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慈音1
-
2 # 國史館
作為對一段歷史的評價,同治中興談不上成功或者失敗。
同治中興是怎麼回事
所謂中興是指衰落之後的重新崛起。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姓不再興”的說法,就是說,某一朝代一旦衰落就不再有機會重新振興了。所以,歷史上的中興是很少見的。
中興是對某一段歷史的肯定。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對於中興的命名是比較嚴格的,少有名不副實的事。公認的有周朝的“宣王中興”,東漢的“光武中興”,唐朝的“元和中興”,明朝的“弘治中興”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同治朝是有某些可取之處的。
同治以前的咸豐朝是有清一代最動盪的朝代,太平天國從咸豐初年開始起事,直到同治三年才被彈壓下去。因此,中國東南半壁糜爛,人民流離失所,交通斷絕,財政崩壞。據民國時期統計,人民死亡達2000萬以上。
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駕崩,死前為六歲的兒子載淳留下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而肅順恰是朝中實力派首領恭親王奕訢的政敵。於是辛酉政變發生,慈禧和慈安太后與恭親王奕訢合作,一舉推翻顧命體制,“太后垂簾、親王秉政”成了同治初期朝政的基本格局。
與影視作品的渲染不同,慈禧直到1865年(同治四年)才初步掌握政權,此後又過了十年,才確立獨裁的地位。因此,在同治四年以前,清廷的大政方針是由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文官系統在主導,即便是同治四年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恭親王奕訢也處在主導的地位,只不過是逐漸式微而已。
按照耶魯大學漢學家芮瑪麗教授的劃分,同治中興是指從1862年(同治元年)至1870年(同治九年)這一時間段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之所以在同治九年結束,是因為這一年天津教案發生,此後恭親王奕訢的重要助手瓜爾佳文祥病逝,兩江總督曾國藩病逝。而天津教案和這兩個重要人物在當時具有標誌性的意義。而且,同治九年以後,慈禧開始熟悉朝政並弄權,恭親王奕訢的權柄逐漸被侵奪。
當然,中國史學界對同治中興還有更廣義的定義,即恭親王奕訢當國的前半段,包括光緒初年,直到1884年(光緒十年)的甲申異樞。
同治中興是怎樣造就的
造成同治中興的條件有三個,一是源於咸豐朝的滿漢融合,二是恭親王奕訢的國際化視野和能力,三是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
自1851年(咸豐元年)開始,清廷就不得不應對愈演愈烈的洪楊之亂。為此,肅順率先開啟滿漢融合的潮流,重用以湘淮武裝為核心的漢大臣集團,允許他們在自己的家鄉招募兵勇組織團練,並以厘金等賦稅收入為抵押自籌軍費。同時,取消滿人科舉以滿文答題的特權,放鬆對關內漢人的管制,允許京畿一帶的失地農民進入東三省進行墾殖。
這是英明而行之有效的舉措。因此,恭親王奕訢甫一執政就繼承了肅順的衣缽,毫不猶豫地貫徹滿漢融合的方針,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將之當成國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
其次是恭親王奕訢本人的原因。奕訢的個人能力實際上要大大強於咸豐皇帝。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奕訢奉命留守北京辦理和議,他在瓜爾佳文祥以及他的岳父直隸總督桂良的協助下與英法周旋,創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外交主管部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及精銳的京畿衛戍部隊神機營。在這個過程中,奕訢親眼目睹了英法聯軍的武器裝備和兵法與戰法,從而比較真切地認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成為滿族親貴中最早開化的人。
第三,英國等國家看到清廷開始漸次平定洪楊之亂,逐步恢復了對東南沿海的控制權,從而意識到清廷並不像在鴉片戰爭中表現得那麼不堪。
