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諸侯林立。在眾多軍閥之中,曹操既沒有袁紹,四世三公的威望和家世,也沒有孫策偏居江南的地理優勢,在四戰之地的青州,要想立足,曹操必須有自己的倚仗。

    漢朝經西漢、東漢400多年的歷史,劉氏天下已深入人心,大家認為劉氏皇族才是正統,才會被所有人承認。因此,曹操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有迎立漢獻帝,他才有了中央正統的權威,才有了號令諸侯的基礎和法理。

    因此曹操果斷迎立了四處流浪的漢獻帝,獲得了中央正統的權威。以漢獻帝的名義號令諸侯,有了法理依據。同時,大批的人依然心向漢室,曹操可以趁機收聚人才,擴大勢力。

    最終的結果也證明了曹操的迎立漢獻帝的正確性。曹操在亂世中崛起,最終奠定了三國中最強大的魏國的基礎。

  • 2 # 歷史總有故事

    雖然東漢末年經過黃巾起義後,地方軍閥開始尾大不掉,但漢獻帝名義上還是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迎立了皇帝,就在道德上佔據了制高點,而且是代表了中央,名義上可以對地方軍閥發號施令(雖然沒人聽),但這對統治百姓,出兵征伐都是師出有名的!

  • 3 # 三維立體圖雄霸

    從歷史的觀點上說,曹操乃是一代奸雄,這是自古以來廣大老百姓對於曹操的點評,何為奸雄,說白了就是玩弄政治治理天下,但是卻掌管不了天下,這是我個人觀點

    1,從黃巾起義爆發開始,各路諸侯開始起立,一開始都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這就是所謂的出師要有名,黃金被滅後,董卓篡權,18路諸侯共同發兵,而後董卓兵敗遷都洛陽,只有曹操一人追擊,可以看出曹操當時還是以漢室大臣自居的,實乃漢室之忠臣。

    1,隨著慢慢各路諸侯借滅黃巾,伐董卓漸漸都壯大起來了,也就野心更大,開始瓜分土地,稱王,而袁術在稱帝后一下就別滅了,足以告誡此時的曹操此時稱帝不合時宜

    1,後來3分天下,曹操實力最前,此時曹操的曹操本就是大權在握,雖然為丞相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天子的權力,皇帝不過是傀儡,所以皇帝只是名頭,不如一統或者自己兒子去稱帝,以免為後世留下個謀權篡位的罵名。故曹操不稱帝。然而歷史的真相又有誰人知道呢?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謝謝

  • 4 # 淡墨淺白

    曹操迎立漢獻帝,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點,挾天子以令諸侯,出於政治目的。曹操的軍事思想是“兵以義動”,強調的是師出有名,符合道義。曹操有了漢獻帝,他所有的征戰都師出有名。

    第二點,曹操祖孫三代,皆受漢朝恩惠,迎立漢獻帝的時候,曹操內心還是想要做個匡扶漢室的忠臣的。曹操曾兩次反對廢立皇帝,第一次是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冀州刺史王芬和許攸陰謀廢漢靈帝,邀請剛剛辭職回家的曹操一起參與,曹操拒絕了。第二次袁紹和韓馥陰謀立劉虞為皇帝,邀請曹操一起,曹操拒絕。可以說年輕的曹操還是對漢朝有感情的,即使後來野心大了,還把女兒嫁給漢獻帝,也不排除想保他一命的想法。

    第三點,曹操迎天子的時候,三國志記載: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也就是說曹操內部很多人是忠於漢朝的比如荀彧。如果曹操對漢獻帝見死不救,荀彧等人可能就不會為他所用了。迎天子也是團結內部力量。

  • 5 # 掌心記

    對於曹操迎奉漢獻帝,是個什麼盤算,我是這樣看的,

    俗話說得好,名正則言順,舉起大旗好辦事。當初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打的旗號就是匡扶漢室,勤王救駕,一個個表現得無比忠心,因為在那時大家還是非常講究正統和名份的,畢竟漢家天子還活得好好的,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違,那就是大逆不道,會人得而誅之。所以迎奉漢獻帝還是一幅很好的政治牌。曹操這麼做,我想主要有三個方面考慮:

    一是政治正確,師出有名,既人們所常說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是曹操出任兗州牧時,毛玠給曹操的建議,曹操採納了,要知道這樣一來,曹操征討四方就有了正確的名份了,而且對暫時打不過的對手,還可以假天子名義進行節制。例如,曹操讓漢獻帝封自己為丞相,而讓漢獻帝封袁紹為大將軍,彭當時無論從地盤,兵馬實力都強於曹操數倍,但封的官位卻在曹操之下,但又不得不接受,你看政治上搞得多被動。如果當初袁紹聽了謀士沮授的建議,先下手迎奉漢獻帝,憑其祖上四世三公的威名,震臂一呼,那肯定是天下歸之,肯定就沒曹操什麼事了。但是袁紹自己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錯過了時機,讓曹魏佔盡天時,也是後悔不迭。

