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透明的窗簾

    我的親生經歷告訴我,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最簡單的也是最實用的方法是給他選擇的權利,然後告訴他不同的選擇會有怎麼樣的後果,讓他自己承擔這個後果,並且監督執行

  • 2 # 象山易學堂

    孩子有機會自主選擇和決定,是他們成為自己身體主人,鍛鍊自我意志的最關鍵因素。

        讓孩子自主選擇和決定的過程也是我們瞭解孩子的重要途徑。    透過這類活動的觀察,我們可以瞭解和發現孩子的內在驅動力,現階段的興趣和成長需求,並反思環境與孩子的相互作用等等。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    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做選擇和決定?    讓孩子做哪些選擇和決定?    孩子經驗不足認知有限,如何自主選擇和決定?    從什麼時候開始?    ——從出生開始    大家可能會覺得孩子是在3歲後或者上學後,進入有意吸收階段時,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意志時才是引導孩子做選擇和決定的時候。    但其實並不是。    如同尊重嬰幼兒一般,我們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刻就視他為獨立的個體,從出生這一刻開始,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進行[親子教育],我們也是從出生這一刻開始讓孩子有機會做選擇和決定。    其實我們人類從出生便開始參與選擇和決定的活動,只是我們早已經習以為常,所以對些芝麻小事顯得“麻木”了。    例如,我們母乳餵養新生兒,當孩子哭著要喝奶時,一種是,媽媽著急地將乳頭塞進寶寶口腔;另一種是,媽媽掀開衣襟,寶寶依靠自身的嗅覺和觸覺找到乳源,將它含進嘴裡。兩種餵養方式表面看幾乎相同,對於孩子和媽媽而言卻完全不同的意義。    對寶寶而言,前者寶寶收到的訊號是“不要哭了,不要哭了,趕快吃。”,後者則是“你在媽媽懷裡了,這是個很安全的環境,你餓了嗎?媽媽已經為你準備好食物了,如果餓了的話就開動吧!”。    對媽媽而言,前者著急地將乳房視為安撫神器,認為孩子一定是需要食物了,而後者更像是一位觀察者,為孩子提供獲得母乳的安全環境,讓孩子自主選擇靠近和獲得食物,試圖瞭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和情緒,並給予迴應。    前後兩種形式,只是緩了幾秒,意義卻大不相同。    所以,我們用心體會就能發現,從出生那一刻起,選擇和決定已經是處處存在的了。    讓孩子做哪些決定?    給予選擇和決定的機會,就是鼓勵孩子謹慎思考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吃什麼,吃多少    從母乳餵養到輔食再到與成人共享食物,孩子都應該自主選擇進食,這是對孩子基本的尊重。    我見過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或者營養不均衡,總喜歡將自己覺得孩子需要的食物接二連三地夾進孩子碗裡,最後導致孩子對食物失去興趣,每天的飯桌成了愛的較量場。    其實我們自己換位想想,如果你在餐桌上,剛端起碗就有人給你夾菜,你眼看快吃完了,終於可以自己選擇了,夾菜的人像是接力賽一樣,又往你碗裡放進他希望你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你心裡大概會抓狂地咆哮“煩死了,有完沒完啊!”,這樣的“愛人”,你也一定不想再和他一起吃飯吧。    進食本應是每個人的本能,接受身體發出的訊號“我餓了,我現在想吃什麼?”如果我們無法選擇吃什麼吃多少,進餐的過程只是在執行他人的意志,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牴觸情緒。    所以,如果你不強迫孩子吃飯喝水,孩子在完全遵從自己意志的情況下,一定會吃得好喝得好。    穿什麼,怎麼搭    2歲以下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提供兩種選擇“你今天想要穿藍色這件還是粉色這件呢?”即使孩子還不會說“我想穿這個。”,他會用眼神和動作表達自己的選擇。    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擁有自己的小衣櫃,自主選擇穿搭。    玩什麼,怎麼玩    讓孩子自主決定怎麼玩,重複多少次,和誰一起玩等等。我們應該停止自以為是的“指導和建議”,因為孩子的活動目的和我們成人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我們經常會看見一歲多的孩子將積木裝進籃子裡,然後又倒出來,又裝回去,又倒出來,反覆進行活動,並且每次倒出來時臉上都寫著滿足和愉悅。    我們成人將積木收進框裡是為了收納整理,而孩子確是為了在活動過程中感受自己的能量改變事物的狀態,感知“原來我能將它這樣”,探索自身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如果我們將此認為孩子是在搞破壞,中止活動,或者制定玩法等,都會打斷孩子的學習和認知。    所以,我們只能提供恰當的環境,讓孩子自主選擇玩什麼,怎麼玩。    如何引導?    要明確你提出的選擇都是可行的被接受的。    例如,你根本不希望孩子選擇晚餐吃麥當勞,那麼它就不能出現在你的選項裡。    有限的選擇範圍。    2歲以下的孩子可以有兩種選項,2歲以上可以提出3~4種選項。過多選項反而會令孩子不知所措。    堅定選擇範圍。    例如,你提供的晚餐選擇就是A\B\C,如果孩子提出D,你要堅定地提醒他今天的選擇範圍。    提出的選擇時應該平視孩子的眼睛。    還是那句老話,如果你希望孩子將你的話聽進去,絕對不是重複囉嗦,唯一的方法是看著他的眼睛。    儘量避免雙重疑問。    讓孩子做選擇和決定時,應該明確不含糊,確保孩子能清楚接收到資訊。    例如,我們希望孩子刷牙。    “刷牙時間到啦,我們現在去刷牙,你今天想選擇草莓味還是西瓜味牙膏呢?”孩子的選擇終點只有一個,草莓味or西瓜味。    反之,如果我們問“我們現在去刷牙還是洗臉?你今天想選擇草莓味還是西瓜味牙膏呢?”    孩子的系統可能會崩潰...那麼這就是無效溝通了。    確定要做的事,儘量避免“好不好”    例如,睡前必須刷牙,我們就不能問孩子“刷牙時間到了,我們去刷牙好不好?”這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情是有商量的餘地的,是可選擇的。    孩子可能會忽略你提出的選擇    有的時候會出現“無解”的狀況,這時我們並不需要提出其他選擇,而是堅定地告訴孩子“你今天好像需要我幫你作出決定呢,好,那我們今天就選擇草莓味吧!”然後執行就可以了,下一次時再同樣提出選擇。

