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止止

    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發兵救援。康熙任命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自此,十四阿哥走出了皇城,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人生。

    十四阿哥要參與軍事決策指揮,軍隊排程,部署人事,舉薦任命將領,保障後勤,情報收集,安撫穩定軍心,激勵部隊,調節內部和外部矛盾,籠絡達賴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說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護送達賴喇嘛等等。可謂面臨的事務錯綜複雜,值得注意的是,十四阿哥也都撐下來了,並且個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當然,他在軍中的威望也很高,康熙十分看重他,九阿哥甚至當眾說,十四阿哥是眾兄弟楷模。

    十四阿哥春風得意,他的同胞哥哥四阿哥倒是度日如年了,因為十四阿哥得到的讚揚越多,代表著他離那個至尊之位越近,而四阿哥也是非常想要那個位置的。當時,四阿哥揣摩康熙的心思,不喜兒子們爭權奪利,於是做出一副淡然的樣子,不慕名奪利,但是康熙交給他的事情又能做的很好。所以四阿哥也很得康熙喜愛,一時之間,竟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最得康熙歡心,人人都猜皇帝人選必在這兄弟二人間產生。

    最後,康熙遺詔卻是四阿哥繼承皇位,或許康熙早就想好了的吧,想要選擇四阿哥,否則不會在自己身體變差得時候,還將十四阿哥派出去。十四阿哥和四阿哥雖然是同胞兄弟,一母所生,然而實在不太親密,更何況兄弟二人在政治鬥爭中站到了對立的陣營。所以當四阿哥等級以後,十四並沒有受到什麼特殊待遇,反而因為是八爺黨,被囚禁半生。不過,對於這個唯一的同胞弟弟,雍正到底還是留情了的,八爺九爺早已死去,十四雖然被幽禁,卻一直安穩的活著,甚至活到了乾隆年間,得到了自由。

    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釋放十四,並且將他封為奉恩輔國公,乾隆十二年(1748年)封多羅貝勒,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為多羅恂郡王,並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不過,這時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後,乾隆賞治喪銀一萬兩,賜諡“勤”。

  • 2 # 燦燦公子

    封十四阿哥做大將軍王,是康熙必須做的選擇,也是做好的選擇。

    《雍正王朝》這部戲,看的全都是謀略,表面上那是和和氣氣,其實內心早就開始打打殺殺了。

    康熙作為中心人物,在九王奪嫡的大戰之中,即是裁判員,也是運動員。

    作為皇帝,康熙既要維護內部團結,穩定局勢,又要平衡各方的勢力,康熙這個領導很難當的,需喲高超的智慧。

    由於康熙前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致使清朝六萬大軍全軍覆沒,所以這次去西北平叛,挑選大將軍王一定是非常慎重的事情。

    當時的情形是:

    1.四阿哥胤禛掌管戶部,控制了軍隊的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大家都懂,康熙首先要讓胤禛沒有意見,全力支援糧草供應;

    2.帶兵打仗,滿朝都知道只有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厲害,而這時候,十四阿哥掌管兵部,是大將軍王最合適的人選,康熙認定老十四了。

    3.康熙還要考慮的是八阿哥,他是不是想要爭大將軍王,果不其然,老九舉薦了老八,但是康熙沒有聽,而是聽取胤禛的意見。

    從以上我們能學到的就是,我們作為職場中人,做什麼事,第一點是要考慮的是領導是什麼意圖,要善於從他暗示的話中,找出畫外音。

    第二點是,一個公司,一個團隊,總會有小團體,要想在這些團隊站穩腳跟,一定要學會站隊,理清裡面的關係,平衡好關係,華人其實最講人情,有時候,不該自己說的話,說出來反而彆扭,再該說話的時候,也一定要學會當仁不讓。

  • 3 # 歷史有妖氣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已經是垂暮之年的康熙皇帝,為了解決西北邊疆的問題,命令皇十四子胤禵率軍出征。

    當時十四阿哥的爵位僅僅是固山貝子,連個貝勒都不是,然而,這次出征,康熙特意加封其為“撫遠大將軍王”,駐紮青海西寧,全權節制各路軍馬,征討準噶爾。

    這麼多皇子,唯獨十四阿哥被封為“大將軍王”,唯一的原因就是康熙的信任和重視。

    舉個例子,出征之日,康熙為十四阿哥舉行了盛大儀式踐行,在太和殿親自主持頒授大將軍敕印,凡是隨軍出征的郡王、貝子等滿蒙貴族全部戎服齊集殿前,不出徵的貴族以及朝廷的二品以上官員一律穿著蟒服聚集在午門外,不得缺席。

    這也是清朝有史以來最空前絕後的一次出征儀式,也是唯一的“大將軍王”授印儀式,可以想見對十四阿哥的重視程度。

    也就是因為“大將軍王”,雍正對此念念不忘,因為他因此受過一次“屈辱”,那就是“大將軍王”在戰爭期間有一次回京述職,康熙命令雍親王(也就是後來的雍正)代替他去“郊迎”。正是這次“郊迎”,讓他懷恨在心。

    十四阿哥的確不負康熙所望,在軍表現很好。

    《清實錄》記載:康熙皇帝在一份奏摺上批示:“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之能,故令掌生殺重任!”

