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華通迅

    古絕句的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二四兩句必須押韻;而且兩句的韻腳是平聲都是平聲,是仄聲就都是仄聲。

    3.絕句也可以用仄聲韻,漢語分為平上去入四聲,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其將四聲進行二元簡化,使其基本能滿足詩詞的聲律要求平仄的劃分非常簡單,就四個字,非平則仄。也就是說除了平聲字外,其餘上聲、去聲、入聲字都屬仄聲。而現代漢語中,入聲字已分派各聲。所以依《中華新韻》規則,第一,第二聲(上、下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庂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這稱為格律,這也不難,律句句式正格的也就四句(五律句去掉頭兩字)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國古詩,有不講格律的,如詩經的詩,楚辭,漢魏間的五言詩,都不講格律,那樣的詩今天也還可以寫的。

    格律詩是唐朝以來形成並且蔚為風氣。講到格律詩,那就又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當然還有排律,如《琵琶行》,就是用律詩手法寫很長的詩。

    平仄,其實就是講的聲韻,屬於一句話中間的聲韻,平仄相間,錯落有致,讀來就有抑揚頓挫的韻律感,當然也涉及到與下一句的配合,即律詩或絕句的上一句與下一句的相同位置,平仄聲調應該剛好相反,上句此一二字是仄聲,下句此一二字就用平聲字。

    絕句(含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古人把平聲韻分得較細,一共三十韻,上平聲以十五個字代表,它們是:東,冬,江,支,微,魚,虞,齊,隹,灰,真,文,元,寒,刪。下平聲也有十五個字,即:先,蕭,餚,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鹹。每個字下還有若干同韻字。

    絕句的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二四兩句必須押韻;而且兩句的韻腳是平聲都是平聲,是仄聲就都是仄聲,絕句也可以用仄聲韻。

  • 2 # 名人言記

    平仄的重要性。

    對聯不是律詩、散文等等其他題材。

    它以動態、讀和聽見長;

    兼具靜態審美,如亭臺樓閣楹聯。

    例如你看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華安都鬥文狀元,高潮是隨口而出的對對——直接把文狀元幹趴下,口噴鮮血如霧!

    動態!動態!

    也就是朗讀對聯,平平仄仄,抑揚頓挫,樂感十足,令聽者十分舒服。

    平聲舒暢悠長,收守態勢;

    仄聲短促有力,出擊態勢。

    配合馬蹄韻,滴滴答答,發出攻守勢。聽聲音已如欣賞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這就是“對仗”!

    對,對,對,對仗的對!

    沒有這個特色,加上缺乏律詩的押韻,短句狀如拉家常,那就味如嚼蠟,也早被散文詩歌給兼併吞噬了!

    如,站起來大聲朗讀:

    承天地正氣

    法古今強人

    多有力道和震撼。天長地久、耳聞目睹、潛移默化,能影響你多少?!

    無怪乎李嘉誠把成就推功於他辦公室懸掛的左宗棠對聯!馬雲也同意,那對聯就有這樣的功力。

    深一層,聯律平仄:

    對聯去套用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不是鐵律。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

    按規矩對『平平仄仄平』,最工、最好。

    五言,一三不論,屬於寬對,不工。

    同時還得顧忌『孤平』、『三連仄』等等!

    總之,讀、聽起來不完美。確實沒辦法,才退而求其次的辦法!下策。

    沒對比,沒傷害。

    要學,就學更好的!

    比如:

    魚躍此時海

    花開彼岸天

    ”魚、花”都是句中的主語,

    此時不能套用律詩的“一三五不論”,否則傷主。

    而且都是『平』,讀聽不雅。不完美!

    魚躍此時海

    鳥翔彼岸天

    就避免了這倆問題,更上一層樓。

  • 3 # 丹鳳朝陽188262100

    從古之今無偉人

    只有主席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幸福

    他是中國大救星

    從古至今觀至今

    偉人主席毛澤東

    他為人民指航程

    他是中國開路人

    縱觀歷史至當今

    偉人主席毛澤東

    光輝萬代同日月

    東方紅日照乾坤

  • 4 # 劉金瑞15

    我相信,古人也不會為了一個生搬硬套的平仄模式,壞了自己對聯的美好意境。

    古人留下的關於詩詞的平仄模式,只是一個初學咋練的簡單方法,並不是衡量精品傑作的創作標準。因此,人們萬萬不要被那個所謂的平仄模式捆住了自己的創作手腳。

  • 5 # 書法苑

    以看到的一副康有為對聯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康有為曾書寫有五言聯“追頡羲槎杪,扶和日汲高”,是圍繞此聯,人們又一直多有質疑:

