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芹45

    這個本人可從來沒有過,生死本是人之常情,有何懼?怎樣化解對死的恐懼……你就可把它當作,花開花落,有花開的喜悅,自然有凋零的憂傷……一切都是自然規律,無需杞人憂天,淡看日出日落,笑看花開花謝……

  • 2 # 生旦淨末我

    這個問題很棒,這個問題真正解開就勝讀十年書。身邊每天都有死亡,好好的怎麼會突然死了,好好的怎麼會遇到這種那種的意外。 我們首先一定要知道世事無常的存在,今天的存在不代表永久存在。所以先了解無常就慢慢消除這種對死亡的焦慮,因為很多時候你無法左右,既然把控不住,那麼做自己該做的,剩下的交給上天。

    最後,多瞭解正見的佛法你就會解開很多關於命運及生活的謎題。

  • 3 # 麗江春水向東流

    每個人都要走的一趟路,只不過早晚的問題,到每個人活的方法不一樣,因此,就不一樣的長短,我已積極心態。認真對待每一天,認真過好每一天,生命不僅僅是一個過程,活著就具有非凡意義。不做苟且偷生的活著

  • 4 # 一關通謝小寧

    花開花落,雲聚雲散。生死輪迴,推陳出新,都是自然界的常態,也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最本質的表現形式。如果沒有生死,那麼也就寓示著宇宙已經灰飛煙滅,已經不存在了。

    大部分人的一生中,其實對於生與死的思考很少。日常生活中忙碌於人情世故,職場生涯中周旋於榮華富貴,鮮有時間和精力去關心生與死。如果一個人開始關注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也是處於人生中最危險的階段,愛情婚姻或者事業前途受到重大挫折,又或者面臨著重大疾病的困擾。

    所謂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斯言誠不謬。一死百了,從當事人角度確實如此。但是留給親朋好友,卻是無窮的悲痛和傷心。特別是輕生者,不尊重生命,不珍惜親情,自私自利。最近在華山上跳崖輕生的小夥子,引起很多的熱議。但是,動輒輕生,只能是逝者已逝,親者慼慼。

    有些輕生者,是因為患有抑鬱症。一方面是自己要多培養興趣愛好,另一方面親朋好友也再多關心愛護。一個偶然的想不開,就可能走向極端了。

    我以前有個海關的同事,平時性格很開朗,卻不曾內心深處卻是鬱鬱寡歡。一次家庭爭吵中,愛人就諷刺了一句:沒本事賺到錢。沒想到他就說了一句:既然我沒本事,那就跳樓了。言畢縱身一跳當場身亡。他可是辛苦熬到副科長職位。現遺留一老一少,令人唏噓不已。

    在戰爭年代,怕死的人反而更容易死。但是在和平時期,怕死的人才不會死。因為珍惜生命愛惜家庭,儘可能不去惹事生非,對是非之地避而遠之。那些不怕死的人,四處折騰飛車縱酒,反而會更出事。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受那些解放前舊社會所謂的宣傳:為了黨國事業而獻身。在歷史長河中,所謂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會愛惜他人的生命。我們以前所倡揚的賴寧救火事蹟,後面也已經被否定了。社會共識已經進步: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

    人生在世,我們人類與動植物的根本區別,就是我們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們應該孝順父母,養育孩子。父母在,不遠遊。多少獨生子生漂渡遠洋求學,多少父母相對無言牽腸掛肚。

    我們個體生命的一生,對於我們自身而言,是整個世界中最獨一無二和最偉大光榮的一生。我們應該在絕大部分生命時光中,深刻體驗人生中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這才是生命最有意義的美好存在。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千里共嬋娟,但願人長久。生命中太多的美好時光等待著我們去體驗了。而對於生和死的思考,就留給我們彌留之際的那一點時光吧。

  • 5 # DM暖洋洋

    只有真正經歷過死亡,比如身邊最親的親人朋友,才回去深入思考死亡這個問題,從而產生一些焦慮!思考人生的短暫人之脆弱!我想人生要面對的問題和困難有很多死亡只是其中一個,一直培養自己去解決困難,勇敢且正確面對困境的心態那麼面對死亡也一定可以找到心態的出口,坦然面對!

