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有靠譜的答案,只是我的答案可能顛覆許多人的固有認知。
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許多人知道,當今社會面臨著不婚、離婚率升高的問題。究其原因,正是男女雙方無法就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分配達成協議、兩性關係無法實現平衡。因此,認真研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或消除其不利影響,應成為中國社會關注的重點。
一、要想正確地研究,首先必須對婚姻和愛情的概念有理性認識。
婚姻的本質,是男女基於撫養孩子形成的合作關係。有合作就必然有分工,大致可分為掙錢養家和家務(包括帶孩子)兩部分。只有雙方都覺得從中獲利而非吃虧,婚姻關係才能夠建立並維持,這就是所謂的兩性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女性對婚姻缺乏理性認識,經常性混淆婚姻與愛情的概念。這種前提下,是很難得出正確結論的。愛情,是男女基於性慾產生的好感。愛情對婚姻的作用有兩點:
1、婚前讓兩人互相選擇;2、婚後長期近距離接觸的潤滑劑。
對上述理性認識,許多人指責“太極端”。我對此的理解是指“把婚姻視為合作關係,貶低了高尚的愛情”。事實上,任何非血緣的人際關係都是合作關係,需要各當事人從合作中獲利。合作和感情並不排斥,大家都希望選擇有感情基礎的合作伙伴,一來可以降低外人離間的風險,二來面對內部摩擦時,當事人會更希望化解而非散夥。
二、歷史上的兩性平衡方式。
說當今社會兩性不平衡,參照的一定是歷史上的兩性平衡。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歷史上的兩性平衡方式。
簡單地說,就是古代統治者為了政治需要,而發明了傳宗接代的概念,其核心是讓男人相信“延續家譜是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注意,這一點是重中之重,是“傳宗接代”這一概念與“交配、繁衍”的區別。傳宗接代思想也構成了中國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中國與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
既然傳宗接代是男人的使命,那麼婚姻就意味著“女人幫助男人完成使命”。本來男性都是熱愛自由、不樂意被家庭牽絆的,這一點可以參照西方社會從古至今不乏單親媽媽的現實。中國男人接受這一使命之後,才對娶妻生子的態度由牴觸變為熱衷,並要付出“為養活老婆孩子而一輩子當牛做馬”的代價。
把傳宗接代視為男人的使命,然後婚姻就意味著“女人幫助男人完成使命,男人養活女人後半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兩性的平衡方式。男女在婚姻中各取所需,即都從婚姻中獲利。
三、傳統兩性平衡的打破。
如果這種平衡一直存在,就不會產生今天的社會問題了。那麼,傳統的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呢?
首先,科技的發展,使女性獲得了與男性相差無幾的掙錢能力,即女人不必再一味依賴男人提供物質保障;
其次,避孕措施的產生,使女性有了生與不生的選擇權。
這兩點,構成了現代女權的基礎。許多人、尤其是現代女性,始終相信“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是壓迫女性的,女人是打落牙齒和著血吞”。我告訴她們:“要相信中國女性既不傻,也不缺乏反抗精神”。從前沒有避孕措施,如果不能拒絕性行為就可能導致懷孕;掙錢又嚴重依賴體力。如果女性拒絕從前的規則,等待她的結果是什麼?單親媽媽唄。所以說,從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護了女性,而不能用現在的條件去評判從前的事。正如不能嘲笑“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為什麼不乘飛機、高鐵”一樣。
上述兩點,導致女性對婚姻和男人的期待大幅提高。尤其重要的是,社會依然認為婚姻的意義是女人給男人傳宗接代,如果不向男人索取高價,女人會覺得自己在婚姻中嚴重吃虧。女人的反應表現為兩方面:
1、無休止地向男人索取物質和精神關懷。例如各種傳統和人為製造的、可以索取禮物的節日和紀念日,要求男人提供彩禮和車房,甚至要求變更房產所有權;
2、既要男女平等,又要保留“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傳統福利,同時還要把貞操觀、三從四德等傳統婦道當做封建糟粕統統拋棄。
可對男人而言,按照傳統,他本來是不拒絕對女人付出的。但女人的過度索取,讓他們認為這是女人“以愛情之名、行壓榨自己之實”,由此引發反彈,這是當今社會兩性矛盾的根源。不向男人索取高價,婚姻令女人覺得吃虧;而讓男人全部買單,男人又會覺得吃虧。所以,兩性難以實現平衡,導致不婚、離婚率增高。
四、如何實現新的兩性平衡?
