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幣圈大財主

    《政治經濟學原理》內容精要:全書共5編,主要論述生產、分配、交換、社會進步對生產和分配的影響及政府的影響等問題。

    《原理》首先確定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範圍,認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物件是財富、財富的性質及其生產和分配的法則。但作者同時卻把社會經濟繁榮與衰落的原因,包括精神、心理和人類天性等因素也列入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範圍。

    接著,《原理》詳細論述了生產規律與分配規律的不同性質,這是該書的中心論題,也是作者的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礎。

    在作者看來,生產規律具有永久的自然規律的性質,因此,他把一切時代的生產都歸結為勞動、生產工具和土地等抽象要素的生產;分析生產一般條件的真實意圖是從生產的一般條件出發來論證生產是不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是純屬永恆的自然規律的事情,進而抹殺了資本主義生產與其他歷史階段的生產之間的本質差別,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當作一切社會生產的一般自然規律看待,有意為資本主義生產作掩護。

    對分配規律,《原理》認為它與生產規律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是一種具有歷史性質的規律。作者承認資本主義分配關係是一種暫時的歷史關係,這是一種進步。但他拋棄了勞動過程的歷史形式,只把分配關係看作是歷史性的東西,而不把生產關係也看作是歷史性的東西,割斷了生產與分配之間的聯絡,忽視了分配關係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性質所決定的,即認為分配關係是由人們的意志和感情任意決定的。

    《原理》認為,任何社會生產都必須具備勞動、資本及自然所提供的材料或動力這3個要素。

    對於勞動,作者認為它既是體力和腦力的支出,也包括由這些支出引起的主觀感受。勞動所生產的效用有3種:一是固定並體現在外界物件物上,這是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二是固定並體現在人身中,這是一切培植自身或他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勞動;三是既不固定也不體現在任何物件上,這是給人們提供一定快樂或避免煩惱、痛苦的運動的勞動。但作者強調,一切直接或間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都是生產性勞動,反之,則是非生產性勞動,調和了關於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傳統觀點。

    對於資本,《原理》認為資本是先前勞動生產出來的由蓄積而儲存下來用於維持生產性勞動的物質產品,但作者卻把資本與構成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混為一談,既把資本看作是用於生產的物質產品,又把它看作是生產關係。

    對於自然所提供的材料與動力,《原理》認為,它們是進行生產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它們所包括的都不是勞動的生產物,而是生產的自然要素,即土地,因而提供農作物資源的土地是各種生產要素當中最主要的。

    此外,《原理》還分析了生產諸要素增加的規律,認為生產的增加不僅取決於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而且還依存於生產要素的增加。但作者在分析該規律時,卻把斯密等人的資本積累規律和馬爾薩斯等人的土地報酬遞減規律及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的“人口規律”綜合在一起進行論述,來證明生產規律是一種永久的自然規律。

    《原理》對資本主義分配的考察,首先分析的是工資。作者認為,工資主要取決於勞動的需求與供給,即取決於人口與資本;物價的漲跌,通常是透過影響勞動的供給來影響工資,或透過影響資本的增減來間接引起對勞動需求的變化而影響工資。而實際工資水平的決定,主要取決於人口的多少,取決於勞動人數及其用來購買勞動的資本及其他基金的比例,作者把資本主義條件下工資低下的原因歸之於勞動階級人口過多。

    作者認為,勞動者的工資是勞動的報酬,而資本家的利潤則是忍欲的報酬,總利潤分為:忍欲的報酬——利息、冒風險的報酬——保險費和管理的報酬——監督工資。

    對利潤率的決定,作者認為,國家的利潤總量取決於生產物的數量,即勞動的生產力,和勞動者在其生產物中所取得的比例,即勞動者的報酬與其生產額的比例。利潤率只取決於第二個因素,與勞動者的報酬成反比。勞動的效率、勞動的工資(勞動者的真實報酬)和這真實報酬所含物品的生產費用或獲得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63532費用支配了利潤率,利潤率的變動取決於一國任何時間所確定的一個誘使人們進行儲蓄,並把儲蓄轉為資本的最低必需的利潤率,而這種最低利潤率又取決於人們的遠慮和投資的安全。

