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區域拒止

    其實,明朝末年明軍並沒有二百萬,而滿清的軍隊光八旗也不止數萬,更何況,明軍要分散駐紮整個中國,可以直接投進遼東一線的駐軍和機動作戰部隊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且相當部分只能守城,因此,實際上明軍單獨駐紮在某地的守備部隊和機動作戰部隊的數量其實相對清軍反而是少數。

    從努爾哈赤起兵開始,明朝從未組織過一場超過40萬人以上的軍隊與清軍交戰,從明清交戰的薩爾滸之戰,寧遠大戰,寧錦大戰,松錦大戰等戰役來看,每次明清大軍對抗,明軍的實際人數很少能有絕對優勢。1619年薩爾滸大戰爆發前,號稱40萬的遼東明軍全力抽調各地士兵,到開戰時期能出動的一線作戰部隊也就10萬人左右(《明史紀事本末補遺》),而且其中1萬是北韓的火槍兵,等到1640年松錦大戰時,朱由檢從九邊抽調的最後一支精銳軍團13萬人在此戰中也差不多損失殆盡。換言之,20年間光明軍這兩次作戰,就損失了20多萬一線精銳部隊,再加上這段時間關外無數大小戰鬥,以及關內各戰場與農民軍作戰的消耗,本身就精兵稀缺的大明軍隊自然就變得越來越不能打和軍閥化了。

    相比之下,清軍入關時兵力約14萬步騎兵,而明朝當時在京師乃至整個北方已無法集結起同等規模的大軍,唯一算得上精銳部隊的只剩下吳三桂的4萬關寧軍(步騎兵混編),而北京地區又剛剛爆發了瘟疫,本身已經缺額嚴重的禁軍損失更加慘重,朱由檢逼迫無兵的孫傳庭戰死後,北方再無名將良臣可以抵抗李自成的北伐軍,而本來有可能能護送朱由檢和太子離京的薊鎮總兵唐通,匆忙應詔而來,卻被朱由檢安排太監杜之秩監軍,讓他們一起去守居庸關,結果唐通出戰,杜之秩就舉關投降,唐通也不得不投降,然後明軍北方就再無可戰之兵了。

    實際交戰兵力不佔優勢,那麼在武器裝備和訓練、戰術方,明軍也沒有太大的優勢,冷兵器方面差距不大,但是明軍的兵部造武器鎧甲質量大大不如清軍工匠製造的武器鎧甲,明軍的優勢主要是熱兵器多,重型火炮威力十足,早期明軍與後金(清軍)交戰時,曾利用先進火器予對方以重大殺傷,但在1631年,毛文龍舊部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渡海叛逃遼東,給清軍帶去不少戰船、火炮及經驗豐富的炮兵與兵器工匠。幾年後,到松錦大戰時,皇太極已經能夠一次性調集60門紅衣大炮用於攻堅作戰,並由此取得了對明軍的火力優勢。

  • 2 # 一杯陳年美酒

    先不說數字是否準確,其實明朝滅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氣數已盡”。幾個例子,比如,朝廷獎勵官軍殺敵,殺敵一人獎勵三兩銀子。結果導致官軍殺良冒功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百姓看見官軍像見到魔鬼一樣,還能抵抗清軍?第二、朱姓王爺為非作歹,魚肉百姓,百姓同樣恨之入骨。農民軍每攻一城,首先搜捕朱姓王爺,然後史書上留下的都是“盡殺之”“皆殺之”的字樣,可以看出痛恨到什麼程度!第三,朝廷黨爭激烈,沒有是非善惡,也沒有國家利益,一切都看是不是自己人,這樣的中央政府能支撐前方的戰鬥嗎?明朝的一些仁人志士都是在道德的驅使下,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自發的抗擊,如:周遇吉、史可法、張全等等,雖然令人敬佩,但難挽大勢。當時明朝這樣的政權還能抵抗任何打擊嗎!

  • 3 # 歷史大學堂

    在我們的印象裡,冷兵器的軍隊是打不過熱兵器軍隊的,清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晚清落後的裝備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被虐得體無完膚,喪權辱國。其實清朝曾經也有輝煌的一面,那就是依靠冷兵器打敗了裝備熱兵器的宗主國軍隊,明王朝的軍隊,成功入主中原。裝備熱兵器的明朝軍隊怎麼會輸給只靠弓箭、大刀的後金?

