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克飛
-
2 # 熊丙奇看教育
感恩教育不能形式主義
近年來,高校都很重視對學生的感恩教育,給學生布置各種感恩作業有的是回家給媽媽爸爸洗一次腳,有的是關手機陪爸爸媽媽好好吃頓飯,還有的是給爸爸媽媽發問候簡訊,這次則是寫小楷家書。
對於這些感恩教育、作業,每次都會有爭議,贊成者認為這是很好的形式,有利於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孝敬之心,感恩教育需要學校引導;而反對者則認為,這其實就是形式主義,聊勝於無罷了,難道寫一份家書,就已經完成感恩了嗎?有的學生寫完之後,還是繼續睡懶覺、逃課,把換下的衣服打包寄回家洗,大手大腳花錢。
不可否認,學校組織這樣的教育活動,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如果僅僅止於此,感恩教育就變味為形式主義。其實,由大學來關注學生的感恩教育,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過去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失敗。中國學生為何上大學後,感恩意識不強?說到底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缺失責任教育、生活教育。很多家長一心關注孩子的學習,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這讓親子關係異化為成績關係,學生覺得只要完成學習任務,就可以給父母交代。學習變為是為父母而學,他們並不會覺得父母如此付出,是為了他們的成長。反過來,還有很多學生抱怨父母支配自己,是“禍害”。
給孩子想要的成長,而不是強迫他成為父母想成為的人;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而不是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而不是隻看最後的成績;重視孩子獨立性、責任心、自主學習、自主生活能力,而不是讓孩子被規劃、被管理……這才能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懂得對父母的付出感恩。
對於大學來說,感恩教育是補課,但補課也得遵循基本教育規律,要從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責任心做起,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這需要大學重視人才培養,關注大學生的學業生活規劃、指導,引導大學生度過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
3 # 心路獨舞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在美國的一個網站上看到的一張圖片,說國內某小學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在操場上給父母洗腳,父母坐一排,孩子們則坐在腳盆前認真地給父母搓腳。從後面美國網友的留言看出,很多人十分不解,“為什麼洗腳這麼私密的行動要在大庭廣眾下進行?”,“給父母洗一次腳和感恩教育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每天去為父母做一件小事,而是千篇一律化集體洗腳”……
而高校要求學生用小楷寫家書和上面洗腳的事例一樣,都是企圖用千篇一律化的形式主義來達到嚴肅教育的目的,而比上例更不合適的是,這種教育居然是針對成人的“強制執行”,凸顯我們對人本身的缺乏尊重。
用小楷寫家書就能達到感恩的目的嗎?顯然並不比寫一封郵件、發一個簡訊、打個電話等有更多的內涵,差別不過是形式,實質是孩子對父母是否關心,是否體諒父母的辛苦而身體力行來幫助父母。在美國,感恩教育更多的是透過父母、老師等的語言和行動來引導孩子理解感恩的含義,美國孩子小時候幫父母做家務,父母會說一聲謝謝,大一些父母還會根據孩子做家務的情況來發零用錢,孩子幫老師搭把手,老師也會非常真誠地謝謝學生,長輩們這樣的楷模行為,不僅會引發孩子的模仿,從而讓孩子們自發學會去感恩生活中的一切;而且也順應了孩子成長的心理趨勢,對孩子本身更是一種尊重。到了18歲上大學的時候,多數美國孩子都有了外出打工自己賺零花錢為父母分擔的經歷,不少從上大學起就真正獨立了,借貸款上大學,打工賺生活費等等,這種獨立精神豈不是更好的一種感恩。
上大學的孩子都應該是成年人了,對成年人要求一定要用小楷寫家書這樣的作業,可曾考慮到被要求人的感受,一些傳統的東西的確需要保留,但在大家時間都很緊的資訊化時代,這樣所謂的“慢節奏”是否會對正常的生活施加不必要的壓力,是否會讓不會寫小楷或寫得不好的學生產生畏懼感,是否會讓父母是文盲的孩子自卑?凡此種種,都是從以人為本尊重的角度下需要考量的問題,而不被尊重的孩子,你又怎樣能期待他們從心底去尊重別人,沒了尊重又何來感恩?
-
4 # 老李校長
書法學院,學書法的學生練小楷。
至於感恩父母,這個不過找個由頭寫小楷罷了。
月月寫,月月感恩,其實父母就明白這個是學校的任務。
孩子也明白這個是學校的作業。
從這個問題裡,我們看到的某些冷門專業的尷尬。
其實書法專業的學生,肯定會焦慮自己未來的職業是什麼?
