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西大槐樹人

    這是因為張良是個深謀遠慮、足智多謀的人才,最初,劉邦並未直言要殺張良,反而要加封他三萬戶封地,但是張良直接拒絕了,因為他心裡明白劉邦看似是在加賞,實則是不信任他的表現。

    張良直言拒絕優厚的俸祿,只要了和劉邦見面時的一塊地,還告訴劉邦說他對現在的狀態很滿足,現國家政局穩定,為南韓報仇和受封的心願都已達成,此生便無憾了,張良的遠離政權、不理朝政取得了劉邦的信任,在此後劉邦排除異己的過程和皇室之鬥中都極少參與,儘量避免自己被捲入其中,使自己沒有給劉邦帶來威迫感,從而免於被誅殺的下場,這樣說來,張良的智慧是值得後人學習借鑑的。

  • 2 # 蘑菇雅說

    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有許多的皇帝在一統天下之後,都會對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進行奪權勸退,甚至是趕盡殺絕,而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便是這樣。

    在西漢建立以後,漢初三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壓,其中韓信甚至身死,那麼為什麼張良卻能偏偏逃過一劫,只是僅僅被削了權力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急流勇退

    張良作為漢初三傑之首,他十分清楚劉邦的為人,深諳帝王之術,當劉邦的天下統一了,其他功臣們都抱著享福的思想的時候,張良卻已經很早的預料到了,劉邦會怎樣對待這些他曾經的“戰友們”,所以為了能夠保全自己全身而退,他並沒有貪戀那些名利和富貴,他知道這個時候我已經不需要幫忙了,不能再像從前那樣來嶄露頭角。劉邦這個時候已經是皇帝,需要顧及他的面子和地位。所以他甘願退居二線,去地方做一個沒有實權的侯。

    號召力的不足

    在這一點上,張良和蕭何、韓信等人有十分大的區別。韓信是漢王朝的大元帥,掌握著天下的冰泉,在軍中也很有威信;蕭何在劉邦征戰天下的過程中,主要擔任後勤補給,主管關中事務,類似於一個後勤部長的職務,因為蕭何長期處於關中,所以他對於關中士兵,以及一部分的軍隊,也是擁有極大的威信力,而且他的治理水平也是廣受認可。

    與他們兩者不同。張良雖然同是漢初三傑,但是他在楚漢戰爭的過程中,主要是以謀士的身份在劉邦的左右,充當著一個出謀劃策,決勝千里的任務,所以與直接接觸將士們的蕭何韓信不一樣,張良在軍中的威信不足使得劉邦更安心。

    知足就好

    漢六年(公元前201)正月,分封有功之臣。張良雖沒有戰功,高帝卻說: “子房的功勞是運籌帷幄,決定千里之外的勝利。請自己在齊任意挑選三萬戶。” 張良推辭道:“開始臣是在下邳起家,和皇上在留縣相會,這是上天把臣託付給陛下。陛下采納臣的計策,幸而有時還能有成效,臣希望把留地封給我就夠了,不敢接受三萬戶。” 於是劉邦就封張良做了留侯,,當時是和蕭何等功臣一起受的封。張良的不爭功不貪財,既得了一個相對豐厚的獎勵,又不會為自己引來殺身之禍。