    明軍的失敗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明軍引以為傲的火器部隊曾一度在萬曆北韓戰爭中把十幾萬的日軍送到大海里餵魚,短短几十年,明軍由原來的刀俎變成了砧板上的魚肉。這個轉變與明朝內部落後的生產體制有關,明朝末年黨爭不斷、政治腐敗,加劇了體制的腐敗。

    圖1 明代的槍劍 和 萬勝佛郎機

    明軍內部擁有大量的火器不假,但這些火器的質量卻非常差,電影《大明劫》裡面有一個場景,孫傳庭考核火器的使用情況,結果很多銃都發射不出去,且精度也是偏得離譜。明軍火器質量差在戚繼光時期就存在了,在他自己的《練兵實紀》有記錄到明軍的火器彈藥和槍的口徑不匹配,即使彈丸放得進去,點火裝置又不好用,效率極低。在戚繼光時期的明軍的火器就存在如此嚴重的質量問題,到崇禎時期更是雪上加霜。

    明軍的科技水平低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嘉靖年間,廣東、四川、遼東等地區都有兵工廠,生產規模化,新式武器也不斷開發,現代戰爭的水雷、機關槍等武器在明朝都有雛形。但生產體制的落後徹底禁錮了明朝的開發能力,尤其是在張居正死後,萬曆親政,軍工生產一落千丈。明軍生產體制部門多,相互制約,比如火力強大的魯密銃、鷹揚銃炮,各部門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撥款,從中獲取一些利益,各部門彼此爭吵,相互打擊、壓制,結果這兩款武器都不了了之。工匠們因為沒有驗收部門,得過且過,質量怎麼可能好,如果像秦軍那樣在兵器上刻上工匠的名字,相信明軍的火器必然會是上盛的。

    圖2 佛郎機

    明軍的落後還體現在人的身上,李如松死後,遼東的軍備也日益廢弛,這才讓努爾哈赤有了可乘之機。明軍雖然人數眾多,又是實行衛所制度,軍事訓練鬆懈,以當時明軍的裝備水平,最好的野戰方式是結陣而戰,兩翼由騎兵保護。

    戚繼光早期建立起了一種車陣,這種車陣以“佛郎機”炮為主體,火箭、銃、騎兵為輔的陣型,“佛郎機”是一種後填裝炮,射速快,每分鐘可以發射5-9次,這套陣型曾打得後蒙和日本毫無還手之力。但這套陣型需要較好的訓練水平和兵種的協調,特別是火器兵的訓練,但明朝後期的明軍的訓練水平可以說是雞肋,軍隊缺編,訓練水平糟糕到一些火器兵連佇列和發射號令都不懂,基層指戰員戰鬥經驗缺乏,連將帥對陣法也是一臉懵逼,再強大的武器、戰術、陣型沒有訓練保障也只是擺設。

    圖3 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開始時,明軍中的五千火器兵竟然連槍都沒摸過,臨時加班加點操練,戰役開始時無論是杜松還是馬林都沒有按照戚繼光的戰法要求去作戰,當時的明軍卻是一輪齊射之後,用騎兵和後金騎兵對沖,明朝那些騎兵那是後金騎兵的對手,結果就是潰散被殲。

    後金軍的套路都是主動進攻,明軍防守,清除明軍的兩翼騎兵後,再切斷明軍的補給,明軍糧草不足,被逼放棄營盤出來野戰才被殲。如果明軍固守,不主動進攻,保護好後勤,後金軍是拿明軍沒辦法的。將火器部隊和騎兵分開來使用,沒有發揮出車陣的威力,在機關槍沒出來之前,單靠射速慢的槍很難抵抗大規模的騎兵衝鋒,再加上精度差,50米開外完全憑運氣,連同時期的西方火繩槍都需要靠排槍和近距離來提高射擊精度,這種排隊槍斃的陣型也需要極高士兵素質才能完成。

    圖4 明代的 迅雷炮

    明軍“缺錢”,明朝末年的稅收陷入了一種怪圈,就是朝廷拼命的加稅,但朝廷卻看不到錢,甚至欠稅,一些省份竟然三年未繳稅。錢都進了那些地主富商的口袋,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農民破產,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上,而明朝計程車紳優待政策,這些人不交稅或少交稅,導致了明朝中央財政的危機,也加劇內部混亂狀況。缺錢是導致明軍缺編、缺訓、裝備差的主因。

    反觀後金這邊,努爾哈赤一開始的確靠弓箭、大刀吃過明軍火器的虧,但努爾哈赤是個厲害的角色,造反之初就開始研究明軍的火器,並僱傭漢人工匠提供技術,用大量貂皮換取火藥這些資源。到遼瀋大戰時,已經能很熟練使用火器,到了後期,後金軍的火器裝備水平與明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遼陽大戰,明軍用大炮猛轟,八旗軍居然能與明軍對轟,且火力還比明軍強,明軍的殺手鐧部隊-----火器部隊,只有七人生還,可見八旗的火力之猛。八旗也不是那種原始的騎兵衝鋒模式,遇到攻城戰,步兵下馬作戰。

    圖5 後期經清朝改良的 紅夷大炮

    明軍後期引進的紅夷大炮也為八旗做了嫁衣,紅夷大炮是一種守城或攻城兵器,笨重、射速慢,明軍卻用來野戰,被後金掠奪過來的漢人工匠王天相製造出,並批次生產,迅速投入到大淩河戰役,對明軍殺傷極大。

    明軍最大的失敗是在人的身上,戰爭的決定因素還是人,明軍有眾多火器,如果兵員訓練有素,火器加上其它兵種配合,即使火器次一點,薩爾滸之前也許就沒有後金的事了。

    文:飛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心情煩躁的說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