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弦軍事
-
2 # 原創點評
這個問題太幼稚了,核導彈、核潛艇、核航母都很輕鬆了,一個火炮射核炮彈當然不在話下了,比這小的火箭筒都有,下面我給大家說美國和前蘇聯的各一個奇葩的小型便利核武器的實際例子。二戰後,世界並沒有因為戰爭的勝利而真正的和平過,二戰後美國與蘇聯直接進入冷戰。軍備競爭衍生出了許多瘋狂奇葩的武器。尤其是這個時期的核武器系列研發逐漸成熟,美蘇想把核武器向更便利更簡單的常規化戰爭方面靠攏,蘇聯就弄出了“大伊萬”、奧卡原子炮、T-15核魚雷。美國整出了“原子安妮”“核火箭筒”等等一系列喪心病狂的武器。美國研製並實地測試了的M-388核火箭筒,成為了最具笑話和最沒人性的一款小型便利核武器。M-388採用的是W54核彈頭,最大射程只有4公里,而這種本身又沒有任何的對核爆炸和核輻射的隔絕的自我保護,一旦發射出核彈頭,任何人都逃不出核爆炸和核輻射的波及範圍。包括使用者爆炸範圍內寸草不生無一生還,絕對的第一同歸於盡的自殺神器,屬於現在恐怖分子的自殺式炸彈襲擊的祖師爺了。原本這款武器是用於前線對抗和阻擋蘇聯的,但在實踐實驗後就被這種徹底同歸於盡的結果所嚇到,剛出生就夭折了。蘇聯“超頻”-6,最小的核地雷,就是後人傳說中的“核手提箱”也是核武器小型化的極端產品。克格勃和特種部隊專用,初期大小尺寸在60×40×20釐米尺寸,重量40公斤,並配備有一個計時器,核材料選用鈾和釷元素。後期重30公斤,45×35×30釐米的尺寸。10-15分鐘便可安裝完畢。絕對的世界第一恐怖神器,美國曾經對此物深有恐懼。據說在蘇聯解體後還丟失了一枚“核手提箱”至今都下落不明,美國曾經為了免除後患尋找這個手提箱連續翻天覆地的找了多年。
-
3 # 雛菊西瓜Peterpan
1953年美國就實現了號稱“冷戰魔炮”的原子炮的試射,一發280毫米原子炮單相當於4000枚155毫米炮彈。之後美國進一步將核炮彈的口徑縮小到203毫米和155毫米並進入實戰部署階段,以適應美國各種口徑的榴彈炮。另外,美國還搞過喪心病狂的核火箭筒,這種被稱為“最蠢的武器”被認為會傷害己方發射人員。
1935年5月25日,美國在內達華州實施了首次原子炮試射,其型號為M65型原子炮。口徑280毫米,46倍徑,戰鬥全重85噸,最大射程29公里(核炮彈)。發射準備時間15分鐘,發射W19型核炮彈,直徑280毫米,重量364公斤。核炮彈出膛後19秒爆炸,爆炸地點距離發射陣地10公里,爆炸高度160米,爆炸當量1.5萬噸TNT當量。該炮之後進入實戰部署,1963年退役封存。這種炮安全係數被認為太低,因為核武器雖然把敵方有效殺傷,但也有可能傷害到己方人員。
隨著核武器技術發展,當量可控以及小型化得以實現。所以美國實現了203毫米和155毫米核炮彈的研製。
W33型核炮彈203毫米核炮彈,主要為M110型203毫米火炮研製,爆炸當量未知。
W48型核炮彈為155毫米核炮彈,主要為M109Al/A2自行榴彈炮、M198牽引榴彈炮和M114A1榴彈炮研製,炮彈長864毫米,重量僅54公斤,爆炸當量1000噸TNT,部署數量超過5000發。
最後介紹個喪心病狂的核火箭筒(你也可以叫他無後坐力炮),M388型核火箭筒,用於發射W54型微型核彈頭。口徑280毫米,戰鬥部W54核彈頭重量23公斤,爆炸當量10-250噸。是世界上最小的核武器。但是這個東西可能會殺傷到自己人,所以被稱為最蠢得核武器。而且這個火箭筒精度很感人,誤差特別大,發射後48小時內人員難以進入,實際上沒有太大部署意義,最終還是退役。
其實這些核炮彈實戰中很難用到,畢竟殺傷了對手也會殺傷自己,發射後一段時間內輻射殘留也會導致我方進入交戰區人員受到傷害。但是核武器的炮彈化體現了核彈頭的小型化技術和當量控制技術,意義還是蠻大的。
-
4 # 皇家橡樹1972
美製M65型“核大炮”(加榴炮炮種),口徑280㎜、射程32㎞,這炮原始型號1940年代就末服役了,全世界範圍內早已退役!但,目前在金門島上還能看見。
火炮發射核炮彈是1950年代“核競爭”的瘋狂產物,並且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美蘇兩國由於完成了“中子彈”的研製成功與生產,兩國都大量的儲備了“核炮彈”數量都有“萬枚之多”!其作戰目的就是利用“中子彈”只殺人不損毀武器,並且核放射沾染小的特性,作為主要核炮彈彈種!而美國為了對抗蘇聯的大規模機械化進攻,甚至還研製“營級”核無後坐力炮。而蘇聯更加瘋狂,由於技術上落後於美國,只能採用更大的口徑火炮來發射核炮彈,上面兩張圖片就是1950年代末蘇聯研製的兩型“核自行火炮”,上面那個叫:2A3型(綽號“聚光燈”)口徑406㎜、自身重62噸;下面那個叫:2B1型(綽號:奧卡)口徑420㎜,它可能是二戰以後實用型最大口徑的火炮!這倆炮發射的炮彈質量都在600㎏左右。
M65型280炮或者2A3型、2B1炮在“冷戰危險期”都部署在“柏林牆”兩側,蘇聯炮還部署在波蘭,並且這些“核巨獸”雖然指揮上歸兩國的:總統(最高領導人)總參謀部、國防部三方。但是這些炮都下方到了“軍師”兩級作戰單位,以便迅速進入戰鬥!
