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OCl2

    一個公司文化的最真實體現:僱、解僱、提拔、降職什麼樣的人。

    一個公司文化的最真實體現:僱、解僱、提拔、降職什麼樣的人。

    公司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話題。引用《原則》作者Ray Dalio的說法,一件事做成3次並且能說清楚背後邏輯才算真的懂。按照這個標準,老塔連一次還沒有做成,真的是沒資格瞎逼逼。不過,把思考用文字的方式分享出來的最大好處,就是給自己一個被當眾打臉的機會,因為那是最好的反饋。

    下邊是老塔創業近4年,對公司文化的一些思考。

    文化的作用:透過內因驅動

    文化的作用:透過內因驅動

    人做事,取決於兩個因素:能力和動力。

    一個組織做事,其實也類似。一個組織的能力,體現在其流程架構體系等等。組織的動力,就體現在文化。

    外部驅動也有效,但是往往有很多副作用。一定需要和內部驅動平衡好。一個組織,如果沒有文化,而僅依靠獎懲,會出現許多問題。

    當然,不同組織,不同崗位對文化的需求也不同,如下圖。

    文化服務於戰略,獨立存在的文化沒有意義

    文化服務於戰略,獨立存在的文化沒有意義

    老塔曾經特別看重文化好。覺得別人誇我的團隊文化好,是對我最高的評價;反之是最大的批評,甚至侮辱。

    第一次看到文化為戰略服務這種說法的時候,很不舒服,總覺得好像太功利。但是創業之後立刻就體會了。公司本身活不下去,或者活得不好,公司的文化有什麼價值?這個時候還強調文化,很容易自嗨。所以脫離開戰略,文化本身沒有意義。

    另外,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化。這裡的文化不涉及道德,而更多指的是對做事方式、思維方式、人與人交戶方式的一種指引。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目標,面臨不同的挑戰,需要的文化自然不同。

    關於文化的三個比喻:DNA、免疫系統、宗教

    關於文化的三個比喻:DNA、免疫系統、宗教

    這三個比喻的共同特點是,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並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DNA

    挑戰:

    在老塔從事的醫療服務行業,或者任何對員工主觀能動性要求高並對人才依賴程度高的行業,人的管理都是巨大的挑戰。我們永遠無法命令一個人發自內心地工作。而很多行業,員工發自內心地做事就是致勝的關鍵。

    特別是初創公司,到處都是未知,需要大家不斷探索。於是傳統的標準化管理手段,作用很有限,甚至有害。

    應對:

    這個時候,只有選對人才有可能做對事。人不對的時候,其它管理手段幾乎無效。如同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其實管理手段很難改變一個人的本性。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借鑑農夫的工作方式。農夫並不試圖取代莊稼,而是在挑選好合適的種子之後,給種子時間、空間、資源、以及呵護。讓種子做它該做的事情。橙子不夠甜,農夫想的是除草澆水施肥,而不是給橙子裡注射糖。

    其實初創公司管理,很多時候都是如此。管理者不能試圖取代員工的職責,而是要選擇合適的人,然後創造合適的環境,使得合適的人可以茁壯成長,做ta本來就想做好的事。文化在這裡起到的作用就是定義合適的人和合適的環境。

    風險:

    DNA過度趨同可能導致groupthink(團體盲思),就是一群人步調一致、信心滿滿地走到溝裡。一群人如果太相似,好處是摩擦少,壞處是很難有不同的聲音。

    免疫系統

    挑戰:

    公司裡非黑即白的事情是少數。多數時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很難用簡單的規章制度解決。初創公司始終處於快速變化中,過往的積累少,大家都缺乏經驗,於是判斷起來越發難。

    應對:

    如同人體並不是遇到任何病菌之後都需要立刻打針吃藥,一個初創公司可以把文化變成一個免疫系統,去應對一些模糊的,時常發生的問題。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如果每件事都需要法律來裁決,首先不現實,因為成本太高;其次,不方便,因為太複雜。對於公司來說,如果每件事都需要明文規定並且配合獎懲制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這個時候,用文化就可以起到幫助決策和篩選的作用。

