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狗蛋386

    記憶裡最有年味的事情有好多啊!

    小時候每當過年前,家裡人就會給我買新衣服,從頭到腳都是新的。過年前都捨不得穿,到了三十的那天下午就換上了新裝準備過年了,晚上給長輩拜拜年,順便要個紅包!以前特別喜歡過年走親戚,湊熱鬧!我們這兒有個規矩,正月初一不能走親戚。那時候就特別急,巴不得三十過後就是初二了。還有過年前大街小巷裡會扎各種各樣的彩燈,雖然現在也有,但總覺得缺點什麼。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都會放炮!而且過年了,每天都有好吃的,好玩的可幸福了!

  • 2 # 麗姐姐在路上

    記得小時候年關的時候,家裡要徹徹底底打掃衛生,除塵,打掃後家裡乾乾淨淨特別溫馨。貼春聯,掛年畫,門上掛紅燈籠。殺大肥豬,頓頓吃肉,包餃子。三十晚上把廚房的刀具都藏起來,然後吃團圓飯,吃瓜果守歲。初一不能睡懶覺,一大早開門放鞭炮,說吉祥話,討好彩頭。每個小孩都穿新衣服,給長輩磕頭討壓歲錢,吃好多好吃的,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吃好吃的,不用大家都忙忙碌碌各幹其事。大家都要和和氣氣,不許罵人,不許說不吉利的話。因為據說初一這一天的心情和狀態會預示一年的運氣。初二開始互走親戚拜年,小孩子最開心就是親戚家出來偷偷數壓歲錢。還有好多哦,感覺只有童年時候過的年才有年味,現在成年了,過年感覺就是過難關,一個字,煩。

  • 3 # 過了河的卒

    對於我這個七零後來說,小時候過年最想做的事就是穿新衣,放炮仗,吃很多平常日子都撈不著吃的美味!現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過年如果不放炮仗,我感覺和平常一樣,沒什麼年味了!

  • 4 # 沉暮軒

    最喜歡紅紅火火的貼春聯,在家的時候,每年過年都是大年三十上午,跟著我二哥哥把家裡裡裡外外的地方都貼上春聯和福字,我拿著漿糊和春聯,哥哥站在高處,看著貼好的喜慶的春聯,感覺心裡十分滿足,現在更好了,到處的民俗大集,各種各樣的春節掛飾,都是我最喜歡看的

  • 5 # 山青青水潺潺154948582

    我是一個60後,感覺現在的過年真的太沒意思了,無論大人還是小孩一個個都窩在家裡看手機,看電視,有的還在看天花板。實在無聊之極。不知為什麼,好像老少壓力都挺大。有錢的比沒錢的壓力更大,真的想不通啊!

    回想起兒時的情景,歷歷在目,記憶如今。沒有好吃好喝,沒有親朋相聚,沒有電視,只有哪一兩毛錢的壓歲錢,吃著那並沒有多少肉的餃子,但就是覺得咋吃咋香。七八歲和十五六歲的孩子一起玩,一直玩到零晨一兩點,開心的不要不要的。大人們看著一群一群的孩子玩的開心,也是高興的不亦樂乎!

    很懷念過的年味。

  • 6 # 軍刀11116

    全村的成年男人們從第一家頭開始逐家拜年,一個人兩個人到最後數十幾個人的大隊伍。那種拜年相互敬菸祝福的場景,很感染人。

  • 7 # 國際水彩畫家聯盟

    收到爸爸媽媽還有長輩給的壓歲錢,然後買一百響的小鞭炮和沖天炮二踢腳,然後和小夥伴慢慢的去玩,這是我小學時過年中最深的記憶!

  • 8 # 微風沉醉

    我出生和成長在在湖北的一個十八線小縣城,外地求學工作近十五年之後,又回到了家鄉,也沒有再外出的打算了,從15年年初算起,重新回到家鄉也有4個年頭了,說實話,年味變了很多,可能隨著年紀的增大,也淡了很多,借悟空回答這個平臺,也說說我記憶中最有年味的事情吧。

    自己家裡做的臘魚和臘肉,只是簡單地吊幹,沒有熏製

    第一,家家戶戶做臘味。從十一月底,十二月初開始,我們這裡家家戶戶就都要開始準備臘味了,哪怕是物資極大豐富的現在,只要家裡還有老人在,臘味的準備就是絲毫馬虎不得的。香腸,臘肉,風乾的雞和魚,還有炸肉丸子和打肉糕(也就是鍾祥的蟠龍菜,但是各地的叫法不一樣,至少在宜昌地區和鍾祥的做法大同小異),講究的人家,還要專門熏製,用得穀殼子,橘子皮還有松柏枝,就好那麼一口煙燻味道。忘不了,給父母打下手,剁肉,扎繩子,出太陽時候把臘味送出去曬,看著流淌著晶瑩透明的油滴的臘味自己也吞口水。

    第二,除夕下午掃墓上墳。每次除夕,中午吃過飯之後,就是傳統的掃墓,祭拜先人。每年的這個時候,街上的交通都是非常擁擠的,外出工作學習的小縣城人,都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從四面八方趕回小縣城,擁擠到城市邊緣的公墓,面對逝去的親人,燒紙錢,放鞭炮(現在提倡文明掃墓,比較少用這種方式了)掃墓,上香。作為家族這一代的次男,我每年這個時候,都要跪在爺爺和奶奶合葬的墓穴前面,磕頭,表達後輩們的哀思,除開某一年在南京過春節,幾乎從來沒有缺席過。