兩性矛盾在當今社會的表現,除了現實中的離婚、不婚現象日益增加外,多見於網路平臺上的兩性互相攻擊。男人罵女性拜金、虛偽,女人罵男性猥瑣、雞賊……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罵只會火上澆油,肯定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我一直建議,兩性需要坐下來進行冷靜和坦率的溝通,就彼此對婚姻的期待進行談判,明確彼此的權利和義務,重新達成協議並實現兩性平衡。但是,達成這種協議是存在許多困難的。
首先,是否還能像從前一樣、達成一個有普遍代表性的協議就是一個難題。從前的協議很簡單,先讓男人相信傳宗接代是自己的使命,然後就是“女人幫助男人完成使命,男人養活女人後半生”,全社會都接受這一規則。但在今天,社會的價值觀已經多元化。年輕人崇尚個人主義,一切以“享受當下”為原則,許多男孩已經為此放棄了傳宗接代的使命,但女孩卻還想把傳宗接代當做人情賣高價給男人;與之相反,許多男孩兒堅守傳統,而女孩兒卻貪圖個人享樂,讓她生孩子要價高到男人出不起。這個矛盾又如何解決呢?這個時代,又不能輕易動用國家力量。
其次,即使雙方都有結婚生子的願望,但社會價值的多元化又導致很難形成統一的平衡方式。婚姻作為一種合作關係,難免雙方都希望從中獲利而非吃虧,因此,都希望選擇條件儘可能好的另一半。都怕吃虧的結果,就是多數人選擇了和自己條件相當的人。如果女方的顏值很高,她就會試圖找經濟條件好的男人,並在很大程度上傾向於坐享其成,而非辛辛苦苦工作或做一名勤勞的家庭主婦。換句話說,她對自己的責任定位為“在家貌美如花”,併為男人家傳宗接代、開枝散葉。而男人通常也有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願意滿足她的心願。其實這也是多數女人的心願,問題是限於自身條件,難以找到有錢的男人。如此一來,什麼樣的女人可以坐享其成、什麼樣女人卻既要掙錢又要打理家務,如何形成統一規則呢?
因此,歷史上的統一的規則是很難形成了,只能在雙方都不缺乏理性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理想,分別達成協議。但說起來容易,“不缺乏理性”又豈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只能在我這種理性的心理和情感諮詢師的倡議下,儘量促成更多的人達成協議。
我對希望走進婚姻的年輕人的建議是:不要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分配存在“就應該怎樣的”成見,一定要在婚前達成協議,“先小人後君子”才是長久的相處之道。尤其是女性,不要認為就應該“男主外、女主內”,而是要做到“不放棄經濟獨立、不把孩子當作私產”。這麼做的意義,是儘快建立父子感情。否則的話,女人專心帶孩子,既不利於建立父子感情,也會讓男人覺得受到冷落,會把精力用於家庭以外。一旦發生婚變,男人不會過多顧慮對孩子的不利影響,而女人既要爭奪撫養權、又缺乏獨立的經濟能力,必然陷入困境。
五、婚姻的前景。
說實話,我對婚姻的前景並不樂觀。由於十月懷胎的經歷,母性天然無法割捨孩子。可以認為:假如有獨自撫養的能力,女人是不樂意與任何人分享孩子的,包括孩子的父親。因此,女性對婚姻的期待是“在缺乏獨自撫養能力的前提下,以分享孩子為代價,換取男人提供撫養支援”。需要注意的是,女人對“允許分享孩子”的要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自身獲得物質保障的能力而變化的。在科技不發達且沒有避孕措施的年代,女人更加依賴婚姻的保護,缺乏要價能力;而在今天,女人的要價能力隨著掙錢能力的提高而呈指數級增長,以致多數男人無法滿足女人的要求。許多女人曾表示:“既然男人無法滿足我的要求,索性不要婚姻,而是努力掙錢,以後自己養孩子”,也就是所謂“拒絕分享”。因此,婚姻的前景是走向消亡。
“有生必有滅”,我們對此不必過於悲觀。人類發明婚姻制度的意義,在於增加社會人口,進而增強社會的生產與防衛能力。而科技的發展已經使生產和國防不再依賴大量人口,同時已經產生了可以代替子宮功能的機器。當這種科技實現市場化後,婚姻制度也將完成其歷史使命。
這個問題,我有靠譜的答案,只是我的答案可能顛覆許多人的固有認知。
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許多人知道,當今社會面臨著不婚、離婚率升高的問題。究其原因,正是男女雙方無法就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分配達成協議、兩性關係無法實現平衡。因此,認真研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或消除其不利影響,應成為中國社會關注的重點。
