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丅FK
-
2 # 享之1997
古代久遠,不知題主問的是哪一個階段,可能是最近觀看《大秦賦》中冰天雪地,大雪紛飛的場面,而認為那時比現在冷吧,其實不然,這些大雪紛飛的場面是導演虛構的,古代秦漢時期,是中國氣溫比較高的時期,那時的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兩度左右,那個時期北方的草原比現在要茂盛,因此才導致了當時匈奴的強大。
近一萬年來,氣溫較高的時期當屬大禹時期,那時氣溫比現在要高三到四攝氏度,氣溫升高致冰川融化,導致了史前的大洪水,同時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比較冷的是明清兩代,那時的平均氣溫比現在低二至三度,江南飛雪是常事。
氣溫驟然變冷,會導致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生活困難,為了生存,他們就會南侵農業地區,歷史上的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時期就是氣溫劇烈變化的時期。
-
3 # 愛寫文章的大叔
要說那時的天氣怎麼冷,就莫說是古代,就是當代的5.60年代前一些說起來應該人人知道,是要比現在當今冷得多,我們說起來也不算什高齡的老者,年紀才72歲。
記得在5幾60年代間還是少年兒童時代,那時的雨雪就比現在大和冷,別處我們有所不知,就將我處本地來作回憶對比,幾乎要比2008年那場雪泠大,而且週期長,每年只要進到冬至左右就是連天的雨雪難有間斷時天,直接要繼冷到立春過後的雨水節左右才開始暖和。
就憑扣泠的程度就相當利害,1958年前還沒有舉行大躍進總路線和大鍊鋼鐵時,各處山林都還是原始態很茂密,時常聽到華南虎的嘯叫聲種野山羊找伴的叫喚聲。到了冬季結冰階段,泠層一天天的加厚,經常聽到被泠壓斷樹木的咔嚓音,待到春上籌柴火時就去修撿,得到被損壞的樹木枝丫兩年都燒用不完。
當時的田野都是泡冬的爛田多半,水的皮面結成2——3公分厚的冰層,我們小孩跑到上面去溜耍玩藝。拿著四腳板凳在冰層上倒著推滑著跑都沒問題不會破裂,玩高興了就忘記了冷,手和腳就被冷成了凍瘡,幾先還不覺得怎麼樣,待到回家烤火復原後,皮肉就開始發癢,癢得很難受就用手亂抓,把血都抓流了出來又被感染灌膿了,就要苦捱到來年二月間才痊瘉。
現在有著溫度表測量下,最冷時是零下七,八度左右,就覺得冷得不得了,按那時的那種冷法最起碼是零下十二三度還不止,就這樣的比例往前再推,證明古代要比現在還要冷得多啊!
-
4 # 地理縱橫
古代冬天比現在冷嗎?不能一概而論,有冷也有暖的時候,總體來看古代冬天比現在還冷。近些年來總的趨勢是暖冬出現的年份越來越多,今冬三波冷空氣,一波比一波強,近兩天全國大部分低溫,很多地區創下了近十年的低溫記錄,即使這樣,今年冬季的冷較之四十年前的冬天氣溫還是偏高。我們看看國家氣候中心統計了1951~2018年冬季平均氣溫距平圖
我們取1981~2010年冬季平均值,其它年份與之相比較,我們發現: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冬季氣溫更低,天氣更冷,例如1967年比現在平均氣溫還低2.94度,冬季更冷,這意味著我們近30多年來的冬季氣溫遠遠高於那個年代。
自80年代中期以後,冬季氣溫一路走高,出現冷冬的年份越來越少,2016竟然高出1.95度,而且冷冬出現的機率越來越低。
上述統計只是反映出冬季平均氣溫,這裡面不包含著極端氣候變化,事實上2016年1月底有一波強寒潮爆發,雪線打到了華南沿海地區,廣州、深圳都飄起了雪花,創下了多少年罕見低溫紀錄,就在人們紛紛揣測當年是最冷的冬季,可是統計結果2016年卻是暖冬,而且冬季平均氣溫高創出了紀錄——1.95度。
這也說明了一個冬季冷不冷給人們的感受是極端最低氣溫的出現,今年雖然天氣這麼冷,未必是冷冬,也許接下來的日子裡,氣溫一路飆高,結果可能還是暖冬,所以未來的年份暖冬是大機率事件。
我們再看看中華文明五千年曆史氣溫是怎麼變化的(竺可楨氣候變化圖), 上圖近2000年來氣溫變化圖,年平均氣溫在1~ -2度之間變化,有三分之二時間氣溫偏低,比現在還冷,年平均氣溫低2度左右,只是在隋唐五代、北宋時期氣溫偏高,偏高1度左右,與現在天氣接近。目前恰恰是歷史上偏暖週期,所以古代比我們現在要冷。那麼現在這個暖期要持續多長時間呢?