    一是此聯書法似過於荒疏草率,面目與多數康氏書作明顯有異。

    二是聯語似乎失對。

    除上聯的“追”與下聯的“扶”二字能對上外,其他字似乎都不對仗;如果對中國傳統聯語更熟悉一點,倒不難由此聯聯想到一古聯:“追頡天槎杪,扶羲日汲高。”於是有人推測——康有為這樣的國學大師,如何會抄錄抄錄傳統聯語而抄錯得如此離譜呢,或許只有那些僅有幾分筆墨功夫但文理不通的造假者才會出這樣的紕漏吧?

    總之,無論就書法論還是就聯語論,將此聯目為康氏真跡似可存疑。

    然而,真的僅憑這兩點就能認定該聯非康氏真跡嗎?

    首先就康氏書法來說,不說康有為的許多應酬之作中敗筆、失誤時顯是常事,即使是他的“傑作”中,失誤和敗筆也常常難免。

    其次就聯語來說,說此聯失對,其實是在對康氏該聯語誤讀的情況下做出的誤判——康氏此聯並非是對古聯的抄錄,而應該是對古聯的隱括。

    那麼康氏此隱括聯語竟然是什麼意思呢?本人搜遍現有資料,發現至今沒有人進行過解讀和翻譯。究其原因,或許是大家都覺得它讀不“通”而都沒有細讀吧?

    然而康有為這樣的一位國學大師,竟寫出一副明顯文理不通的對聯,終究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情吧?

    其實,此聯並非康有為抄錄的筆誤,也非隱括得文理不通,只是我們要讀“通”此聯,須聯絡康氏的政治主張、社會理想和書法藝術觀。

    眾所周知,康有為雖是一位書法家和書論家,但是其首先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政治活動家,他的最大抱負和人生理想其實並不在書法,而在於改良社會。因此,他的書論,常常不從書法本身出發,而從自然、社會出發——他只不過是借對書法理論的闡述,來達到宣傳自己社會改良思想的目的,甚至可以說,他所著《廣藝舟雙楫》等書論,名義上是書法理論著作,實際上只是其社會改良理論的組成部分而已。

    那麼他的社會改良有理論的最基本主張是什麼呢?眾從周知,便是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推行資本主義;再具體一點,就是學習日本“明治維新”,讓“戊戌變法”的主張成為現實。瞭解了這一點,或許我們便不難理解,康有為為何對古聯不滿,而要另外隱括一聯了:古聯語與他以論書為名求議政之實的一貫作派不合,更何況古聯語上下兩聯都在論書,本身作為對聯有犯“合掌”之嫌。

    於是,他便將古聯語上下兩聯的論書內容全合併在上聯中,而下聯則表達了他的政治主張,即學習日本以改變中國的現狀和提高中國的地位;因此,下聯中的“和”“日”二字,應該是“大和”“日本”的意思——如此雖有生造詞語之嫌,但是在聯語中為了對仗,臨時一使也是允許的。因此,此聯不但並沒有失對,而是基本對仗的,只不過如此對仗非康有為不能為而已。

    綜上所述,此聯雖在康有為書法中算不得上乘,但為其真跡無疑。

  • 6 # 雅蕾精品

    對於這個問題,我並不是內行。

    但我想要說的是,無論對聯或者還是詩詞,只要是意境優美,用詞精緻,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意思讓人一看就明瞭,這樣的對聯或者是詩詞,大多數人還是不會反感的!

    如果,為了追求平仄的規律,而束手束腳,生搬硬套,那樣的對聯或者是詩詞讀起來也覺得很彆扭,毫無美感可言!

    當然,倘若你能做到那自然是再好不過,如不能也沒關係,反正純屬誤樂,無傷大雅!

  • 7 # 泰廬居士1劉彥川

    韻腳歸轍口,

    聲調論平仄。

    韻,調分清。

    自晉人崇駢體,唐人論格律以來,講韻律聲調對偶對仗等等,提高了文章的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