    作者把商品價值中的不變資本分解成3種收入,因此,他對利潤率的分析,混淆了利潤與剩餘價值、利潤率與剩餘價值率,錯誤地作出了利潤與勞動費用成反比、利潤率是利潤與工資之比的結論。實際上,他把勞動生產率對真實工資的高低、真實工資的價值量變動對剩餘價值的影響,錯誤地表述為勞動生產率對利潤的影響,認為總利潤等於勞動總產品扣除勞動報酬後的餘額,完全忽略了總產品中的不變資本。

    對地租的闡述,作者基本上重述了李嘉圖的級差地租理論。

    《原理》在闡述價值理論時,認為價值論不是政治經濟學的主題,財富的生產與價值無關,只有分配是由競爭決定時,才與價值問題有關,而交換依然是競爭社會中決定財富分配的根本法則,但他又承認在商品社會中,價值問題仍是“根本問題”。

    關於商品的價值問題,作者區分了使用價值、價值、價格等概念,認為使用價值就是商品滿足慾望或適合目的的能力,一物的交換價值不能超過其使用價值,把價值規定為相對價值,否定價值是商品的內在屬性;把價格定義為表示一物與貨幣的相對價值,當貨幣的一般購買力不變時,價格就表現為該商品的一般購買力,它的交換價值,並承認價格會普遍升降,但否認價值(實際上是相對價值)會普遍升降。

    穆勒在用生產成本解釋商品價值時接受了李嘉圖關於價值主要取決於耗費勞動,其次取決於工資、利潤的見解,而在分析工資、利潤等影響價值的具體機制時,否認了絕對價值的存在,僅把價值看成是商品之間交換的比例,從而工資、利潤等普遍變化不影響價值。我們可以看出,穆勒的價值論是生產費用論和供求論的調和折衷。

    穆勒認為,在國際貿易中生產費用決定商品價值的法則不適用,商品的價值主要取決於供求關係及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這是對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的重要補充。

    《原理》認為,社會經濟的進步即增長,主要表現為社會支配自然能力的增加,人身和財產的安全和自由支配權的增加,以及各種形式的合作能力的增加;經濟增長取決於人口增長、資本增加和技術進步。社會進步能增加地主財富,勞動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利潤有所下降;在作者看來,利潤下降,會使經濟增長停滯,這是一種財富分配公平、人口增長得到控制、勞動減輕、休閒時間增加、個人自由發展的“理想社會”。穆勒主張,人們的事務,應由切身利益攸關的人自由去經營,不受規律限制,不受政府人員干預。他由此認為,經濟增長的一般辦法和基本原理是自由放任,把經濟自由主義作為資本主義制度和政治經濟學的基本信條;他贊成政府對社會事業的干涉限在最狹小的範圍之內,只能干涉一些與公眾便利最有關的事項。

  • 2 # 銀河小嘎嘎

    政治經濟學將經濟學問題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範疇內,在引入階級概念的前提下將財富作為具有效用和交換價值的物品來研究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問題。對於生產,政治經濟學原理主要探討了生產的各要素、生產力決定要素、和生產的增長規律;對於分配,由國家制度和社會分層來決定。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意義在於它是對前人的各種經濟學理論的提煉和昇華,並賦予了社會屬性和政治特徵,具有承前啟後的現實意義。

  • 3 # 信託老高

    政治經濟學原理,是一門以人類社會生產關係即經濟關係為研究物件的科學原理。

    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和資料的生產及分配的規律。

    當人類學會使用工具的那時候開始,一系列社會活動中的物質變得集約化了。

    社會上一些強者就開始統一絕大多數的生產資料和物質,再進行尊於當時背景進行分配;以達到社會及階層的有序發展和進步。

    其基本原理就是生產資料的集中統一後再分配,產生更多的生產資料後再集中再分配,迴圈往復的過程再淘汰掉落後的生產資料。

    在這過程中社會就會得到進步,經濟就會得到發展。使得整個人類文明社會得到發展和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次中東戰爭為什麼土耳其都沒真正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