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骨科醫生李貴山
-
2 # 使用者75269752668856
恆星發光,內部有熱核反應,以聚變為主
行星不發光,沒有熱核反應
20世紀初,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根據他的相對論推出了一個質量和能量關係式,從而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恆星為什麼會發光”這個問題。原來恆星內部,由於溫度高達10000000℃以上,使那裡的物質產生熱核反應,由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為1個氦原子核,放出巨大的能量。於是,這能量由內傳到外,以輻射的方式,從恆星表面發射至空間,以維持它不斷的光輝,使它們長期閃閃發光。
可是行星表面溫度遠低於恆星,因此它們就不會自己發光了。它們的質量比恆星小得多(質量最大的木星還不到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從引力收縮而得到的能量.決不能使內部溫度高到發生熱核反應的程度。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恆星,什麼是行星,知道他們的區別後,你就自然會明白了.
什麼是恆星?
恆星是透過宇宙星雲逐漸形成的。星雲逐漸因為引力和其他很特殊的條件開始像中央旋轉,聚集,再逐漸開始核聚變而形成的。所以恆星,是透過核聚變而能自身發光發熱的星體。
什麼是行星?
在恆星形成時,離恆星不是很近,恆星周圍殘留的星雲物質,也逐漸凝固冷卻,而逐漸形成行星,距離中心進的就會因為物質足夠而凝固成固體行星;而原離中心,就會導致物質不足形成氣體行星。
這樣你能看出恆星與行星的區別了吧。
所以行星才沒有足夠的物質和質量來發生核聚變,自然就不會發熱和發光拉。
-
3 # 李志勇LZY
宇宙恆地木衛類星隕石塵;
您的說法我認為可不一定;
基本元素分子物質到成體;
包括各星達至燃點都發光。
-
4 # 加點藍吧
以大陽為例。
恆星被稱為主序星,是大爆炸後第一批誕生的星球。它們在最初的星雲物質中孕育發展,很容易吸收到大量的氫元素。而它數次坍縮使它內部形成了足夠的壓力溫度,這樣使由氫核向氦核轉化的核聚變成為必然。這是它們所以發光發熱的原因。
以地球為例
行星是恆星的產物,它們在行星盤中孕育發展。由於比恆星位置低了許多,它們不能吸收到氫氦物質,只能吸收鐵鎳等物質,有的吸收成份主要為氣體。吸收的較重物質很快到達地心。可見行星不可能發光發熱(指不能傳導到表面),原因是它們不能產生物聚變。
個人觀點請指正。
2019---11--21
-
5 # 宇宙v空間
首先感謝邀請。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大爆炸誕生了今天的世界。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所謂的大爆炸,今天的世界將會空無一物,你我也都不會存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著無數顆星系,每顆星系都蘊含著將近幾千億顆恆星,從大資料來看,宇宙似乎是一切皆有可能,但是事實上卻並不是如此,如同你的問題一樣,是否有發光的行星,是否有不發光的恆星!
雖然宇宙非常的大,但是透過今天的研究,我們發現恆星的誕生存在著某種別樣的規律。首先,恆星都是由宇宙中的原始氫氣組成的,在引力的作用下,氫原子開始凝聚,繼而溫度和壓力升高,最終氫原子開始在極高的溫度下開始衰變,並且釋放出強大的能量,這就是核聚變,同時,也是恆星才會具備的特徵。
對比恆星,你會發現行星中也有完全由氫氣構成的,行星分為兩類,分別為類地行星和氣態行星。比如我們的太陽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怎都是氣態行星,無論是氣體行星還是類地行星,只有擁有足夠大的質量才能使氫氣產生核聚變,遺憾的是太陽系沒有一顆天體能夠達到標準,除了太陽外。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像木星一樣的行星,這些行星比木星大,並且它們的溫度和質量都極高,體積也是比木星大數倍到十幾倍左右,這些行星我們將之稱為熱木星。熱木星雖然它的溫度和質量非常高,但是依然沒有達到核聚變的要求。不過,宇宙中確實存在著一類行星,會發光發熱。我們將它們稱之為矮恆星。
所謂矮恆星,就是擁有著恆星的特徵,會發光和發熱,但是其質量卻沒有達到恆星標準的天體。雖然它的質量足夠進行核聚變,並且能夠釋放光和熱,但是它的質量卻非常的小,這樣在不斷髮光和發熱的情況下,它的質量會快速的消耗殆盡。這樣它的亮度就會越來越低,最終它的模樣,變成了一顆會發光和發熱的氣態行星,但是它又隸屬於恆星。這就是矮恆星的由來。
當然宇宙中還存在著白矮星之類的,雖然白矮星會發光和發熱,但是隨著它的質量不斷的下降,它最終將會不再發光,而這時候,白矮星會變為黑矮星。而黑矮星是不會發光發熱的球體,而黑矮星究竟如何歸類,目前來看無人知道!