    第三,除夕夜的爆竹。作為男孩子,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放鞭炮了,各種各樣的煙花爆竹,擦炮,春雷,煙火筒,二踢腳,禮花彈等等等等,還特別喜歡用鞭炮炸水,炸魚(好孩子不要學),每個除夕夜,小縣城都籠罩在硝煙之中,如同戰火紛飛的中東地區。小時候我也膽子大,引信很短的鞭炮都敢點,還把鞭炮裡面的火藥拆出來,自己改造成威(聲)力(響)更大的爆竹,自己也確實喜歡,後來高考時候,差一點就想去南理工/北理工學習軍工類的專業了。再次重申,好孩子不要學,而且現在我自己甚至都有點不敢點菸火了,知道怕了。

    現在,年味確實淡了很多,至少鞭炮我們這個小縣城,城區是全部禁了。但是,華人還在啊,過年的風俗習慣再怎麼變更,這個節日依然是我們這個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依然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根啊!

  • 9 # 和光同塵一小學童

    首先是物質上。過去物質匱乏,家庭貧困,很多人都是攢足了錢在過年,也就是辭舊迎新的時候,穿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自己做各種型別的吃的,那種平常物質匱乏到過年時得以滿足的物質需求,給了我們簡單而有樸素的滿足感。這種透過勞動之後的獲得感所產生的滿足感,是年味的本質所在。

    再說精神上的。如上,物質匱乏時候在最後一年的充分供給給了我們簡單樸素的滿足感,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且那個時候人的慾望簡單,極易得到滿足,也容易產生幸福感。同時,那時候不參雜利益的親情關係很好地滿足了我們的情感需求,那個時候是真的親朋好友歡聚一起共慶新年。那個時候走親訪友拜年也是年味所在。那時候娛樂專案少,但因為慾望也少,所以哪怕只是玩煙花爆竹也會幸福滿滿。

    如今物質豐富,娛樂豐富,但人的慾望也更多了,實際上生活對比從前好了很多,只是很少能再體會過去簡單而又樸素的心理滿足感,所以老在回憶過去,既然是基於過去,最有年味的當然是:

    1.自己動手做年夜飯,在此之前物質大采購,希望過個豐盛的一年,並且敞開肚皮大魚大肉一陣大吃,平常哪能做得到,所以覺得那會兒的年夜飯都特別好吃。

    2.拜年拿紅包。小時候身上都沒啥錢,過年的紅包極大了滿足了小孩子年輕單純的金錢欲,有種簡單的滿足感。

    3.親人團聚話衷情。那個時候鄉土情結重,感情更加真摯單純一些,遠在外地的親人平安返回情感上得到極大滿足。

    ……

    當然還有更多,但要說最,當然還是吃的啊,畢竟那個時候貧窮且物質匱乏,自家自做的餈粑,豆豉,炸丸子,豬耳朵,苕果子等等,都是個頂個的好吃啊。

  • 10 # 白芳銘

    關於年味的記憶,是一定要分年代的,50年代,新中國初建,百廢待興,物資匱乏,經濟瀟條,老百姓過年,能吃上點紅點的白麵饃,孩子們能穿上用幾分錢一包的顏色,把舊衣服染一下,女孩子,到門口老家庭的臨居家,討要二寸寬,半尺長的破鍛子被面,初一那天,扎到頭上,家裡再窮,黎明時分,也得放一掛鞭炮,從這一刻起,孩子,大人,都樂呵呵的,清晨,互相拜年,濃濃的年味,感染著男女老少。

    60年代,雖說經歷了62年,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各種供應,憑票證,但到過年時,家家戶戶,吃上餃子,點紅點的白麵饃,是不成問題的,雖然,僅有初一,至初二,甚至,延續到初三。但,孩子們盼過年,就象盼星星過月似的,年味照樣濃。70年代,至80年代,吃已不太是問題,過年時,孩子們都能穿上新衣服,但都是家制的,過年時,大街小巷,均有年青人,提著錄音機,放著當時的流行歌曲,年味超濃,人們沉津在喜悅之中。而今,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年,年三十,家家戶戶不再蒸帶紅點的饃,而是買饃,甚至,年三十的年夜飯,都在飯店吃,大人,孩子的衣服早己不是家制,而是買成衣,名牌,因平時,吃穿都已好的不能再好,到了過年,覺的和平時無二樣,加之,藉著長假,外出旅遊,自駕遊的越來越多,年味沒有了,有的是交通擁堵,有的是景點人山人海。

  • 11 # 霍弈青

    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吃餃子,

    走親戚,壓歲錢,

  • 12 # 看掛蜂巢

    爆竹,小孩的新衣服,滿桌的好菜和糖果。

  • 13 # Rainbowing0521

    一起放鞭炮,和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媽媽做的好吃的,那就是幸福

  • 14 # 反正沒有意義當遊戲玩

    個人覺得,走親戚到鞭炮,給父母磕頭要紅包!

  • 15 # da爺範

    小時候提著燈籠放鞭炮,弟弟後面追逐然後一家人坐一起吃年夜飯,再也沒有這種感覺了,再也找不到了。

  • 16 # 閆鳳琴4

    回答:最有年味的事,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戶拜年。然後一幫小孩在一起放小鞭(小紙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鞭腿不會傷到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