一、要想正確地研究,首先必須對婚姻和愛情的概念有理性認識。
婚姻的本質,是男女基於撫養孩子形成的合作關係。有合作就必然有分工,大致可分為掙錢養家和家務(包括帶孩子)兩部分。只有雙方都覺得從中獲利而非吃虧,婚姻關係才能夠建立並維持,這就是所謂的兩性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女性對婚姻缺乏理性認識,經常性混淆婚姻與愛情的概念。這種前提下,是很難得出正確結論的。愛情,是男女基於性慾產生的好感。愛情對婚姻的作用有兩點:
1、婚前讓兩人互相選擇;2、婚後長期近距離接觸的潤滑劑。
對上述理性認識,許多人指責“太極端”。我對此的理解是指“把婚姻視為合作關係,貶低了高尚的愛情”。事實上,任何非血緣的人際關係都是合作關係,需要各當事人從合作中獲利。合作和感情並不排斥,大家都希望選擇有感情基礎的合作伙伴,一來可以降低外人離間的風險,二來面對內部摩擦時,當事人會更希望化解而非散夥。
二、歷史上的兩性平衡方式。
說當今社會兩性不平衡,參照的一定是歷史上的兩性平衡。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歷史上的兩性平衡方式。
簡單地說,就是古代統治者為了政治需要,而發明了傳宗接代的概念,其核心是讓男人相信“延續家譜是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注意,這一點是重中之重,是“傳宗接代”這一概念與“交配、繁衍”的區別。傳宗接代思想也構成了中國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中國與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
既然傳宗接代是男人的使命,那麼婚姻就意味著“女人幫助男人完成使命”。本來男性都是熱愛自由、不樂意被家庭牽絆的,這一點可以參照西方社會從古至今不乏單親媽媽的現實。中國男人接受這一使命之後,才對娶妻生子的態度由牴觸變為熱衷,並要付出“為養活老婆孩子而一輩子當牛做馬”的代價。
把傳宗接代視為男人的使命,然後婚姻就意味著“女人幫助男人完成使命,男人養活女人後半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兩性的平衡方式。男女在婚姻中各取所需,即都從婚姻中獲利。
三、傳統兩性平衡的打破。
如果這種平衡一直存在,就不會產生今天的社會問題了。那麼,傳統的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呢?
首先,科技的發展,使女性獲得了與男性相差無幾的掙錢能力,即女人不必再一味依賴男人提供物質保障;
其次,避孕措施的產生,使女性有了生與不生的選擇權。
這兩點,構成了現代女權的基礎。許多人、尤其是現代女性,始終相信“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是壓迫女性的,女人是打落牙齒和著血吞”。我告訴她們:“要相信中國女性既不傻,也不缺乏反抗精神”。從前沒有避孕措施,如果不能拒絕性行為就可能導致懷孕;掙錢又嚴重依賴體力。如果女性拒絕從前的規則,等待她的結果是什麼?單親媽媽唄。所以說,從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護了女性,而不能用現在的條件去評判從前的事。正如不能嘲笑“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為什麼不乘飛機、高鐵”一樣。
上述兩點,導致女性對婚姻和男人的期待大幅提高。尤其重要的是,社會依然認為婚姻的意義是女人給男人傳宗接代,如果不向男人索取高價,女人會覺得自己在婚姻中嚴重吃虧。女人的反應表現為兩方面:
1、無休止地向男人索取物質和精神關懷。例如各種傳統和人為製造的、可以索取禮物的節日和紀念日,要求男人提供彩禮和車房,甚至要求變更房產所有權;
2、既要男女平等,又要保留“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傳統福利,同時還要把貞操觀、三從四德等傳統婦道當做封建糟粕統統拋棄。
可對男人而言,按照傳統,他本來是不拒絕對女人付出的。但女人的過度索取,讓他們認為這是女人“以愛情之名、行壓榨自己之實”,由此引發反彈,這是當今社會兩性矛盾的根源。不向男人索取高價,婚姻令女人覺得吃虧;而讓男人全部買單,男人又會覺得吃虧。所以,兩性難以實現平衡,導致不婚、離婚率增高。
四、如何實現新的兩性平衡?
