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器世界
-
2 # 清山峻嶺常青松
新加坡是亞洲第小四龍。地盤非常小。國富民強。經濟發達。美國新加坡盟友
經常隨著美國詆譭東南亞窮國。
-
3 # 一縷青藍
新加坡1965年獨立,在短短的幾年裡,新加坡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有它的道理的。新加坡獨立之初只有58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第二字就是擠,小小的新加坡擁有550萬人口,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近萬人,是世界上最擠的國家之一。但是在現在寸土寸金的時代,有幾個國家願意把自己土地買出去,就算買也是有許多條條款款。土地是國之根本,不然歷史上就沒有那麼多戰爭來開疆拓土,這是錢買不到的。不過新加坡有兩個戰略。
一、利用泥沙的沉積來造陸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東口,受洋流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量泥沙沉積到新加坡以及周邊島嶼附近。有時為了保持馬六甲海峽的暢通,新加坡還要進行泥沙挖掘作業。這些泥沙的沉積,雖然對航道造成了影響,但對新加坡來說卻是一件好事。受泥沙沉積影響,新加坡獨立五十年間,陸地面積增長了數十平方公里,在這些沙土上種上植物,也是別具一格。
二、填海造陸
這種方式好多國家都在用,比如日本。相對於用沙來變成土,人為填海的方式,可以讓新加坡的領土面積快速的增長。為了能迅速的擴大領土面積,新加坡政府獨立後,自己家門口的海沙用的差不多了,怎麼辦呢?當然是從別個國家進口,從馬來西亞和高棉進口大量的水和海沙,水是新加坡必須的生活資源,那海沙呢?那就用來填海造陸。據統計從新加坡政府獨立開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加坡的領土增長了40平方公里。1980以後,隨著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填海造陸的規模又上了一個新臺階,至21世紀初,新加坡領土又實現了近百平方公里的增長。如今新加坡填海造陸面積,已達總面積的23%,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大的國家。在造陸的過程中人口密度也在增加。人口密度後來達到每平方公里7540人。
從最初的581平方公里到後來的721.5平方公里,有140多平方公里是人為增加的土地,可見新加坡在領土增加上還花費了很大的人力財力物力。
-
4 # 嘎嘎嘎嘎嘎嘎29
時代不同了,殖民時代,提過侵略獲取土地沒有那麼多國家譴責,"現代獲取土地已經十分困難,世界上已經沒有無主之地,侵略他國會被許多國家譴責
-
5 # 世紀佳緣VIP使用者
新加坡沒有機會買土地只能填海造地,1965年剛獨立時,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只有578平方公里,今日的濱海金融區、濱海灣、東海岸公園、樟宜機場、裕廊化工島、大士南工業區..... 統統是填海造地的成果。現在新加坡的國土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未來還要增加到766平方公里。這一兩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一點一點填海造出來的。
美華人購買土地也是當年走運才有機會購買,從1853年到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受到英法聯軍沉重打擊,國庫幾乎被軍費洗劫一空後面就出現沙皇賣阿拉斯加以解決經濟危機。
美國還從法國那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州,當時的路易斯安那州也是法國剛剛從西班牙手裡拿來,拿破崙那時正在歐洲跟幾大國開打無力守靠近英國當時還屬於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的路易斯安那所以賤賣給美國。
回覆列表
在這個寸土必爭的年代,誰還會出賣自己的土地呢?富裕的新加坡有的是錢,只要有人肯賣土地,它沒有理由不去買,但新加坡的鄰居都沒有多餘的土地,甚至像印尼這樣的國家還極具擴張性,不吞併它就不錯了,賣給他土地絕無可能。