    二是假扶漢室,贏得民心。既俗話所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當時諸侯割據,征伐連連,民不聊生,民心思定,肯定是非常渴望像從前漢朝中興時那樣安定的生活,曹操迎奉天子,佔據了道德高地,大家把他當成了中興之臣來扶佐,漢朝當時社會階級的主要代表是士族地主階層,他們是一個龐大的政治階層,他們的政治取向代表著當時民心的向背。因此當時許多人出來為官並不是衝著曹操,而是向著漢朝而來的,典型代表就是郭嘉,荀彧,荀攸,孔融,賈詡,楊修,劉燁,司馬懿等,他的這謀士背後代表的都是當時的門閥士家,其實他們能夠出來並全是扶佐曹操的,而是為了匡扶漢室的。在曹操稱魏王加九錫時,象荀彧,荀攸都是堅決反對的,孔融,楊修,司馬懿等也是被曹操逼著出來為官的,當然是打著匡扶漢室的金字招牌。

  • 6 # 重活一次969

    謝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候都有著自己的算盤,當時的漢獻帝,算是正統,而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曹操以迎回漢獻帝為由,挾天子以令諸侯,每次都能以正義的名義攻擊其它的諸候,還能以正統的名義給自己和其他人策封官職,算是佔盡了先機,所以他要迎回漢獻帝,以方便自己控局。

  • 7 # 井夫子

    說起這事,要先往回說討伐董卓。

    此時,袁紹在其歃血誓盟裡,就承認了漢獻帝的地位。河內的袁紹誓盟內容,與劉岱、張邈等人誓盟內容是不一樣的。

    討伐董卓時,袁紹、韓馥、王匡一夥在河內、鄴城。劉岱、張邈、張超、袁遺、橋瑁,也包括曹操等人,都在酸棗。兩幫人遙推袁紹為盟主。

    而盟約也是一個盟約,兩幫人各自表述。誓盟內容中有,戮殺弘農,提挈幼主,弘農是誰,就是剛死不久的漢少帝劉辯,而幼主自然是漢獻帝劉協了。

    又有翼戴天子這句話,那天子其實就是說漢獻帝。

    那麼,這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歸根結底兩個字“造勢”!、

    這招當初袁紹會用,曹操自然也會用。

    說實話,在當時諸侯混亂兵荒馬亂之下,天下誰還關心什麼獻帝不獻帝?所立名目,物用罷了。而不同的是袁紹的四世三公的地位和名震天下的聲望,決定了他迎立不迎立漢獻帝其實沒那麼重要。

    而曹操呢當時是袁紹陣營的西園八校尉,並且是濁流出身,也就是草根的感覺,那麼他來迎立獻帝唯一目的是為了在袁紹陣營擊敗袁術陣營之後,增加和袁紹博弈的手段。

    不論曹操怎麼艱難打仗,贏取勝利,總之徐兗二州之戰平定後,曹操猛然醒覺,一旦袁紹戰勝公孫瓚並有河北後,曹氏集團之間幾乎立即面臨的成為袁紹實力的附庸還是獨立自主成為袁紹實力爭奪天下的敵人的抉擇和矛盾。

    而曹操當然不甘心居於人下,所以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只不過當時許多人看不清,只把漢獻帝當做一塊燙手的山芋,支援的人唯有荀彧和程昱二人,他們客觀的分析了當時的情勢,曹弱袁強,迎立漢獻帝對於自己只有政治上的好處。其中荀彧或許也有私心,至少沒有權柄,但是漢朝血脈獻帝好歹能好吃好喝,做個閒散黃帝不是?總比流落奔波好的太多。

    種種情由之下,就有了迎立獻帝的事情。

  • 8 # 南方鵬

    曹操迎立漢獻帝劉協在內部也是有較大爭議的。之前董卓挾天子被老臣謀誅,李傕、郭汜繼起把持天子而大打出手,乘混亂之機,漢獻帝在楊奉董承的保護下一路逃亡到達安邑,這個時候的漢獻帝一行已是走投無路,疲乏飢渴,餓死許多大臣。當時最有本錢迎立獻帝的是袁紹,但考慮到天子在身邊,混身不自在,很多事會進退兩難,決定不迎立。而河內太守張楊在天子逃亡途中曾派人接濟,也不提迎立一事。曹操如果迎立,面臨的大問題首先,大事聽天子還是自己?天子成年後如何處置?擁立天子是否真有價值?

    曹操聽至此,主意已定,之前他也為國家費盡心力,於公於私不能袖手,便決定迎立漢獻帝,第一次派出曹洪迎立受阻,在聽取了董昭的意見後,用計離間韓暹、楊奉,迎接到獻帝,遷都許昌,獻帝封曹操為大將軍,武平侯,曹操佔有受用不盡也煩惱無窮的政治資本,從此開始奸雄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血江湖125級內甲可以使用成品屬性提升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