兩性矛盾在當今社會的表現,除了現實中的離婚、不婚現象日益增加外,多見於網路平臺上的兩性互相攻擊。男人罵女性拜金、虛偽,女人罵男性猥瑣、雞賊……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罵只會火上澆油,肯定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我一直建議,兩性需要坐下來進行冷靜和坦率的溝通,就彼此對婚姻的期待進行談判,明確彼此的權利和義務,重新達成協議並實現兩性平衡。但是,達成這種協議是存在許多困難的。
首先,是否還能像從前一樣、達成一個有普遍代表性的協議就是一個難題。從前的協議很簡單,先讓男人相信傳宗接代是自己的使命,然後就是“女人幫助男人完成使命,男人養活女人後半生”,全社會都接受這一規則。但在今天,社會的價值觀已經多元化。年輕人崇尚個人主義,一切以“享受當下”為原則,許多男孩已經為此放棄了傳宗接代的使命,但女孩卻還想把傳宗接代當做人情賣高價給男人;與之相反,許多男孩兒堅守傳統,而女孩兒卻貪圖個人享樂,讓她生孩子要價高到男人出不起。這個矛盾又如何解決呢?這個時代,又不能輕易動用國家力量。
其次,即使雙方都有結婚生子的願望,但社會價值的多元化又導致很難形成統一的平衡方式。婚姻作為一種合作關係,難免雙方都希望從中獲利而非吃虧,因此,都希望選擇條件儘可能好的另一半。都怕吃虧的結果,就是多數人選擇了和自己條件相當的人。如果女方的顏值很高,她就會試圖找經濟條件好的男人,並在很大程度上傾向於坐享其成,而非辛辛苦苦工作或做一名勤勞的家庭主婦。換句話說,她對自己的責任定位為“在家貌美如花”,併為男人家傳宗接代、開枝散葉。而男人通常也有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願意滿足她的心願。其實這也是多數女人的心願,問題是限於自身條件,難以找到有錢的男人。如此一來,什麼樣的女人可以坐享其成、什麼樣女人卻既要掙錢又要打理家務,如何形成統一規則呢?
因此,歷史上的統一的規則是很難形成了,只能在雙方都不缺乏理性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理想,分別達成協議。但說起來容易,“不缺乏理性”又豈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只能在我這種理性的心理和情感諮詢師的倡議下,儘量促成更多的人達成協議。
我對希望走進婚姻的年輕人的建議是:不要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分配存在“就應該怎樣的”成見,一定要在婚前達成協議,“先小人後君子”才是長久的相處之道。尤其是女性,不要認為就應該“男主外、女主內”,而是要做到“不放棄經濟獨立、不把孩子當作私產”。這麼做的意義,是儘快建立父子感情。否則的話,女人專心帶孩子,既不利於建立父子感情,也會讓男人覺得受到冷落,會把精力用於家庭以外。一旦發生婚變,男人不會過多顧慮對孩子的不利影響,而女人既要爭奪撫養權、又缺乏獨立的經濟能力,必然陷入困境。
五、婚姻的前景。
說實話,我對婚姻的前景並不樂觀。由於十月懷胎的經歷,母性天然無法割捨孩子。可以認為:假如有獨自撫養的能力,女人是不樂意與任何人分享孩子的,包括孩子的父親。因此,女性對婚姻的期待是“在缺乏獨自撫養能力的前提下,以分享孩子為代價,換取男人提供撫養支援”。需要注意的是,女人對“允許分享孩子”的要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自身獲得物質保障的能力而變化的。在科技不發達且沒有避孕措施的年代,女人更加依賴婚姻的保護,缺乏要價能力;而在今天,女人的要價能力隨著掙錢能力的提高而呈指數級增長,以致多數男人無法滿足女人的要求。許多女人曾表示:“既然男人無法滿足我的要求,索性不要婚姻,而是努力掙錢,以後自己養孩子”,也就是所謂“拒絕分享”。因此,婚姻的前景是走向消亡。
“有生必有滅”,我們對此不必過於悲觀。人類發明婚姻制度的意義,在於增加社會人口,進而增強社會的生產與防衛能力。而科技的發展已經使生產和國防不再依賴大量人口,同時已經產生了可以代替子宮功能的機器。當這種科技實現市場化後,婚姻制度也將完成其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