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火 重要“火種”:心火、肺火 主要症狀:口乾、目赤、耳鳴、失眠等 日常調理:泡腳 這就屬於“上症下治”的療法。很多時候,“上火”是由於“下涼”造成。所以,當火氣上升的過程中,就要透過下熱給上升的火氣“做引流”,讓其恢復“上涼、下熱”的正常狀態。泡腳時用中藥液或精油幫助促進全身的血液迴圈,讓下火的效果達到最佳。泡腳也可以達到提高睡眠質量的功效,這無疑對上焦去火也有不錯的輔助作用。 ◆中焦火 重要“火種”:脾胃火 主要症狀:食不知飽,胃泛酸,愛打嗝;或腹脹滿,飲食少進 日常調理:多吃黃色食品、改變用餐習慣 在五色食品中,黃色食品可以調理脾胃,也可以幫助降脾胃之火。比如南瓜,含有澱粉、蛋白質、胡蘿蔔素、維生素、鈣、磷果膠等成分,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對脾胃也有不錯的調和作用。 另外,最好三餐要定時,可以為自己訂一個“用餐鬧鐘”,讓每天的用餐時間固定。另外,不妨嘗試少食多餐,注意細嚼慢嚥,每口飯咀嚼20下,減少脾胃充血的時間,也就在另一個側面輔助胃部降火。建議在飯後10分鐘後去散步,讓脾胃有個舒緩的過程。在飯後適當散步,防止胃中食物淤積而導致脾胃上火。 ◆下焦火 重要“火種”:肝火 主要症狀: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多,甚至帶黃,還容易引起小便赤黃,大便乾燥等症狀。 日常調理:飲食清血、常飲花茶 去肝火最重要的是要清血,讓全身血液迴圈通暢,不妨多食用木瓜、燕麥。木瓜含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可分解體內的廢物和積累的脂肪,然後將其清除;而燕麥含豐富的纖維素,與蔬菜、果汁混合具有清除膽固醇的功效,又能調節血糖。 菊花茶可以疏散風熱,每天飲用可以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常常做做運動,也是加快迴圈的好辦法。 ■特殊時期特殊對待 每個月的那幾天 女人每個月分為四個階段,經前期、經行期、經後期,以及經間期,而前三個階段都非常容易上火。經前期、經行期上焦火的產生,所以在飲食上,需要以清淡為主,並保證下體不會著涼,才能將上火的可能性降到最小。而在經後期,人偏虛,下焦容易上火,最好進補些魚、肉等營養物質,補氣去火。 準媽媽時代 體內孕育著小生命,讓準媽媽的去火行動要格外小心。首先最好不吃中藥,連滋補湯鍋、補品都要慎用,以免對寶寶有所影響。有些孕婦在得知自己懷孕後就不再上班,在家待產,其實這更容易導致上火,每天定時做運動,有助於嬰兒的健康生產。但是要避免在上午8~10點以及下午5~7點這兩個空氣汙染最嚴重的時候進行戶外運動。 ■他們這樣敗火 1.早餐喝“去火粥” 王瑤的去火粥並非自創,取自一位老中醫的經驗,方法很簡單:先將大米煮成白粥後,取1張乾淨、新鮮的荷葉覆蓋粥上,再微煮片刻,揭去荷葉即可。非常適合夏末初秋食用。 2.拔罐療法 拔罐對溼熱盛的人治療效果快。現代人因為高糖高脂的食物攝入太多,所以有中醫師斷言,絕大多數的辦公族都有溼熱。李晶晶這個夏天都在嘗試拔罐,輔助治療自己臉上大而紅腫的痘痘,最近彙報見面的時候,真的發現痘痘都消了。 3. 刮痧療法 潘晴以前也很懷疑刮痧的科學性,想想好好的一個背,用牛角刮,怎麼不可能傷痕累累。後來比較大家背後的淤痕,才發現還是有其道理的。她的上焦每次刮過都特別黑,整條脊椎也是發紫。