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99296191983

    粵語使用地區的居民將粵語及粵語子方言稱為白話。例如:“廣東白話“,“廣西白話“。一般來說,廣東白話是較標準的粵語,廣西白話就屬於粵語子方言。有些地方把本地方言稱為“白話”,如廣東廣州、佛山,香港。

    南寧白話1.概述

    南寧白話最早是在清朝時做為地方官語傳入南寧。後來兩地的商人也漸漸運用白話,白話才開始在民間發展。有很多人錯誤的認為南寧白話就是粵語,其實在很多字的發音都是不同的。著是因為廣西南寧主要多民族地區也有很多方言。所以發展出了和粵語近似又不同的南寧百話。

    2.淵源  “白話”一詞在廣西和廣東有兩種含義:一種指白話文,另一種指粵語。這裡所說的白話指粵語。廣西地區由於少數民族較多,各地方言也較為多變,而其中主要以南寧一帶的白話,柳州桂林地區的桂柳話以及壯族的壯語為主。

    《史記》載,秦滅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秦始皇徵召來的這些逃亡人(逋亡人),討不起媳婦而被迫去上門的窮家子弟(贅婿)以及做買賣的商人(賈人)就是最早成批來到廣東、廣西的開拓者。秦開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廣西境內。秦始皇開闢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適遣戍”,即作為懲罰手段把這些人遣送到南方來守邊禦敵。這批人號稱“五十萬人守五嶺”,是如今操粵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滅越,也是一次較大的軍事行動。從三國到西晉、東晉,中原戰亂頻仍,迫使大量的漢人南遷,其中不少人陸續來到廣東、廣西。元代的戰亂,也促使大批漢人南下。明、清兩代,漢人進入兩廣有增無減。

    白話是中原漢人南遷至廣東形成的方言。廣東人為了經商沿西江而上,到南寧定居,於是,南寧就有了白話。廣東白話形成卻較晚。明代的南寧城很小,城裡以說平話為主,在官府衙門裡則通行官話。這時的白話勢力還很小。到了清代,下廓街官話是南寧普遍使用的方言。後來,廣東人西遷的多了,南寧市區逐步變成白話的天下,平話則退居郊區,而下廓街官話則被“壓縮”到一兩條街上去了。

    3.白話與粵語   雖然廣西地區的白話並非真正的粵語,但卻與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南寧地區乃至廣西南部、中部、東部等廣大地區(百色、南寧、欽廉、北海、憑祥、賀州、崇左、梧州、玉林等地區),都屬於粵語語系區。這些地區佔廣西面積近半,人口占廣西一半以上,本質上屬嶺南文化的範圍,氣候、語言、飲食、風俗、傳統和廣東相似。

    南寧白話屬粵語語系中的邕潯粵語,語音與欽廉一帶粵語接近,主要流行於邕江、潯江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白話為代表。雖然南寧白話語音方面和標準粵語(廣州話)有些差別,但和廣東講粵語的人士溝通基本上沒問題的。可以說,南寧(邕)傳統文化和廣東(粵)一脈相承,同一淵源,語言便是一個例證。

    4.南寧原來的“南寧官話”

    南寧民間有一種語言叫“南寧官話”,講話口音很特別,如今會說者不足百人———

    有一種方言,乍一聽像桂柳話,仔細聽又夾雜著粵語,這到底是什麼話呢?南寧很多人是聞所未聞,可就是這種方言,被語言學家稱為瀕危方言。這種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光一時的“南寧官話”(也稱邕州官話),當時普及程度就像現在的粵語一樣。眼下,廣西語言學家正在專門對這種瀕危方言進行研究,以拯救這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風光一時的“南寧官話”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這種瀕危語言以前叫做“下郭街話”,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南寧下郭街(今臨江路)以及周邊一帶的居民都講這種話,後來這種話也被叫做“南寧官話”(邕州官話)。談到“南寧官話”的歷史淵源,雷達倫老人稱:相傳宋朝年間,廣西的儂智高造反,朝廷派出狄青部隊到廣西平反,平定叛亂後,這支狄青部隊的一個分支留守在南寧,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