  • 6 # 李建學心理諮詢

    在當前的疫情下,隨著每天患病及死亡人數的增加,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感覺到死亡焦慮的存在。

    其實早在疫情之前,死亡焦慮就一直就隱蔽地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裡,心理議題上常說的適應障礙,比如分離焦慮、中年危機、空巢綜合症、更年期綜合徵,都有大量死亡焦慮的影子。

    比如,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上學爺爺送我到校門口,當他扭頭要回去時,我突然害怕地嚎啕大哭;有一次夢到一個親人要離開,那種絕望的心情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後來接觸了心理學,明白了這是一種對死亡(分離)的焦慮和恐懼,這應該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到的。

    無論我們有多麼不願意,失去總會在不經意間來到我們生命中。

    我們得到了成長,同時失去了童年,我們得到了成熟,卻失去了青春。我們過上了童年時候想過上的成人生活,卻在長大後再也沒有過童年的那種歡樂。

    成年的世界裡,分離成為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本來以為一直陪伴的同學、朋友,卻在人生這條路上因為各種原因漸行漸遠;曾經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人,成為了過客;敬愛的親人也相繼撒手離開我們……

    後來,又經歷了親人的連續離世的打擊。

    越來越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我發現自己也越來越容易焦慮,一點點小感冒、不舒服,都會緊張得不行。

    疫情期間,類似這種狀態想必大家並不陌生:

    有的人出現了一點點不適,就開始不斷去醫院檢查,想要“百分百地確定”自己是否健康。

    有的人雖然沒有身體的不舒服,卻感到憂慮,緊張不安,難以靜心工作,甚至出現了失眠、噩夢等症狀。

    除此之外,有的人明明多年來厭惡自己的工作,也想過換新工作,卻糾結猶豫,遲遲不敢辭職,擔心離職後失去固定的收入,害怕新工作也未必能夠讓自己獲得成功。

    也有的人在一段關係中,明明很痛苦,卻不敢離開尋找新的天地。因為關係雖然痛苦,卻帶給他們熟悉和安全感。新的地方意味著陌生,TA將失去熟悉和安全,面臨太多的不可知,這無疑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恐懼。

    還有一些人,失戀或離婚後,感覺好像失去了所有,生活失去了意義,生命失去了光彩。生活從此崩塌,一直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

    這都是對喪失的害怕,以及拼命地去逃避喪失。

    然而,喪失,是你無法完全控制和阻擋的。它會以各種形式在你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出現。

    喪失財產,喪失親人,喪失關係,喪失力量,喪失健康,喪失歡樂,喪失對一些事情的控制感,這種感覺第一讓我們很難受,第二會在潛意識激發我們對死亡的恐慌,因為最終的喪失——即對自己的喪失——即死亡。

    既然喪失無法控制和阻擋,那我們該如何去應對?

    歐文·亞隆說過,生命的聯結,或者稱之為愛,使我們有能力面對死亡。不論是透過分擔恐懼的方式,還是透過增加生活幸福感的方式,愛都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死亡。

    這次疫情中,所有的人,包括同病毒抗爭的病人,醫生護士們,有意義地、充實地活著。我們承擔著死亡焦慮的同時,享受活著的、生命的意義。

    但同時,愛,讓我們不忍面對失去,讓我們不忍面對告別,我們所有的不捨得,都源於內心的愛。

    就像電影《當怪物來敲門》裡的小男孩康納,他最害怕的不是同學的欺負,不是外婆的管教,也不是噩夢裡的怪物,而是現實裡病重的媽媽註定要離去的事實。

    很多人在面對喪失的過程中,一開始會像康納一樣否認、壓抑和逃避。是啊,離別的悲傷與逝去的恐懼,別說是對小孩子,對於很多成人而言,都像是黑夜中的龐然巨怪。

    但,我們可以做到、也是最難做到的,就是真實面對自己喪失之後所經歷的全部情感體驗。

    不試圖壓抑自己的情緒,選擇最舒服的方式將這些情緒都釋放出來,我們可以哀傷、可以哭泣、可以傾訴。

    接受自己在這段期間不同以往的堅強,接納自己的脆弱。然後,告訴那些已經失去的人和事:雖然很愛你,但我終究還是要放下你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拼命地否認、逃避喪失,已經影響到自己的婚戀、工作和生活,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接受心理輔導,

    學習接納各種喪失,提高對失去的耐受力,達成和失去的和解。習慣失去,和失去共存,最終獲得當下的自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自己創業,在山上養雞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