親面前你就是個孩子,是吃著她做的飯菜而長大的孩子。

    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說媽媽做的菜最好吃呢?又有什麼食物能和媽媽做的比較呢?可能媽媽不會說她做的菜是最好吃,但是,它確實最好吃的!

  • 3 # 營養百事通

    媽媽做的菜最好吃,包含很多情感上對母親的依戀,源於兒時媽媽的味道,音容留存在記憶中的痕跡。媽媽做的菜品,是熟悉著的味蕾,舒適著的胃腸。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胎兒剛出生時,胃腸道是處於無菌狀態,隨著第一聲啼哭,第一口乳汁,就會有細菌進駐定植入我們的胃腸道。小兒成長的不同時期,腸道中的菌群結構也會因飲食,生活環境,特定疾病,用藥等發生著變化。3歲以後,腸道菌群即可達到穩定的水平。

    千萬別小看了我們的腸道,和腸道中的原住民(腸道定植菌)。我們成長過程吃下的食物種類決定了腸道菌群的種屬,它們幫助記憶了伴隨我們成長媽媽做的飯菜的味道,記下了我們家鄉的味道。正是因為如此,很多遊子在異國他鄉,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家鄉的飯菜,媽媽的味道。甚至吃上一口家鄉的食物,就已經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科學家們早已發現我們的腸道和腸道菌群強大的功能,於是冠以人體“第二大腦”的美稱。 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滿腹經綸”,用來稱讚人有學問和智慧。腹即肚子,經綸,原指整理後的蠶絲,泛指智慧學問。

    肚子裡裝智慧?是的,人體內的腸道是唯一擁有獨立於大腦進行感知,並作出反應的神經系統。19世紀中期,德國精神病醫生來奧波德.奧爾巴赫用顯微鏡在腸壁上看到兩層由神經組織構成的薄如蟬翼的網狀物。成語“滿腹經綸”中經綸如蠶絲般,被用來形象印證了腸壁神經系統網狀結構。

    腸道內菌群和腸道神經系統還透過製造“快樂因子”(五羥色胺,多巴胺)等來間接影響大腦的神經系統,調控我們的情緒。研究發現五羥色胺可以使人感到精神愉悅,5%由大腦分泌,95%則是在腸道中合成的。 我們的腸道既獨立於大腦,又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悄然與大腦發生聯絡,參與管理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食慾……當我們懷念家鄉的美食,媽媽的飯菜時,請相信那是我們的腸道,是腸道內的菌群在透過大腦,悄悄地向我們發出了指令。

    國家註冊營養技師,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中國營養學會會員,衡膳營養+營養大使

  • 4 # 我是鄭金財

    我認同這個觀點。

    小時候家裡住的是瓦房,做飯用的是柴火。每到做飯的時候就能看到炊煙裊裊。記憶特別清晰的是,每次中午放學的時候,遠遠就能看到我家的煙囪炊煙升起,肚子餓的時候鼻子也特別靈敏,遠遠就能聞到飯香和菜香。就算不是很豐盛,依舊吃的很香很滿足,即使時隔多年,這個記憶依然清晰。

    所以特別能理解蔡瀾先生的話,媽媽做的飯是最香的。特別是遠離家鄉在外奮鬥的遊子,對於家鄉的思念,往往就包含在飯菜裡。特別是老一輩的華僑同胞,很多漂洋過海在國外奮鬥定居的,這種情感更甚。即使是我出來幾年了,我的口味依舊沒變,還是喜歡家鄉菜,媽媽做的飯。

    美食很大的程度其實是有情感的,有情懷的,有靈魂的。愛上一種美食,其實就是跟你的某種情感有共鳴。

    所以我贊同蔡瀾先生的觀點,媽媽的飯菜是最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玩家花費二年攢了2000硬幣,兌換了一套稀有時裝,卻發現不能穿,這時裝你兌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