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珍珠奶茶不忘初心

    如果想學醫一定要有興趣,三分鐘頭腦發熱的最好不要學。學習是一生都要不斷學習和考試的。從進醫學院校開始每個學期都有十幾門功課要學習和考試,一定要透過考試!膽量不夠到時候就夠了,因為第一學期就要學習解剖學,跟屍體接觸,接觸多了就不怕了,福爾馬林藥水很刺眼,也許你會流眼淚。因為屍體是用福爾馬林藥水泡才能儲存的。骨頭也是要去摸去看的,你還要記住一個人身上所有的骨頭,神經,血管走向,有什麼肌肉黏附著。

  • 2 # 眼科楊醫生

    不要害怕,怕看鬼片不一定怕學醫。我們害怕學醫,其實最主要的是害怕屍體,害怕血淋淋的傷口。

    在生活中遇到死人或者車禍傷我都不忍看,看個鬼片都會嚇死,然而在醫學院校裡,一點也不害怕,所以相對這些來說,學醫一點也不嚇人。

    我們工作以後,接觸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病人,偶爾接觸到的是瀕臨死亡的人,也是有溫度的,跟冰冷的屍體不同。

    我們做手術的時候,不是整個人擺在你的面前,而是鋪巾後只看的到部分傷口,這樣你所看到的只是器官而已,並不可怕。還有就是基礎醫學階段可能會涉及到解剖學,這隻有一年的時間,而且這些都是一群人一起的,燈光也開的足夠,所以也不會害怕。

  • 3 # 藥師華子

    華子上學時是藥學專業,人體解剖學並不是主要學科,但也需要做為常識進行了解。在上課之前華子的心理就是既好奇,又恐懼。就算離開學校許多年,但是華子仍然清晰的記得自己第一次走進解剖試驗室時的感覺,第一次看到那些瓶瓶罐罐中浸泡著的人體器官標本,第一次嗅到福爾馬林的味道,第一次親手觸碰到“大體老師”……

    一、膽量,其實就是見多不怪

    華子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在病理試驗室,用顯微鏡觀察了肝癌切片標本後,足足有半年接受不了任何肝類食物。另一位同學幫助老師剝離屍體面板標本後,甚至連涼皮都不能吃了。但見得多了,也就習以為常了。華子的許多女同學,在開始上課時畏縮著躲在男同學身後不敢看,到課程後期的時候已經可以一手把玩著人體骨骼標本,一手拿著雞腿在啃了。

    華子最佩服的是醫學專業的同學,甚至很多女生都可以自己獨自一人在解剖試驗室裡待到深更半夜。對於這種膽量,華子現在仍然自認做不到。不過這也是因為專業不同的原因,藥學生需要更多的是學習各種化學知識,天天泡在化學試驗室,醫學生才更需要“大體老師”的幫助。

    二、學醫,真的需要勇氣

    每個下定決心學醫的人,都有著莫大的勇氣。眾所周知,學醫的時間成本最高,醫學本科為5年制,比其他專業多了一年。但醫學本科出來後,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有研究生學歷才能敲開三甲醫院的大門。

    付出了時間,還要付出辛苦。醫學生的研究生很難,需要在一線做個小醫生,天天忙得要死的同時,還要兼顧學業研究。熬到畢業了,找到了單位,還要從住院醫師開始一年年的輪轉。醫院大多是公益性質,意味著漲薪的主治醫師、主任醫師的各種職稱,需要再熬上許多年才能獲得。相對於其他行業,醫生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高收入。

    醫院需要24小時開門營業,作為醫生需要有夜班,有值班,別人可以休息的各種節假日,往往是醫生們最忙碌的日子。想出門旅遊?想回家看父母?去求同事換班吧,但一個蘿蔔一個坑,同事們大多也是自顧不暇啊。而且現在的醫患關係並不是很融洽,同事們感慨道:“學醫之後,才知道死人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活人。”

    可是經過醫生們的努力,一個又一個的患者病癒時,他們臉上的笑,他們感激的語言,又會讓醫生們感覺所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拯救生命所帶來的成就感,是其他行業給予不了的。大家對自己學醫,其實也是又愛又恨的感覺。