-
6 # 安永子
謝邀,恆星在宇宙中由星雲氣體組成,具有核聚變功能,恆星體積比行星大,而質量小,容易燃燒,而行星體積沒有恆星大,但質量大於恆星,不具備核聚變功能,一般不會發光發熱,沒有發光發熱的星星,就是有,是靠恆星的反光,恆星燃料用完,最後變成不發光的紅矮星。也就是不發光發熱的恆星。
-
7 # 科技和生活
恆星與行星都是宇宙中普通的球狀天體,雖然恆星會發光行星不會發光,但是實際上兩者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非就是物質的多寡而已。
最小的恆星也比最大的行星的質量大很多,也就是說恆星所擁有的物質更多,恆星中最小的紅矮星的質量相當於太陽質量的8%,或者說木星質量的80倍左右,這種星體內部的溫度壓力等條件就足以激發出氫核聚變,使得這顆星體開始發光發熱,也就成為一個恆星了。
那麼小於這個質量呢?如果小於這個質量,那麼恆星內部就無法達到足夠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使得星體發生氫核聚變,不過小於木星80倍,大於木星13倍質量的星體,內部可以產生氘核聚變,不過這樣的星體並不會被認為是恆星,通常也不會被認為是行星,在天文學中,它們被另歸一類為褐矮星,這種星體也是會發光的,只是其內部的氘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極低,時間通常也不會超過1億年,因此有些天文學機構仍然把這樣的星體歸類為行星。
行星的質量一般認為在木星質量的13倍以下,這樣的星體內部連氘核聚變都不會發生,可以被認為是純粹的行星,不過大質量的行星都是氣態行星,並沒有固態的表面;像我們地球這樣的行星則屬於巖質行星,有著固態的表面,不過巖質行星的質量較小。在太陽系中,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氣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巖質行星。
恆星之所以能發光,而行星不能發光,本質的區別是因為恆星的物質足夠多,可以使內部產生氫核聚變,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將整個星球燒成“火球”,極高的熱量透過光能輻射出去,這樣的星球也就是能發光的恆星了。行星則是由於物質較少,無法在內部激發出氫核聚變,星體自身無法產生足夠多的熱量向外輻射光芒,看上去比較暗淡,星體相對也比較寒冷。
恆星由於質量較大,所以引力也較大,而行星質量較小,所以引力也較小,因此在一個行星系統中,通常都是以恆星為中心,行星圍繞恆星執行,如同我們太陽系這樣。
-
8 # 寒蕭99
恆星之所以可以發光發熱,是因為其質量足夠大,而行星不能,是因為其質量小。
根據計算,恆星質量的下限大約是太陽質量的8%,也就是說天體質量至少是太陽質量的8%時,其核心部分的壓力和溫度才可以達到發生聚變反應的條件,因此也才會發光發熱。低於這個質量的天體,是不會發生反應的。
我們看下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就是木星,木星可以說是太陽系行星中的巨人了,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除木星以外的7大行星加在一起,質量也只有木星的1/2.5。然而,和太陽比較起來,木星質量卻只有其1/1000,因此,木星還遠遠達不到恆星的標準,要大約10個木星才可以形成恆星。
關於恆星質量的下限和上限,可能隨著新發現會有所調整,但是決定恆星產生聚變反應的主要還是依靠質量。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分為兩面。
第一,發光,行星本身不會發光,會折射。(不知道人造的燈光算不算)
第二,唯一要說的就是人類的眼睛能接收的光波頻段是有限的,如果你有一雙全頻段無死角的眼睛,你會看到很多物體都會發光的,但也不是全部,有些物體是不反射光線的,人之所以能識別顏色,有物理作用,也有潛意識作用,畢竟宇宙並不是為人類而設計的,所以我們感知的極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