估計大部分人會考公務員,考老師回老家。
我從照片裡也看得出,這些孩子應該是來自小地方的農村孩子。
不是說書法這種國粹文化不應該斷了香火,這些冷門專業的學校往往都是小地方的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
除了練習小楷,感恩父母,學校是不是應該鼓勵他們多接觸這個真實的世界,現在人工智慧,新媒體,科技行業這麼發達,難道真的只能回老家考公務員當老師,只能把時間都花在寫小楷上。
這個問題折射了,中國大學也是階層分化嚴重,北上廣的大學一流大學,各種名人演講,創業大佬演講,很多學生在學校就能瞭解最沿線的商業形式,可以很早做準備。
而西部省份的師範類,農林類大學,還是用的十幾年不變的教育方式。
西部的落後,都說是人的思想落後,人的思想落後就是大學的落後。
我記得2012年,有一則新聞,浙江一個高職學院,把開淘寶店和學分掛鉤,如果開了淘寶CROWN店,可以評優秀,這個做法引發很多爭議,但是也折射出浙江地區的實用主義精神。
感恩不是問題,每個月感恩寫小楷給家裡都不是問題,學校管理層的形式主義,以及脫離社會,才是大問題。
5月21日,在陝西咸陽師範學院于右任書法學院內,數十名大學生手執毛筆用小楷書寫著家書。自2016年以來,該院256名學生每逢母親節、父親節便用小楷書寫家書一封,如今學院要求學生每月寫一封。該院開展此項活動,旨在開展孝文化感恩教育,還原古代文人部分日常生活形式,為學生營造一個高雅的學習氛圍。
回覆列表
尊重時代,也許比保留傳統重要
陝西某高校的書法學院要求學生每月以小楷寫一封家書,希望透過這一活動,開展孝文化感恩教育,還原古代文人部分日常生活形式,為學生營造一個高雅的學習氛圍。
在院方看來,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隨著人際交流的日益便捷和簡單化,家書淡出了人們的交往世界,實在可惜。“小楷家書”可謂一舉多得,既能弘揚孝文化和感恩,又能拾回傳統生活方式。
孝文化是個非常可疑的詞,並不是說孝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在中國的歷史和語境下,“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等同於聽話、服從,成為封建流毒的一部分。直至今天,這種與現代意識完全無關、徹底被扭曲的“孝文化”,仍然在許多地方、許多家庭和許多人心裡紮根,十分可怕。
“傳統生活方式”同樣可疑。我讀大學時,電腦還不是人手一臺的必需品,但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放棄手寫家書,時髦點的用電子郵件,更普遍的選擇則是電話或簡訊。之後便是風起雲湧的網路時代,各種通訊工具先後登場。近年來,微信更是改變了大多數人的生活,許多之前連簡訊都不太會發的老人,都擁有了智慧手機,並且學會了玩微信。
當老人都能熟練使用手機時,還會有多少人選擇手寫家書?當然有,但它已經不再是一種必需品,充其量是一種調劑,甚至僅僅是突發奇想的情趣。
說起家書,很多人會聯想到近年來屢屢被提及的“慢生活”。但老實說,我每次看到有人引用那句“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就忍不住泛噁心,就跟看到某些人跑到落後山區感嘆“世間仍有如此簡單純粹的美好”時一樣噁心。
許多傳統的捍衛者,對現代生活的抨擊往往習慣使用“浮躁”一詞,但將快捷方便等同於“浮躁”,其實是對當下時代的不尊重。最弔詭的是,抨擊者自己恰恰正在享受著現代生活的種種便利。
現代通訊工具的日新月異,讓你無法想象下一個產品、下一種模式會是怎樣的。西方科幻文學裡的種種設想,一步步成為現實。在這種大背景下,卻有那麼一些自己沒有奇思妙想,也沒有能力奇思妙想的人,一邊用著抽水馬桶,一邊懷念農村時隨地大小便,嬉笑玩鬧時總會踩一腳然後在草垛上擦擦的生活;一邊享受著高鐵和飛機的便捷,一邊懷念有著骯髒車廂、難聞氣味和無法落腳之廁所的綠皮火車;一邊住著擁有各種現代化裝置的房子,一邊懷念舊時居家的種種不便;一邊做著低頭族,享受智慧手機帶來的生活鉅變,一邊假惺惺嚷嚷“浮躁的時代”,然後透過集體寫家書這樣的形式主義,去弘揚他們理解中的“傳統”……
您這麼喜歡傳統,真希望您能立刻穿越回去,再也不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