理療師詢問她是不是最近睡眠不理想。果然,她已經連續兩個月都不覺得睡覺是享受的事,每晚都不踏實。每天摸自己的後背都感覺很燙。現在她堅持了15次,週期性地去刮一下,果然顏色變淺,而且消得也快了。 ■中醫師們的潤燥養生計 黑白木耳養肺潤燥 “燥”是秋季氣候的主要特點。秋燥消耗津液,並從口鼻先行入肺。如果不及時化解,會出現口乾口渴、食慾不振、尿少便秘、體重下降、面板乾燥等現象。因此正常體質者秋季一般應以養肺平補為宜。黑、白木耳可以養肺,平補可選擇黑木耳、白木耳、銀杏、花生、無花果、萬壽果、烏梅等。 甘蔗加梨對抗內熱症 甘蔗有滋補清熱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作為清涼的補劑,對於大便乾結、反胃嘔吐、虛熱咳嗽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合有內熱的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大便燥結症較為適宜。 ——中醫科主任張蓉推薦 百合薏米補益肺氣 百合、薏米可以補益肺氣。對於有肺氣陰虛證象的人,可用百合、薏米仁、淮山藥、蜂蜜等補益肺氣。核桃仁、芡實、瘦肉類、蛋類、乳類等食物可以滋養肺陰。如傷及胃津、肝腎陰氣時,可用芝麻、雪梨、藕汁及牛奶、麻仁、海參、雞肉等分別滋養胃陰及肝、腎陰。 秋補佳品當屬芡實 中藥材芡實是一種“防燥不膩”的秋補佳品,分生用和炒用兩種。生芡實以補腎澀精為主,而炒芡實以健脾開胃為主。秋季使用芡實進補,最簡單的是製作芡實糊:將炒熟的芡實1000克研磨成粉,臨服時,取50-100克粉末衝開水調服。隨自己愛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
◆上焦火 重要“火種”:心火、肺火 主要症狀:口乾、目赤、耳鳴、失眠等 日常調理:泡腳 這就屬於“上症下治”的療法。很多時候,“上火”是由於“下涼”造成。所以,當火氣上升的過程中,就要透過下熱給上升的火氣“做引流”,讓其恢復“上涼、下熱”的正常狀態。泡腳時用中藥液或精油幫助促進全身的血液迴圈,讓下火的效果達到最佳。泡腳也可以達到提高睡眠質量的功效,這無疑對上焦去火也有不錯的輔助作用。 ◆中焦火 重要“火種”:脾胃火 主要症狀:食不知飽,胃泛酸,愛打嗝;或腹脹滿,飲食少進 日常調理:多吃黃色食品、改變用餐習慣 在五色食品中,黃色食品可以調理脾胃,也可以幫助降脾胃之火。比如南瓜,含有澱粉、蛋白質、胡蘿蔔素、維生素、鈣、磷果膠等成分,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對脾胃也有不錯的調和作用。 另外,最好三餐要定時,可以為自己訂一個“用餐鬧鐘”,讓每天的用餐時間固定。另外,不妨嘗試少食多餐,注意細嚼慢嚥,每口飯咀嚼20下,減少脾胃充血的時間,也就在另一個側面輔助胃部降火。建議在飯後10分鐘後去散步,讓脾胃有個舒緩的過程。在飯後適當散步,防止胃中食物淤積而導致脾胃上火。 ◆下焦火 重要“火種”:肝火 主要症狀: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多,甚至帶黃,還容易引起小便赤黃,大便乾燥等症狀。 日常調理:飲食清血、常飲花茶 去肝火最重要的是要清血,讓全身血液迴圈通暢,不妨多食用木瓜、燕麥。木瓜含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可分解體內的廢物和積累的脂肪,然後將其清除;而燕麥含豐富的纖維素,與蔬菜、果汁混合具有清除膽固醇的功效,又能調節血糖。 