  • 3 # 浮生雅士

    我們從3個人的性格特徵,軍事政治理念,和人生報復來具體分析,其實很容易看出3人的命運!!! ﹉﹉﹉﹉﹉﹉﹉﹉﹉﹉﹉﹉﹉﹉﹉﹉﹉﹉﹉﹉﹉ 先說韓信,韓信,西漢開國功臣,傑出軍事家,後人稱兵仙!韓信乃帥才,“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對他在軍事上作為開國元帥的高度評價!但韓信天性好遊蕩,從小放浪不羈,能在受胯下之辱後發憤圖強,被蕭何發掘,說明他在性格上是不觸怕任何人的,這點在對項羽的軍事戰爭中也能夠淋漓盡致的提現。但是他這種能力在戰爭年代是優點而在和平年代就是危險,劉邦在政治上屬於滅霸級別的人物,對韓信當然會有所防範,也屬於正常現象!劉邦其實心裡一直想殺韓信,但是又不好殺韓信,所以讓他當個空頭齊王,不斷給他變換封地,後面直到把他放在眼皮底下封個淮陰侯。但劉邦她老婆呂后何許人也,她心狠手辣,想著整天這樣提心吊膽,還不如殺之痛快。呂后串通蕭何引韓信進宮,在小黑屋裡,韓信被脫光了衣服,用竹籤一根一根的直到刺死。所以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之死屬於必然,在劉邦看來他性格沉穩,又手握兵權,乃開國第一功臣,放在身邊就是炸彈,也行韓信只有學越國范蠡那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但想想讓一個開國元帥放棄一切他一生為期奮鬥的理想又是何等的難,所以韓信必死無疑,只是時間問題!! ﹉ ﹉ ﹉﹉﹉﹉﹉﹉﹉﹉﹉﹉﹉﹉﹉﹉﹉﹉﹉ ﹉ ﹉﹉﹉﹉﹉﹉﹉﹉﹉﹉﹉﹉﹉﹉﹉﹉﹉﹉ 蕭何,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對於權術而言,蕭何比韓信要強很多。面對劉邦對功臣的猜疑,蕭何是自毀形象,強行犯錯,使得百姓攔路上書,控告蕭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在政治和名聲上給自己抹汙! 最後,蕭何成功的運用自己的智慧,消除了劉邦對他的疑心。劉邦也能看出來蕭何的用心,在劉邦時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遊走在政治的刀刃上。但是 劉邦死後他兒子卻不吃這一套,最後蕭何是被拘家中病重而死!其實蕭何在漢的政治上已經是非常聰明的人了,但是他的過於聰明以及為人讓劉邦覺得蕭何是政治家而不是野心家,能自汙名聲,不染兵權也才能夠不被烹殺,但是此生也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終為空,最後病死家中! ﹉ ﹉ ﹉ ﹉﹉﹉﹉﹉﹉﹉﹉﹉﹉﹉﹉﹉﹉﹉﹉﹉﹉ ﹉ ﹉﹉﹉﹉﹉﹉﹉﹉﹉﹉﹉﹉﹉﹉ 3. 張良,安徽亳州人,原為南韓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南韓,結交刺客,狙擊秦始皇未遂。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為其重要謀士。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是劉邦的絕對參謀長。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張良給劉邦的感覺就是神人,知道劉邦的太多內幕,而且對於劉邦的性格非常瞭解,清楚劉邦只能是患難兄弟,不能是共富貴,後看到韓信英布和彭越等前後被殺,張良非常心寒,深悟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韓信等人的運氣會落到本人身上,乃上朝辭官,劉邦再三挽留,但張良去意已決,納還冠蓋,辭朝而去,至白雲山處修道成仙。張良的知進退,所以留得仙風道骨逍遙快活而終?

  • 4 # 書史煙雲

    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功勞最大的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蕭何和張良,被世人譽為漢初三傑。

    然在漢朝建立後,劉邦為鞏固統治,開始拿功臣開刀,刀刃第一個就對準韓信。我認為韓信被殺固然與他狂傲的性格有關係,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劉邦非常忌憚他,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已是晚年,而韓信卻正當壯年,才三十幾歲,劉邦在世時尚可壓制住韓信,但劉邦死了之後就無人能夠壓得住韓信這條潛龍了,劉邦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劉邦才會默許呂后在他征討英布時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中殺死。

    再說蕭何與張良,他們均是劉邦身邊的頂級謀士,出謀劃策或許非常厲害,但他們在軍隊中毫無根基,比韓信的威脅要小得多,所以劉邦自然就會對他們網開一面,沒有必要非得殺之而後快不可。

    況且張良有自知之明,主動歸隱山林,劉邦就更加對他放心了。而蕭何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非常清楚劉邦對他的戒心,於是在劉邦征討英布的過程中,先是聽取幕僚的建議將自己的子侄送到劉邦身邊,然後假裝貪汙讓人檢舉揭發,特意將自己的名聲搞臭,使得天下人都鄙夷他,所以當劉邦在拘禁蕭何期間聽到蕭何在世人眼中的貪汙形象後,對蕭何的戒心逐漸放下,然後將他放了出來,非常放心的讓他繼續在朝中為官,為劉氏江山效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敬畏”,你認為這說話對嗎?父母會嫌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