  • 4 # 洛水清風

    康熙57年春天,西北準格爾大舉入侵西藏。藏兵根本擋不住準格爾的鐵蹄,只好向清朝中央政府求援,希望康熙拍大軍前往平叛。康熙經過仔細斟酌,任命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統率西征大軍,進駐青海,很快擊破準格爾,威名大震。

    有人以此為證,說康熙意欲傳位十十四阿哥胤禵,所以才讓他帶兵歷練,還說康熙遺詔中分明寫著傳位十四阿哥,被雍正偷偷在十字上面加了一橫,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這些謠言看似有模有樣,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

    知子莫如父,康熙之所以加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率軍平叛準格爾。一是胤禵有領兵打仗的天賦,是個將才,從他到青海後,很快擊潰準格爾,就能看出胤禵不凡的軍事才能。二是胤禵是八爺黨的重要成員,很容易被老八當槍使,與胤禛兵戎相見,手足相殘,這是老年康熙最不願意看到的。

    把胤禵派到西北,既能平衡京城各種勢力,減輕胤禛競爭的壓力,又能讓胤禵遠離是非之地,建功立業。康熙的用心可謂良苦。

    如果康熙真的想傳位與胤禵,就不會派他領兵打仗,畢竟刀槍不長眼。再說,胤禵平叛回來後,康熙要是真想傳位與他,就不會在臨死前幾個月,又把他派到西北,防守準格爾。

    之所以有康熙傳位胤禵的說法,主要是雍正登基後,以鐵腕整頓吏治,整頓朝綱,不可避免得罪一部分人,這些人就添油加醋編造各種謊言,來汙衊雍正。

  • 5 # 巫女阿滿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說為什麼胤禵會有這次受封。

    那是因為胤禵確實軍事才能突出,在眾兄弟中首屈一指,此時西北戰事吃緊,康熙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像早年那樣親征了,但是前線確實又需要一位統領所有部隊的統帥,康熙想到了派胤禵去,但是胤禵在此前爵位只是一個貝子,雖然不低,但是絕對不高,恐怕不足以號令全軍,所以給胤禵封王了。

    胤禵被封王,是沒有疑問的。他出徵時候用的旗子也是按王爵對待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卻始終困惑著眾多清史愛好者,那就是胤禵到底是被封為什麼王。

    胤禵究竟封的什麼王,在史料上目前是查不到的,他自己在奏疏中的自稱也是“大將軍王臣”,從來沒見過他有胤禛的雍親王,胤祉的誠親王的記載。

    個人猜測,康熙確實是封胤禵為王了,但是那是出征需要,方便胤禵號令全軍。但是胤禵畢竟還沒有立下多少功勞,而且年紀又輕,在他前面還有好多哥哥都沒有被封王,在此之前,他的爵位是貝子,晉一級是貝勒,晉二級是郡王,晉三級才能是親王。因為一次出征,便超升三級,對其餘兄弟未免不太公平。所以並沒有賜下名號,大家可以理解於“假王”,有名無實的那種。

    我這也不是隨便亂猜的,這從康熙五十八年,胤禵的女兒出嫁一事上,可以看出點端倪。胤褆女兒出嫁,被封為郡君。本來按照制度,親王之女是要被封為郡主的,貝子之女才封“郡君”,從胤禵女兒的郡君封號,可以看出康熙是按胤禵在受封大將軍王之前的貝子爵位授予的,而胤祉胤禛的女兒出嫁都是被封為郡主的,從這確實可以看出胤禵的大將軍王和胤祉胤禛的親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之所以扯這麼多,就是想說,胤禵的這個大將軍王,頗有點有名無實的嫌疑,是康熙為了方便他號令全軍而特意越級加封的,但是不給王號,也免得其餘兄弟心理不平衡。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 6 # 愛看愛思考

    這個“大將軍王”僅僅是一紙空文而已,老十四一直到了雍正皇帝時期才獲得了一個郡王的封號。所以說,這個“大將軍王”僅僅是一紙空文而已。即不是親王也是郡王,老十四到西北前線統軍作戰時正式的頭銜也就是個貝勒而已。

  • 7 # 玄申居士

    我覺得康熙大帝是想十四阿哥能日後與登上皇位的兄長,一文一武,互相合作扶持,兄弟同心,共同把千秋帝業傳承下去。但人算不如天算,算不出人心。即便是一母所生,也是兄弟相殘,可惜可嘆可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根據句子成分判定單詞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