    記者還向廣西語言學會的老會長劉村漢瞭解到,清末明初,隨著商業的興盛,有了各種形式的曲藝,廣西南部的曲藝普遍採用“南寧官話”作為舞臺語言廣為傳播,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南寧地方戲——邕劇。據有關歷史考證,邕劇也是採用此語言來道白的。可見,當時的下郭街話曾風行一時,因此被尊為“南寧官話”。

    採訪中,從小就講著“南寧官話”長大的雷達倫老人一邊回憶過去的往事,一邊饒有興致地說起了這種稀有方言:“你敵客哪點(你們去哪裡)、哪門(什麼)、騷假(蟑螂)……”記者注意到,這種方言同時具備桂柳話和粵語的口音,一句話裡面既有粵語的發音,又有桂柳話的發音。據隨同採訪的教授們介紹,下郭街話由於長期以來受白話影響很大,裡面夾雜了很多粵語的語言成分。在一種方言中同時具備其他兩種語言成分,記者還是第一次聽到。

    粵語“吃”掉了“南寧官話”

    興盛一時的“南寧官話”,為什麼漸漸走向衰落了呢?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20年代,南寧共有“南寧官話”、粵語、壯話、平話4種方言,當時4種方言都佔有一定的位置,居民們平時交流的時候各說各的話,基本上都互相能聽懂。到了上世紀30年代,越來越多的廣東商人來邕做生意,隨著這些商人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說粵語的人數不斷增多,說“南寧官話”的人卻在慢慢地減少,不少原來說“南寧官話”的人也開始跟著說粵語。久而久之,會說“南寧官話”的人就越來越少了,粵語因此漸漸取代了“南寧官話”,成為南寧市通用的語言。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在社交場合基本上很少說“南寧官話”了,只是在自己家裡面才說。

    雷達倫老人回憶起了一件舊事:當年,他的妻子過門後,由於不會說“南寧官話”,經常被他父母責怪,他就專門教妻子學說,但妻子最終還是沒學會,因此他的兒女們也都不會說了。老人說,每當懷念“南寧官話”的時候,他就找到以前的兄弟姐妹或者同齡的老夥伴說上一陣,過過癮。雖然他們現在還會說“南寧官話”,但是說起來已經有點彆扭了。

    搶救“南寧官話”刻不容緩

    在一般人眼裡,一種方言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生自滅,最終被淘汰出局,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語言文字專家學者們的眼裡,一種方言的消失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廣西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周本良,是廣西有名的語言文字學者,他從1999年就開始記錄研究“南寧官話”。周教授與工作夥伴曾對“南寧官話”做了一個粗略統計:現在會說“南寧官話”的人,在整個南寧市僅60人到70人,並且年紀大都在70歲以上。周教授告訴記者,這些老人中,能標準發音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只能靠開啟塵封的記憶,慢慢地去尋找殘留在大腦中的“南寧官話”,老人們有時為了說出一個詞語,或者記起一個句子的發音,往往要想上一天甚至一個星期。

    周教授告訴記者,按照語言的分類,“南寧官話”屬於“西南官話”的語系,是一種特殊的稀有方言。這種方言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聽到,瞭解的人更是少得可憐。他們之所以對這種方言進行研究,是因為這種方言已經瀕臨滅絕,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周教授說,他現在最擔心的是這些老人的身體,因為這些老人是“南寧官話”的最好見證,是研究“南寧官話”的惟一線索。現在,這些老人都年事已高,如果不抓緊時間整理研究,對“南寧官話”的研究就會半途而廢。

    周教授告訴記者,和博物館中的文物一樣,瀕臨滅絕的方言也是一筆文化遺產,是研究一個民族一個群體在一個特定時期的載體。他曾經看到這樣一則訊息:現在全球每天都在消失一種方言。這種速度不能不令人震驚。為了記載這些瀕臨滅絕的方言,歐美等發達國家每年都投入巨資、出動大量人力物力,對這些語言進行研究。

    為了拯救“南寧官話”,廣西語言學術界已經將“南寧官話”列為瀕危方言,廣西教育學院還專門拿出一筆課題研究經費用於“南寧官話”的研究。現在,專家已委託雷達倫等老人,在空閒的時候回憶有關“南寧官話”的內容,包括語言的發音、民間的諺語俗語、民謠童謠等等,並蒐集整理成文字進行記載。相信經過努力,這種語言界的“珍稀動物”,會得以拯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船隻在海上遇險有哪些求救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