隋唐五代~北宋大致經歷了約500年暖期,南宋~清末經歷了約700年冷期,從上個世紀初期開始氣候轉暖,已經有100多年,如果按照500年為週期的話,還要持續350年左右,如果以700年為週期的話,還要持續550年。
人類歷史時期地球上氣溫變化還比較平穩,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經歷好幾次大冰期,很多生命滅絕,如中生代恐龍。所以說盡管我們今年的冷暖,感覺變化過於劇烈,可以與大冰期相比較依然是最溫和的變化。
氣候變化也能反映出朝代更迭,隋唐五代~北宋期間是歷史上少有的暖期,總計持續了500多年,這時期是中國歷史少有鼎盛時期,氣候溫和,水草肥美,北方少數民族生活穩定,很少南下進犯中原,所以這段歷史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創造出燦爛的文化,是中國少有的盛世年華。
從南宋起,氣候轉冷,蒙古地區降水量減少,氣候轉冷,少數民族部落生活艱難,被迫南下進犯中原,為了生存進行一場場廝殺,最終民不聊生,號哭轉徙,是歷史上最悲催的朝代。氣候變化直接導致朝代興衰。
如果我們與隋唐五代時期相比較,暖期還沒有達到鼎盛時期,也就是氣溫還會升高,未來暖冬越來越多,這個暖冬是我們人類工業生產帶來的“溫室效應”,還是地球固有周期變化,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地球上現在人口達70多億,遠遠高於1500年前的隋唐五代時期人口,人類活動排放的CO2遠遠超於那個年代,有可能促使氣溫升高的更快,暖期週期時間更長,這個因素我們不能忽略。
為此我們控制碳排放,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可以讓氣候變化更平穩,暖期不會大幅振盪,這是我們承諾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要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時全世界各國聯合起來,共同維護好我們的家園。
-
5 # 樓盤網
應該是更冷的!
雖然我沒有生活在古代,但近代我還是瞭解一點的!
我奶奶爺爺是出生在1920年以後的人,後來他們和我說,以前我們家前面的河到了冬天的時候都是結冰的,如果去河裡面打水還需要帶一根木板才行,因為要把冰打碎才能行,而且那時候的冰上面還能夠走人。但自打我出生以來,雖然我們那的河裡依然在冬天也結冰,但冰的厚度很薄,而且也不能在上面走人,很明顯氣溫沒有我奶奶爺爺那時候冷了。
在就是我小時候,冬天基本上會下大雪,每年雪都能下二三十釐米深,但這些年很少下雪了,即便是下雪厚度能有10釐米已經算不錯了,冬天的氣溫基本上在度以上了,我是湖南人,這塊湖南人應該都深有感受,即便是我這二三十年的感受也很明顯,氣溫沒小時候低了。
其實也是因為現在時代發展了,工業化規模更大了,科學家都說這些年全球氣溫一直處在一個上漲的環境下,北方地區可能感受不明顯,但南方地區就非常明顯了,以前聽人說南嶺以前都是下雪的,但現在南嶺基本上看不到雪了,過了長江南方每年少有下雪!
古時候工業不發達,所排除的一些升溫氣體也很少,那時候氣溫大機率比現在低很多,很多古詩詞裡面都有形容!
-
6 # 使用者畢長華
。。不冷。因為,如果比現在冷,曹衝就無法稱象了,遼寧、內蒙更不會發現大量的恐龍化石了!
-
7 # 小陳太太
我認為應該是比現在冷的
1.古代的取暖方式比較單一,而現代的取暖有燒火,燒煤,用電等多種形式
2.古代傳統農業為主,汙染少,現代工業發達,汙染多,城市熱島效應,全球變暖。
3.古代出行就是轎子馬車不保暖,現代飛機,汽車暖氣很足。
遠的不說,就拿我小時候來講,九幾年穿著做的棉襖棉褲(純棉花),在黑龍江出去會凍哭,現在穿著買的加絨打底褲就過冬了。
所以我認為相同地區,古代會更冷一些
-
8 # 北極雪兔94501305
古代冬天當然要比現在冷,雖然不能穿越古代,但從文獻記載可以得知要比現在冷,比如成語,冰天雪地,鵝毛大雪,寒風刺骨……。
就拿頭幾十年來說吧,冬天經常下雪、小雪,中雪,大雪,加之五六級北風吹著,零下20一30度,道路上的雪,十幾天不化,可見冬天寒冷至極。
最近幾年,由於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冬天不像冬天了,都成暖冬了。
回覆列表
古代的冬天到底是冷還是不冷?由於沒有親身經歷過,在這裡不敢亂說,但是我所經歷過的六、七十年代的冬天,相比今天可是冷上不知多少倍。
記得六十年代初期,在遼寧東部山區,一到數九寒天,立刻到處都是冰天雪地,大雪過後一片白茫茫的,山上背陰處的雪窩子能夠沒過膝蓋,一直能保留到三月份也不化,為了防冷,社員們戴上狗皮帽子穿上靰鞡,上山打柴禾,因為樹木被凍的很脆,只要用斧子在樹根部砍一下,接著用斧子頭一敲樹就應聲倒下了;還有一部分社員就是刨糞,像山一樣的糞堆,表面冰凍層至少二尺多深,大洋鎬刨上去開始只是一個白點,對準這個白點繼續刨下去才能刨開,這兩樣農活為什麼要趕上極寒天氣幹呢?主要是這兩個活兒是需要出大力氣的,幹一會兒身上就能出汗,所以最後幹到一定程度什麼狗皮帽子,還有棉外套統統脫掉,因為熱的受不了。
那時候的冬天真的很冷,現在這個冬天過的太溫柔了,哪有冬天的樣子,現在都是二九快要過去了,河面還沒見結冰,真的讓人有所懷疑,這還是冬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