菊花茶可以疏散風熱,每天飲用可以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常常做做運動,也是加快迴圈的好辦法。 ■特殊時期特殊對待 每個月的那幾天 女人每個月分為四個階段,經前期、經行期、經後期,以及經間期,而前三個階段都非常容易上火。經前期、經行期上焦火的產生,所以在飲食上,需要以清淡為主,並保證下體不會著涼,才能將上火的可能性降到最小。而在經後期,人偏虛,下焦容易上火,最好進補些魚、肉等營養物質,補氣去火。 準媽媽時代 體內孕育著小生命,讓準媽媽的去火行動要格外小心。首先最好不吃中藥,連滋補湯鍋、補品都要慎用,以免對寶寶有所影響。有些孕婦在得知自己懷孕後就不再上班,在家待產,其實這更容易導致上火,每天定時做運動,有助於嬰兒的健康生產。但是要避免在上午8~10點以及下午5~7點這兩個空氣汙染最嚴重的時候進行戶外運動。 ■他們這樣敗火 1.早餐喝“去火粥” 王瑤的去火粥並非自創,取自一位老中醫的經驗,方法很簡單:先將大米煮成白粥後,取1張乾淨、新鮮的荷葉覆蓋粥上,再微煮片刻,揭去荷葉即可。非常適合夏末初秋食用。 2.拔罐療法 拔罐對溼熱盛的人治療效果快。現代人因為高糖高脂的食物攝入太多,所以有中醫師斷言,絕大多數的辦公族都有溼熱。李晶晶這個夏天都在嘗試拔罐,輔助治療自己臉上大而紅腫的痘痘,最近彙報見面的時候,真的發現痘痘都消了。 3. 刮痧療法 潘晴以前也很懷疑刮痧的科學性,想想好好的一個背,用牛角刮,怎麼不可能傷痕累累。後來比較大家背後的淤痕,才發現還是有其道理的。她的上焦每次刮過都特別黑,整條脊椎也是發紫。理療師詢問她是不是最近睡眠不理想。果然,她已經連續兩個月都不覺得睡覺是享受的事,每晚都不踏實。每天摸自己的後背都感覺很燙。現在她堅持了15次,週期性地去刮一下,果然顏色變淺,而且消得也快了。 ■中醫師們的潤燥養生計 黑白木耳養肺潤燥 “燥”是秋季氣候的主要特點。秋燥消耗津液,並從口鼻先行入肺。如果不及時化解,會出現口乾口渴、食慾不振、尿少便秘、體重下降、面板乾燥等現象。因此正常體質者秋季一般應以養肺平補為宜。黑、白木耳可以養肺,平補可選擇黑木耳、白木耳、銀杏、花生、無花果、萬壽果、烏梅等。 甘蔗加梨對抗內熱症 甘蔗有滋補清熱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作為清涼的補劑,對於大便乾結、反胃嘔吐、虛熱咳嗽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合有內熱的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大便燥結症較為適宜。 ——中醫科主任張蓉推薦 百合薏米補益肺氣 百合、薏米可以補益肺氣。對於有肺氣陰虛證象的人,可用百合、薏米仁、淮山藥、蜂蜜等補益肺氣。核桃仁、芡實、瘦肉類、蛋類、乳類等食物可以滋養肺陰。如傷及胃津、肝腎陰氣時,可用芝麻、雪梨、藕汁及牛奶、麻仁、海參、雞肉等分別滋養胃陰及肝、腎陰。 秋補佳品當屬芡實 中藥材芡實是一種“防燥不膩”的秋補佳品,分生用和炒用兩種。生芡實以補腎澀精為主,而炒芡實以健脾開胃為主。秋季使用芡實進補,最簡單的是製作芡實糊:將炒熟的芡實1000克研磨成粉,臨服時,取50-100克粉末衝開水調服。隨自己愛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