尤其是英國首相巴麥尊,就是說過“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的那個人。他在1857年還宣稱清政府不是一個合法政權,但看到恭親王奕訢的執政表現,覺得清廷是可以合作的物件。而且如果不承認清政府的合法地位,那他們與清政府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都喪失了法理依據。巴麥尊的看法基本上代表了當時所有列強對中國的看法。
於是,同治初年的總理衙門與各國的關係進入了蜜月期,列強開始有意識地避免與中國的衝突。比如1869年臺灣民眾搗毀教堂,英國駐臺領事吉必勳和另一名武官使用了武力,結果吉必勳被降職,還歸還了吉必勳索取的賠款。
這種寬鬆的國際環境為清廷贏得了改革的時間和空間,並且在平定洪楊的過程中獲得了列強的支援。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70年(同治九年)天津教案,那以後國際環境驟變,中國與列強的蜜月期結束。所以芮瑪麗才堅持說同治中興到那時為止。
同治中興的主要成就
同治中興的成就主要是以下四項內容,1,恢復穩定。2,賢人政治。3,建立近代工業。4,建立新式軍隊。
從咸豐朝到同治朝,清廷的主要精力實際上是平定洪楊之亂。到1864年(同治三年),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太平軍的大本營江寧,歷時十三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終於落下帷幕。在此之前,清廷恢復了停止多年的禮部殿試,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知識精英的向心力,並且在收復的省份中賑災救濟,安撫戰亂受害民眾。
這個過程離不開賢人政治。當時的朝廷中有瓜爾佳文祥、沈桂芬和曹毓英這樣的開明官員,在地方有曾國藩、左宗棠、駱秉章、彭玉麟、李鴻章等漢族士大夫組成的官員群體。他們壯懷激烈,對公共事務關心,對國家負有強烈的責任感。
於此同時,朝野上下對於武器裝備的現代化非常感興趣,在建立新式軍隊的過程中,不僅重視新式武器裝備的採購,更重視立足於自己製造。由此,產生了中國的近代工業,從而開啟了對後世有更大影響的洋務運動。
從本質上說,同治中興並不是一次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變革,而是一次復古運動。這是因為,近代以前,中國的每一次社會治理危機都是向過去尋求資源,尤其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儒家哲學。
同治中興也不例外。賢王政治和賢人政治,統治者在恢復社會穩定時對民重君輕的理念的強調,滿洲親貴與漢族士大夫的合作,對農民起義的鎮壓,解決社會矛盾的方式,對待西方世界的態度等,無一不是中國傳統理念的展現。
本文參考文獻:《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芮瑪麗著,房德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3 # 龍少爺321
成功了,一方面洋務運動興起,清朝引進了西方技術,提高了軍事實力和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自英法聯軍入侵後,歐洲各列強開始捉對廝殺,陷於混戰,無暇東顧,國際環境上給了清朝很寬鬆的發展環境。再次,太平天國運動提高了漢臣地位,滿漢矛盾開始化解,越來越多的漢臣和士族地主投入到經濟建設之中。再加上奕忻等人睜眼看世界有了國際化視角,讓清朝邁入了近代化。
回覆列表
同治中興是成功還是失敗?為什麼?同治中興是怎麼回事?是中國晚清歷史上有名的改革活動。在同治時期下好碰上了清朝政府和英法等國列強合作。太平天國走到了末路被湘軍鎮壓了。所以在當時清朝政府上下出現了一段平靜的時期。同治中興還算成功的。同治中興是近代中國比較進步的時期。歷史背景是,太平天國之後。清政府收拾戰亂之後的爛攤子。因為富庶的江南十幾年不能正常交稅了顯得困窘,以慈禧為代表的後黨實權派恭親王,李鴻章,張之洞等主張,引進外國技術,希望用西方技術和企業挽救清王朝。同治中興出現了,也是對近代工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志中興重要的是洋務運動。當時許多思想家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在高層許可下出現了近代的工業。包括非常著名的江南製造局。處進的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對後來的民國實業救中國產生的影響。同治中興也存在歷史的侷限性,光緒改革派的理念雖然得到保守派後黨的實現,出現同治中興的洋務運動,根本目的是對抗強敵,打壓光緒改革派,對國內為鎮壓所謂的亂民,並不是真正的自強自息的國家民族的振興。成功的功績之一,為工業奠定了初步的理念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