由於M65這類的炮(牽引式)過於笨重,機動不便、保障複雜,發射速度太慢!基本上發射一發炮彈都在15分鐘以上,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它們是專用裝備,與其他大規模裝備的制式武器相比顯得“另類”,到了1960年代末全部淘汰!1980年代由於中子彈的研製成功,美蘇兩國已經將“核大炮”的口徑縮小到了203㎜和155㎜,這樣部隊裡能發射的核炮彈的制式火炮變得更多了,比如:美軍的M109型155㎜口徑和M110型203㎜口徑,這倆炮在美軍裝備數量在幾百門和上千門之多!這樣部署核炮彈會更加靈活、更利於隱蔽性,因為外觀都一樣,看不出來那門是“核大炮”。但,火炮發射核炮彈是一種危險舉動,由於射程最遠僅50㎞,弄不好會害人害己!就拿圖片上的美製M388核無後坐力炮來說,以排為發射單位,射程僅1.5㎞,這個距離“核爆”以後 敵人和自己人一塊死!實在是太瘋狂了!並且由於冷戰結束,歐洲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不會出現了,美俄兩國都將“核炮彈”移到倉庫裡儲存…再後來這些東西保管費用太高了,也就大部分銷燬!
核大炮從專用型號專用,到後來的普通型號通用,雖然是技術進步的產物,但是最後因為並不實用只能淘汰!
回覆列表
題主所關注的這個就是,核武器的小型化,核武器的“戰鬥部”是由核爆炸裝置、引爆控制系統和中子點火系統組成,也只有解決了核武器的小型化,才有將核戰鬥部用在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魚雷、地雷,當然也包括說題主所說的“核炮彈”。
所以,在核武器的發展上,衡量技術水平的關鍵指標之一就是“比威力”,也就是“比等效百萬噸數”,這其實也就是要小型化,核武器只有做到小型化、當量可控,才有發射平臺的機動發射,和作為戰術核武器的多型別應用。
特別是,在冷戰時期,精確制導彈藥技術、制導技術還不成熟,武器的精度還有待提高,那麼戰術核武器的面殺傷就成了不錯的選項。
核炮彈就成為當時美蘇的比較普遍的小型戰術核武器,透過火炮的、透過火箭炮來發射的。特別是中子彈出現後。中子彈這種相對“乾淨”的核武器,針對敵方部隊集結地、建築、叢集坦克中的人員殺傷效果最明顯,且核輻射、核汙染來的快去得快,後效、沾染相對較小。美國、蘇聯從50年代中期就開始生產和部署核炮彈和核火炮。不過,畢竟這是精密複雜的核武器,小型化後的彈體直徑也不小。發射核炮彈的火炮,口徑最小的也是152/155mm這樣的,最大口徑為240/406毫米的。美蘇雙方所儲備的核炮彈足足是幾千枚,且型號不算少,發展了多代。
至於說,冷戰後核武器的發展,大方向依舊是戰略型,美國本世紀以來在鑽地核炸彈上有所嘗試,不過總體來說,新世紀的新背景下,對核武器的需求有所不同這是大前提;其次是在戰術層面,因為武器效能上的提升,精確打擊能力已成易得技術,“點穴”式的精確打擊已成可能,無需再由核武器殺傷面積/半徑來彌補精度上的不足。所以,今天就看不到了核炮彈、核地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