    而且好的文化一定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單純的吸引很容易做到,“活少錢多離家近”即可。但是這樣的文化吸引來的人不可能打勝仗。最好的文化是讓合適的人覺得如蜜糖,讓不合適的人覺得如砒霜。

    例如注重學習的文化,會讓追求成長的人如魚得水,而讓打算混日子的人無比痛苦。

    風險:

    過於寬鬆的文化,起不到篩選的作用

    過於敏感的文化,會導致官僚和政治

    宗教

    挑戰:

    創業需要人相信”不存在”的事情,否則也就不叫“創”業了。而且,創業需要人犧牲短期為長期。考慮到創業的成功率往往不到5%,選擇創業多少是有些不理智在裡邊。

    應對:

    宗教的本質就是相信。是一種選擇,leap of faith,一種在沒有足夠證據情況下的選擇。證據確鑿再相信,叫科學。科學針對理智,而宗教針對情感。宗教從作用上來講,起到了很好的情緒管理的作用。

    初創公司的文化,很多時候就好像宗教。在前途不明的情況下,給人一個相信並堅持下去的理由。宗教有五個典型特徵:神性、經文、儀式、正邪、救贖。其實,初創公司都可以借鑑:神聖的使命,創業的故事,必要的儀式,明確的好惡,推崇的努力方式。

    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就是人可以相信虛無縹緲的東西,並且因此而組織團結在一起,從而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

    風險:

    不夠相信,就不能看到未來,特別在困難的時候。

    太過相信,創始人把自己當“神”,聽不得反對意見,團隊失去思考能力。

    關於如何建立文化的初步思考

    關於如何建立文化的初步思考

    1. 建立清楚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雖然多數人提到這幾個詞要麼起雞皮疙瘩要麼翻白眼,但是事實上多數人還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除了養家餬口,還能有更大更高的價值,和超越自身的意義。

    好的使命願景價值觀,可以指引戰略,甚至就是最高層次的戰略。好的文化鼓勵的行為,一定是公司最需要的行為。

    2. 創始人必須以身作則

    文化的建立必須自上而下,創始人的行為是文化的最好體現。

    3. 文化的口號化,故事化

    文化如果需要死記硬背,就說明不可能在日常工作中運用。怎樣才能不需要死記硬背?

    口號。故事。

    口號讓文化容易傳播,故事讓文化容易理解。特別是發生在日常工作中的真實的故事。

    4. 口號的日常化,運營化,工具化

    口號如果變成八股文會適得其反。口號如果太高大上,就沒有意義。口號一定要能運用到工作的日常,最好和具體運營場景緊密結合,透過工具的形式體現出來。避免文化空轉,成為貼在牆上的文化。

    5. 對不符合文化的人絕不手下留情

    一個人不需要故意作惡,就可以影響團隊文化。當管理者發現某個人有文化問題的時候,團隊早就發現了。當管理者發現某個人有一次不符合文化的時候,這個人已經有過十次了。因為多數人在管理者面前的表現都是最好的。

    一個公司文化的最真實體現:僱、解僱、提拔、降職什麼樣的人。

  • 2 # 時代華商企業總裁培訓

    企業文化是基因,如果將企業看成一個人,那麼企業文化就是塑造性格的關鍵。初創企業就像初涉世界的小孩,企業的“三觀”一定好搭建好。

    任正非曾經說過:“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初創企業建設企業文化,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 理念層:習慣怎麼想——內化於心(員工是否能記住)

    ● 行為層:習慣怎麼做——外化於行(能否轉化為行為)

    ● 制度層:確保怎麼做——固化於制(說的與做的一致)

    ● 物質層:結果怎麼樣——顯化於形(真正為員工著想)

    只有從“為什麼、是什麼、如何建”重新盤解企業文化,命中組織核心要素、反思文化管理誤區、重塑文化理念與框架,才能直擊企業核心競爭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教師資格筆試要怎麼考?有哪些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