新加坡為了擴大土地面積無所不用其極,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填海造陸,為了獲得填海造陸的沙土資源,新加坡與菲律賓、印尼、泰國、高棉等國,進行了長期的經濟互換,這其中的阻力也是很大的,在2000年前後,新加坡的鄰居都出臺法律,禁止對其出口沙土,連沙土都不願意賣給新加坡,土地就更不可能賣給它了。
如果以就近原則購買土地,新加坡能考慮的就只有馬來西亞和印尼,但這兩國都視土地如生命,印尼為了控制東帝汶、西幾內亞,長期與澳洲軍事對抗,面對亞齊地區的分離主義勢力也是毫不留情的鎮壓,甚至和馬來西亞為爭奪納土納群島而大打出手;獨立後的馬來西亞也積極控制沙撈越和沙巴,以達到領土擴張的目的,根本不可能賣地給新加坡。
(廖內群島是最理想的購買目標,但印尼就是不願意賣)
美國當年購買歐洲列強的北美殖民地,是建立在特殊時間節點上的,歐洲列強在19世紀並不把海外殖民地當作本土,充其量看成是勢力範圍而已,海外殖民地經常隨著歐洲戰爭的勝敗而易手,比如拿破崙賣給美國的路易斯安那,這塊地原本是法蘭西帝國北美殖民地的一部分(廣義上的路易斯安那包括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太陽王路易十四命名。在1803年美法達成交易時,法國實際上還未真正控制這一地區。
(藍色地區為廣義上的路易斯安那,包括密西西比河東西兩岸)
原本面積廣闊的路易斯安那,在1754~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被西班牙和英國瓜分,西班牙分到了密西西比河西岸和墨西哥灣地區的路易斯安那,英國則佔據了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地區,1783美國獨立後,逐漸將英國勢力驅逐出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廣大地區,截止到18世紀末,北美出現了西班牙、英國和美國三國爭雄的局面,法國則被徹底趕出美洲,直到拿破崙上臺後法國才具備捲土重來的可能。
1800年拿破崙在義大利展露軍事才華,擊垮了不可一世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將當時歐洲最富饒的義大利變成了法國的一部分,隨後近在咫尺的西班牙開始慌了,它害怕法國回過頭來報七年戰爭的一箭之仇,不過還好,拿破崙的要求僅僅是拿回西班牙佔據的那部分路易斯安那殖民地,而且在名義上還將一塊義大利的土地補償給西班牙, 就這樣路易斯安那在名義上回歸了法國。
(西班牙歸還給法國的路易斯安那已經嚴重縮水,失去了聖勞倫斯河—五大湖—大西洋連線法國的交通線,拿破崙只能取道加勒比海—墨西哥灣進入路易斯安那)
(法國進入北美腹地的通道,原本是聖勞倫斯河—五大湖,但在1800年之後這條路被英國壟斷)
但法國想要重新建立海外殖民體系並非易事,它首先要打造一支先進的海軍,出兵征服加勒比海的幾個島嶼據點,開啟通向墨西哥灣的通道,然後才能將兵力投送到路易斯安那。隨後,拿破崙命令自己的小舅子勒克萊爾將軍重新確立對海地、聖多明各等加勒比海島嶼的控制,為此動用有了幾千艘船和幾萬精銳法軍,但戰爭結果讓他大吃一驚,雖然在軍事上取勝並不困難,但加勒比海島嶼上的熱帶病奪走了大部分法軍士兵的生命。
(自己做的圖,湊合著看吧)
1802年,在增派援兵的過程中,法國將軍維克托統帥的遠征軍,在荷蘭港口斯盧伊斯準備登船出發時,因為海面結冰而動彈不得,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時,拿破崙已經沒有了重新控制路易斯安那的雄心,因為此時英法再次開戰,法國薄弱的海軍力量無法保護遠征軍的安全,權衡利弊之後拿破崙決定,將無法控制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賣給美國以換取它的支援,在北美洲拉攏美國對英國作戰,減輕歐洲戰場的壓力。
(法國陸軍進入美洲的難度不低)
1803年,拿到路易斯安那的美國高興的發狂,也隨即開始了與法國幾十年的蜜月期,並在1812年與英國爆發了爭奪加拿大的戰爭,很明顯這是為了策應在歐洲苦戰的法國,而為了專心對付歐洲強敵,英國也選擇對美國妥協,確定了美加北緯49度線的邊界,也為美國在1846年買下俄勒岡地區埋下伏筆。
(為爭奪加拿大,美英爆發戰爭)
說到這裡不難發現,美國能以購買的方式擴張是有一定前提的,就是英法兩國都無暇顧及美洲利益,而將殖民地當作政治籌碼出賣給了美國,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賣給美國亦是如此,至於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德克薩斯三個地區,則完全是仰仗實力的一種巧取豪奪,不管是哪一種,新加坡都學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