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心生樹洞

    如果心理問題指的是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的症狀,大多是遇到的現實問題有關,其中一部分還涉及到生理原因。

    如果心理問題是寬泛的概念,例如遇到的情緒問題等,這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要經歷的。這種心理問題的產生正好說明了我們自己的成長。例如青春期遇到的問題。

    心理諮詢行業面向的是正常人和一般心理問題的人群,而精神疾病大多需要藥物控制,需要去醫院就診。

  • 2 # 十五分鐘心理諮詢

    陶先生總結了導致強迫型人格障礙、抑鬱症、自戀型人格障礙三種典型心理障礙的種種家庭因素。

    強迫型人格

    工作狂和A型人格是廣為人知的強迫性人格。

    A型人格雄心勃勃、爭強好勝,過於苛求自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每天都忙忙碌碌、不許生活有空閒。對自己的期望要求非常之高,壓力很大,以事業成就為唯一標準,長期生活在緊張的環境中。

    強迫型人格的極限,就是強迫症(強迫障礙)。反覆思考或重複某種單調的行為。(比如,關門要關幾十次,看見臺階就要一階一階數上去等)

    導致強迫型人格產生的兩點家庭因素:

    1、父母在兒童早期非常嚴格地要求孩子,並且要求孩子必須遵守規矩。

    父母往往對好的行為表示讚賞,對壞的行為嚴加指責,而不帶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兒童可以獲得父母認可的唯一方式,就是取得成就;兒童一旦做了某些錯事,就會被父母完全否定。

    父母對兒童的要求過於嚴格,兒童往往達不到標準,陷入深深的困頓、自責、自我怪罪之中。(父親那麼要求我,我為什麼沒有做到呢?)

    最終形成了,對壞事物的絕對否認,和對好事物的不斷追求。(比如,有些強迫症患者去廁所以後,會洗幾十次手。因為覺得有些東西很髒,而他要保證自己,絕對不可以髒)

    2、父母疏於管教,沒有給孩子設立任何道德標準。

    缺乏道德準則的兒童,受到了不遵守道德的懲罰、並且對沒有“規矩”的父母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厭惡”。

    比如,他的小夥伴、老師可能會批評他(你怎麼可以這樣),他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指責。於是,他希望可以改變自己,來尋求一種認可。

    其次,像有些家庭中出現的那樣,父親終日酗酒、“做盡壞事”,於是父親的孩子發誓“我一定要做一個,和父親不一樣的好人。”

    兒童往往會自己編造一個嚴格遵守社會道德的形象,並且按照那個形象嚴格要求自己。

    最終形成強迫式人格。

    抑鬱症

    抑鬱型人格一共有六個家庭因素,在這裡,只簡要的談一談。詳細解釋請看我的其他回答。

    1、童年時期經歷父母去世。

    2、心理斷奶失敗。兒童過於“獨立”(無依無靠),或者兒童沒有獨立

    3、父母過於苛刻,給兒童很多的“被拋棄感”。(把你扔到垃圾堆裡去,不要你了)

    4、父母從不幫助孩子,從不在意孩子。

    5、父母本身有抑鬱症,不能很好的照顧孩子。

    6、在家庭中,不許孩子流淚、不許孩子用任何形式表達哀傷。

    自戀型人格

    自戀者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認可,他們需要不斷地得到一種“反饋”。(我有這樣的地位,並且很多人都不比不上我)

    以下三種家庭因素,容易導致自戀型人格的產生。

    1、孩子成為父母的附庸

    兒童本身不能引起父母的重視,只有當兒童達到某個標準的時候,父母才會愛他們。

    比如孩子得了第一名,比如孩子成為律師。

    孩子的興趣愛好在父母眼中並不重要,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才是唯一重要的。

    2、評頭論足的家庭環境

    父母對孩子有種種要求,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某個標準。就會遭到父母的非議、指責。

    比如,孩子只考了第二名。那麼父母就會很直接地批評、指責孩子“你真沒用,又蠢又笨還愛偷懶”。

    孩子感覺自己一直被一種外部標準評價,而沒有其他內在的評價方式。

    3、不切實際的表揚和誇獎

    孩子依舊產生了被評價感,並且還會產生虛假的“勝任感”。(我很厲害、我很優秀)

    人的心理問題都是逐漸積累產生的,而最重要的階段就是我們的童年,最重要的環境就是我們的家庭。

    很多人都會遇到同樣的現實問題,但是不同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可以妥善處理問題,有些處理問題的過程會很艱難,有些人則不能面對那些問題以至於產生心理障礙。