  • 3 # 釋然人生

    有意識讓孩子吃一些苦頭,苦口良藥湯,比父母嘮叨一千遍管用。當然,這個苦頭,應該是孩子能承受的範圍內,並且有相當的警示效果才好。

    甚至還可以和孩子簽訂“責任自負書”,如果孩子年齡尚小,可以畫押啊。天天羨慕西方的契約論,不如在生活中就把它實用化。

  • 4 # Miss金剛熊貓

    【把握方向-讓他可以為結果買單】

     

    千萬個家庭會帶出千萬個不一樣的兒童,如何培養孩子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責在於每個原生家長自己的教育觀點。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孩子”,多大的孩子?在我看來我的女兒,她永遠都是我的孩子。這裡我僅發表我自己的主觀觀點。

     

    一、幼兒園時期

         這一階段正是習慣養成、性格養成、各種的敏感期出現的時期。在這個時間只需要詢問她的主意,只要不太偏,我都會尊重她的建議,並且在過程給她分析利弊,讓她自己去做選擇。如果她執意要選擇我認為是錯誤的,那會提前告知清楚,可能出現的結果,自己負責任。

     

    二、小學階段

         這一階段,兒童處於認知發展的具體運思期,在這一階段也處在性格的形成期,推理能力漸漸發展,只需要讓兒童多多的去針對某一事物做出自我的分析,現在的她可以去權衡,不再那麼衝動的去做決定。所以當我們明白試錯成本不算高的話。我願意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三、初、高、大學階段

    從初中開始已經處於青春期、叛逆期。一定要讓她對社會多多的認知,讓她自己針對當下社會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避免一些不可挽回的傷害。漸漸的孩子大了。18歲後的她已經有獨立做決定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反而你更需要把關和建立了。

    所以,當孩子還未長成,這艘小船要駛去哪?方向盤握在你真的手裡,讓小船經歷過風浪,能年對浩瀚海洋做好準備的時候,你只需要當他的燈塔和港灣就好。當他需要你的時候你為他照亮。當他疲憊的時候你讓他歸港。畢竟我們曾經也是那艘小船。經歷過風浪,也還能給他指引和建議。所以,無論孩子還是父母,學無止境。只要你想愛他(她)那就強大自己,給他臂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93年1月6日是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