  • 4 # 醫師楊浩

    學醫之前跟你一樣,我也擔心自己的擔心自己的膽量不夠。但學醫之後,我是想多了,哪有膽量夠不夠的問題,只有吃不吃得苦的問題。

    臨床醫學專業大學本科5年要完成的專業課程有系統解剖學、區域性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還不包括英語等公共科目就有近20本書,光是一本內科學都有1000多頁。

    選擇了學醫感覺永遠都走在高三的路上。別以為本科順利畢業就可以當醫生了。現在大部分醫院都要求碩士(三甲醫院基本上都是博士)。當年我們班上54個同學,有40幾個都選擇考研,第一年沒有考上的,第二年接著考的也不在少數。

    讀完研究生就可以當醫生了?那你又想錯了。要想當醫生,除了要透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還要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並順利透過考試。現在的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同時進行的,3年時間除了要完成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與答辯,還要在臨床輪轉學習,考試通過後才可以畢業。

    透過這些學習和考試就能當醫生了?你又想錯了。很多醫院招聘不僅要求在學習上優秀,還要發表學術論文。要想找到好工作學習不得不在科研上下功夫。有多少醫學生都把業餘時間交給了實驗室,養起了小白鼠。甚至是參加工作了也逃不過做科研。

    你說你不怕苦,只要能當醫生。那你受得了將近30歲了還在伸手向父母要錢嗎?實習是沒有錢的,有的還要倒貼。規培的錢只夠平時吃飯和房租,有的房租都不夠。

    別以為參加工作了就好了,住院醫生、主治醫生……還有無休止的職稱考試等著你。

    如果這些你都想好了,就沒有膽量的事了。

  • 5 # 張文彭講肺病

    想學醫絕對可以說是一件好事,但學醫確實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膽量”。

    要接觸人體標本和血淋淋的實驗動物

    不管是學中醫還是西醫,第一個學期的課程中,就會學到《正常人體檢剖學》,老師會拿著圖片、影片、標本給學生講解,也會讓學生觀看“大體老師”(人體標本),也有些幸運兒能夠在本科的時候跟著研究生師兄師姐親自上手。

    動物實驗也是一樣,不管是蟾蜍、大白鼠小白鼠、大白兔小白兔,都少不了要“親手殺生”,無論是開膛破腹還是切開插管,包括用完之後的人道處死,都會讓很多新生感覺到不適。

    這個是學醫過程中最容易克服的困難,習慣了就不會覺得恐懼。很多女學生剛進醫學院的時候還膽子很小,見過大體老師之後好久吃不下飯,到後來就能幹淨利落地手起刀落做各種解剖實驗,能上手術檯給病人切腫瘤、排膿血,下了班洗洗手照樣大口吃肉。

    要做好永遠比“高三”忙碌的準備

    學醫意味著終身學習。一個醫學生的課本,可能比本人還高。畢業之後,仍然面臨著無數的考試、實驗、會議、義診……這些的前提是,你不能耽誤正常的臨床工作。那怎麼辦呢?自己擠出時間來做。

    我最近在《國際中醫中藥》發表了幾篇關於真菌藥的論文,每天基本都是下班後查資料、寫文章、修改校對,還不能睡太晚,第二天還有患者在等,必須保持精神來面對每一次的門診和查房,不能出一絲差錯。所以最終一篇論文平均要寫很長時間,十分“低產”。

    要能夠有面對死亡和失敗的勇氣

    醫生的正常狀態是“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很多疾病面前,我們也很無能為力,尤其是ICU等科室的大夫,常常可能會面對生離死別。選擇學醫,就要面對某些疾病無法治療的挫敗感,就要面對病人救治無效死亡的無力感。

    人們常常說醫護人員過於冷漠,但對於某些醫生來說,冷漠可能是對自己專業最好的保證,而感情充沛可能會在醫療行為中出現差錯。

    要做好直面現在緊張醫患關係的準備

    基本上每一個醫學生踏入校園,最開始都是滿腔熱血,抱著治病救人的決心,走進醫院。可能現實往往和想象的不一樣。你精心設計的診療方案,可能在患者眼裡是為了坑錢;你做一臺大手術十個小時,可能會被質疑是不是效率太低;你努力給患者推薦有用的藥,可能被患者猜測是不是收了回扣。

    我們很清楚,現在看病難看病貴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也知道某些敗類在敗壞行業名聲,我們面對很多疾病確實還不能完全治癒,但我們選擇了這一條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你現在失敗嗎?