    心理問題,是從家庭中產生的。一個人的“失利”,不是個體的“失利”,而是家庭的“失利”。

    如果心理問題越來越多,那就說明我們的家庭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 3 # 鵜鶘心理

    精神分析理論告訴了我們,人的心裡住著自我、本我和超我(題主可以百度瞭解一下便於之後理解),三者處以相對平衡狀態的話人就沒事,如果出現紊亂就會出現心理問題,這裡我們就初略的分享一下。

    人心理問題的出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著一定的過程的,最初因為本我和超我之間產生衝突(追求快樂的本我和被道德感壓抑的超我之間的衝突),而自我難以調停和斡旋甚至應對完全無效,此時人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洩壓,如焦慮、憤怒,長期以往情緒壓力到處“亂竄”逐漸轉化為更高一層的情緒壓力,如自卑、職責等,一旦情緒的壓力閥失效人就產生了心理問題。

    當然人出現心理問題和社會、環境也有著緊密關係,自我為了讓自己能與社會保持不脫節,與世界保持一致的步態往往會給自我施加壓力,便於從壓力中獲得社會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些自我需求無法被滿足,久而久之也是人們產生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人出現了心理問題就需要及時排解和治療,筆者認為在心理問題的初期其實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心理治療師。首先自己要給自己一個任務,結合自己實際情況,給自己一個自我關懷和自我覺察的任務。人的內心或心理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需求,人的心理問題的解決從某種角度來看其實就是滿足需求的過程。因此這階段的任務就是覺察自己需要什麼?是被自己或別人認可?是被自己或別人理解?自己的問題需要被聽到、感受到、陪伴到?等等。接著就是給自己找一個能給自己傾聽支援的群體,有策略的滿足自己需求顯得尤為重要,能起到給自己形成減壓、賦能的心理適應模式。

  • 4 # 肖震宇的科學小屋

      從心理學來講,人出現心理問題,通常會來自三個方面: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比如神經腫瘤、腦炎等器質性病變,神經遞質、激素紊亂等生化因素,以及腦外傷導致腦區受損等都屬於生理因素;人格特質、應對方式、心理靈活性等屬於心理因素;家人或重要親友離世、失戀或離異、調崗或失業、考試、升學失敗等屬於社會因素。這些因素單獨存在或共同存在的時候,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靈活性或恰當的應對方式,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又根據嚴重程度,分為普通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性心理、神經症問題等。

      分開來說,生理因素。現在心理科學研究表明,一些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焦慮症等,發病原因和基因、生理遺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生理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親屬患病率比普通家庭高10~30倍,且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現已發現,跟抑鬱症相關的生理結構,其基因往往也跟抑鬱症有關聯。

      人們發現:五羥色胺神經傳遞機能的減退不僅導致情緒障礙包括抑鬱與焦慮的形成,它還可以透過影響其他神經遞質的活動誘發抑鬱症。而女性患抑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抑鬱症與性激素的波動,尤其是妊娠、青春期、絕經期、月經期。比如有研究表明,產後雌激素水平的驟減與產後抑鬱症相關度非常高……

      而心理問題的心理因素,往往來自於個人對於情緒的處理風格,比如採取壓抑、逃避、對抗的方式來處理情緒,這不會幫助負面情緒的疏導,反而會增強其能量。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較大的心理問題。而積極的情緒處理方式,主要是面對情緒,用適合的方式疏導釋放情緒,積極地溝通交流,尋求和解寬諒等。

      心理問題的社會因素,一般來自於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自然災難、戰爭、社會運動、人文環境、職場環境等的綜合影響。負面的社會因素透過心理、生理的介質,也會產生心理問題。

  • 5 # 心理醫生老沈

    在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當中,困擾研究者和心理學家的問題是心理疾病的病因,因為大多數的心理疾病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很多心理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正在研究探討,並沒有真正的塵埃落定。

    簡而言之,有以下幾種原因:

    1、遺傳因素:透過研究發現,各種心理疾病,都有遺傳因素起作用,但也不必過於渲染遺傳作用。比如有些心理精神疾病的患者不敢要孩子,但大可不必;

    2、神經生化因素:比如有種心理學假說,大腦神經遞質,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功能活動低下,和抑鬱症發生有關;

    3、大腦形態學改變:CT研究發現,心理疾病的患者,腦室較正常人大,核磁研究發現患者大腦的海馬、杏仁核、額葉皮質出現腦萎縮的現象,所以大腦形態學改變,和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4、心理社會因素:突發性或者持續存在的各種生活事件,給個體帶來心理壓力,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水痘不可以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